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自然  拼音:bù zì rán
1.出于人工而非天然形成的。如:「那排树剪成这样,非常不自然。」
2.不协调。如:「你今天的发型看起来很不自然。」
3.做作,非出于内心的。如:「这出戏演得很不自然。」
4.局促不安。如:「本来就心虚,又被别人一说,脸上的表情立刻变得很不自然。」
《國語辭典》:渠渠  拼音:qú qú
1.深广的样子。《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馀。」《聊斋志异。卷二。红玉》:「腴田连阡,夏屋渠渠矣。」
2.不宽泰的样子。《荀子。修身》:「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
《漢語大詞典》:负芒(負芒)
背负芒刺。语出汉书·霍光传:“ 宣帝 始立,謁见 高庙 ,大将军 光 从驂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以“负芒”喻局促不安。多指大臣权重,皇帝惮惧之甚。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 霍侯 驂乘,祸起於负芒。”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嗣君听於巨猾,每凛然而负芒。”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 羡 亮 威权震主,负芒猜忌,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國語辭典》:蹙然  拼音:cù rán
忧愁的样子。明。刘元卿《贤奕编。多忧》:「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蹙然踊叹不已。」
《國語辭典》:跼蹐  拼音:jú jí
1.恐惧紧张的样子。《文选。陆机。辩亡论下》:「屏气跼蹐」。
2.蜷曲不伸展。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乃跼蹐四足,引绳而束缚之。」也作「局蹐」。
《漢語大詞典》:踖踧
(1).恭敬而又局促不安。 宋 文同 《将赴洋州书东谷旧隐》诗:“一从入仕路,行步每踖踧。” 清 赵翼 簷曝杂记·徐健庵:“尝有人日具名纸謁其门,必餽司閽者十金,而不求见,但嘱以名达 徐 而已。閽人怪之,密以白 徐 。 徐 令留见之,其人故作踖踧状,谓吾诚意未到,不敢求见也。”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八引 清 孙云凤 《贺新凉》词:“本借湖山供笑傲,何意翻多怒触,披读处,难胜踖踧。”
(2).徘徊不进貌。 清 许乃谷 《七里沟建桥歌》:“浊流怒捲石如屋,乱舞江心掷平陆。一心利济岂无人,到此惊嗟都踖踧。”
《國語辭典》:蹙踖  拼音:cù jí
局促不安的样子。唐。无名氏《李谟》:「声发入云,四座震慄,李生蹙踖不敢动。」
分類:局促不安
《漢語大詞典》:蹙促
(1).犹逼迫。 唐 元稹 《琵琶歌》:“去年御史留东臺,公私蹙促颜不开。” 唐 白居易 《长乐亭留别》诗:“昔时蹙促为迁客,今日从容自去官。”
(2).局促不安貌。 唐 元结 《时化》:“颜容为风俗所化,无不作姦邪蹙促之色。”
(3).犹萎缩。 梁启超 《杂答某报》五:“生产方面,虽日蹙促,而分配方面,则甚均匀。”
《漢語大詞典》:惭蹙(慚蹙)
亦作“慙蹙”。 羞愧而局促不安。 唐 罗隐 《谗书·投知书》:“某去年秋,尝以所为文两通上献,其贵贱之相远,崖谷之相悬,且不啻千里……由是卑折慙蹙,若不自容者,以至於今。”
《漢語大詞典》:踧缩(踧縮)
局促不安貌。宋史·陈恕传:“ 恕 每便殿奏事, 太宗 或未深察,必形誚让。 恕 歛板踧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
分類:局促不安
《国语辞典》:抹不下来(抹不下来)  拼音:mǒ bù xià lái
形容人因受辱而羞窘、局促不安。如:「同事被主管说得脸上讪讪的,有点抹不下来的样子。」
《国语辞典》:踧踖不安  拼音:cù jí bù ān
外表恭敬而内心局促不安。《野叟曝言》第三八回:「田氏踧踖不安,伸手出被,告罪请诊。」
《漢語大詞典》:蹐促
犹言局促不安。 明 汤显祖 《送叶纳廷令福山歌》:“詔书络绎行催科,县官蹐促当如何。”
分類:局促不安
《國語辭典》:急张拘诸(急張拘諸)  拼音:jí zhāng jū zhū
慌乱惊恐。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他这般急张拘诸的立,那老儿一会家便怒吽吽在那柴门外。」也作「急章拘诸」、「急獐拘猪」。
《國語辭典》:逼手逼脚(逼手逼腳)  拼音:bī shǒu bī jiǎo
局促不安的样子。《儒林外史》第四二回:「那菜一碗一碗的捧上来,六老爷逼手逼脚的坐在底下吃了一会酒。」也作「缩手缩脚」。
分類:局促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