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签子(籤子)
即扦子。尖锐细长杆状物。也特指吸鸦片者将烟膏卷制成烟泡和通烟眼用的细长铁扦。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又见一羣女人蹲在一个卖雅片烟籤子的摊子上讲价儿。”《海上花列传》第二回:“ 王阿二 将籤子打通烟眼,替他把火。”
《國語辭典》:锐利(銳利)  拼音:ruì lì
1.指刀、剑等尖而快。宋。田锡〈倚天剑赋〉:「太乙详锐利之符,然后铸于道,镕于德。」
2.尖锐、犀利。如:「眼光锐利」。
《漢語大詞典》:木枪(木槍)
古代兵器。木杆一端装有尖锐的金属头,用于刺击。亦有两端装有尖头者。北史·尒朱天光传:“ 天光 密使军人多作木枪,各长七尺。”宋史·太宗纪二:“﹝ 淳化 二年﹞丁亥,詔内外诸军,除木枪、弓弩矢外不得蓄他兵器。”
《國語辭典》:秃鹫(禿鷲)  拼音:tū jiù
动物名。鸟纲鹫鹰目。为一种大型鹫。全身黑灰色,头部颈部只有稀疏的绒毛,性猛烈。产于蒙古。也称为「秃鹰」。
《國語辭典》:鹘鸰(鶻鴒)  拼音:hú líng
1.动物名。隼形目隼科。近六十种,为昼出的猛禽,主要特徵是翅长而尖,飞行迅速有力,目光尖锐。
2.比喻聪明伶俐。《董西厢》卷一:「虽为个侍婢,举止皆奇妙。那些儿鹘鸰、那些儿掉。」也作「胡伶」。
《漢語大詞典》:刺儿(刺兒)
(1).尖锐象针的东西。喻含有讥刺意味。 茅盾 《委屈》:“ 张老太太 老觉得 李二奶奶 那一对顾盼之间带着刺儿的眼睛,无休无止的在她身上溜来溜去。” 老舍 《四世同堂》九:“ 瑞宣 本不想得罪人,但是一遇到 冠先生 这路人,他就不由的话中带着刺儿。” 蒋子龙 《赤橙黄绿青蓝紫》:“ 解净 不搭腔,假装听不出他们话里的刺儿。”
(2).喻差错,缺点,毛病。《花城》1981年第3期:“可你说那诗文,种豆生蛆,种瓜得刺儿,落下一个罪名。”《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这是庄稼地?这是荒草滩!’ 吕氏 站在地头,一锄未动,却挑不尽的刺儿。”
《漢語大詞典》:锐入
尖锐深刻。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第六章:“先生目光之炯远,思想之鋭入……为我 中国 国教放一大光明。” 梁启超 《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故其举动之奇警也,猛烈也,坚忍也,鋭入也,常有为他人之所不能喻者。”
分類:尖锐深刻
《國語辭典》:尖叫  拼音:jiān jiào
以尖细刺耳的声音,高声喊叫。如:「放任孩子在公共场所高声尖叫的家长,总会引来不解且嫌恶的目光。」
《漢語大詞典》:针尖儿对麦芒儿
双方尖锐对立,斤斤计较,毫不退让
干吗这么针尖对麦芒儿的,少说一句不会矮一截儿吧?
《國語辭典》:针尖对麦芒(針尖對麥芒)  拼音:zhēn jiān duì mài máng
针头和麦穗芒均极尖细。比喻双方在言语、行动上针锋相对,不相上下。如:「他们俩是有名的冤家,见面必定针尖对麦芒,谁也不让谁。」
《國語辭典》:针锋相对(針鋒相對)  拼音:zhēn fēng xiāng duì
两针尖锋相互对立。比喻双方的势力、行为、言辞等尖锐的对立著,不相上下。《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这十三妹,本是个玲珑剔透的人,他那聪明,正合张金凤针锋相对。」
《国语辞典》:魔音传脑(魔音传脑)  拼音:mó yīn chuán nǎo
1.形容噪音极度扰人。如:「那工厂的噪音就像魔音传脑般,令人快发疯了。」
2.讽刺人的声调尖锐或唠叨不已。如:「这小孩在飞机上哭闹了好一阵子,同机旅客历经了一场魔音传脑的震撼之旅。」
《国语辞典》:势同水火(势同水火)  拼音:shì tóng shuǐ huǒ
双方尖锐对立,其势如水火般不能共存。如:「他们的关系已势同水火,要和好如初,似乎是不可能了。」
《国语辞典》:尖声尖气(尖声尖气)  拼音:jiān shēng jiān qì
形容说话的声音尖锐刺耳。如:「戏剧演员刻意尖声尖气说话,以营造特殊的喜剧效果。」
《国语辞典》:尖齐圆健(尖齐圆健)  拼音:jiān qí yuán jiàn
选择毛笔的四项原则。尖指笔锋要尖锐;齐指笔锋拨开捺扁,笔毛要齐,没有参差长短;圆指整个笔头要圆浑饱满,没有凹凸;健则指笔毛要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