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十八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据宗轮论之说,佛灭后百年依大天分上座大众二部,其第二百年由大众部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之五部,又于第二百年末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之三部,合有八部之末家,加入本家之大众部则为九部。又上座部于三百年之初,分为萨婆多部与雪山部(萨婆多部〔译云说一切有部〕后世称为毗昙宗),后同于三百年由萨婆多部出犊子部,又由犊子部出法上,贤冑,正量,密林山之四部,次由萨婆多部更出化地部,次由化地部出法藏部,于三百年之末,由萨婆多部更出饮光部,于第四百年由萨婆多部复出经量部。萨婆多部共出九部加入雪山部为十部。复加前大众部之八部为十八部。其他有义净所见之十八部。以上十八部为末部之分派,加之以根本上座大众之二部为二十部。今表示之如图。
(名数)据宗轮论之说,佛灭后百年依大天分上座大众二部,其第二百年由大众部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之五部,又于第二百年末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之三部,合有八部之末家,加入本家之大众部则为九部。又上座部于三百年之初,分为萨婆多部与雪山部(萨婆多部〔译云说一切有部〕后世称为毗昙宗),后同于三百年由萨婆多部出犊子部,又由犊子部出法上,贤冑,正量,密林山之四部,次由萨婆多部更出化地部,次由化地部出法藏部,于三百年之末,由萨婆多部更出饮光部,于第四百年由萨婆多部复出经量部。萨婆多部共出九部加入雪山部为十部。复加前大众部之八部为十八部。其他有义净所见之十八部。以上十八部为末部之分派,加之以根本上座大众之二部为二十部。今表示之如图。
小乘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律藏所说之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戒条。是为小乘行人之所受持者。然在印度我国及日本之古代,大乘行人亦皆受此具足戒,以成戒学,何则,此具足戒,虽为小乘律所说,然由大乘言之,则为所谓三聚净戒中之摄律仪戒,于释迦法中出家之菩萨,必现比丘相为常规也。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律藏所说的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与具足戒等数种。在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这些具足戒虽然是小乘行人所应受持,就是大乘行人也是一样要受持这种具足戒的。
(术语)小乘律藏所说之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戒条。是为小乘行人之所受持者。然在印度我国及日本之古代,大乘行人亦皆受此具足戒,以成戒学,何则,此具足戒,虽为小乘律所说,然由大乘言之,则为所谓三聚净戒中之摄律仪戒,于释迦法中出家之菩萨,必现比丘相为常规也。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律藏所说的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与具足戒等数种。在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这些具足戒虽然是小乘行人所应受持,就是大乘行人也是一样要受持这种具足戒的。
小乘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诠空寂之涅槃者,十二部经中唯存九品。四部之阿含经等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宣说四谛或十二因缘的道理的经典,如四部阿含经是。
(术语)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诠空寂之涅槃者,十二部经中唯存九品。四部之阿含经等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宣说四谛或十二因缘的道理的经典,如四部阿含经是。
小乘九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部经完具曰大乘经,此中除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之三部,仅说九部曰小乘经。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参见:九部)
(术语)十二部经完具曰大乘经,此中除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之三部,仅说九部曰小乘经。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参见:九部)
九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二部经中去方广与授记及无问自说之三部者。是小乘教之九部也。又有大乘教之九部。十二部中除因缘与譬喻及论义之三部者是也。然常言之九部,则多指小乘教。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梁僧传三(求那跋么)曰:「洞明九部,博晓四含。」皆言小乘教也。(参见:九部经及九经)
(名数)十二部经中去方广与授记及无问自说之三部者。是小乘教之九部也。又有大乘教之九部。十二部中除因缘与譬喻及论义之三部者是也。然常言之九部,则多指小乘教。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梁僧传三(求那跋么)曰:「洞明九部,博晓四含。」皆言小乘教也。(参见:九部经及九经)
小乘三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之三法印,对于大乘之一实相印而言。(参见:三法印)
(术语)小乘之三法印,对于大乘之一实相印而言。(参见:三法印)
三法印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證其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證其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为法。言一切之有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于有为法,法之名。通于无为法。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是诸法无我印也。三、涅槃寂静印,言涅槃之法。灭一切生死之苦而为无为寂静。是涅槃寂静印也。智度论二十二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中略)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玄义八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
【佛学常见辞汇】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著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名数)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證其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證其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为法。言一切之有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于有为法,法之名。通于无为法。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是诸法无我印也。三、涅槃寂静印,言涅槃之法。灭一切生死之苦而为无为寂静。是涅槃寂静印也。智度论二十二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中略)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玄义八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
【佛学常见辞汇】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著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小乘四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所判。一小乘有门,发智六足论等之所说。二小乘空门,成实论之所说,三小乘亦有亦空门,毗勒论之所说,四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之所说。
(名数)天台所判。一小乘有门,发智六足论等之所说。二小乘空门,成实论之所说,三小乘亦有亦空门,毗勒论之所说,四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之所说。
小乘外道
【佛学大辞典】
(杂语)小乘与外道。又小乘即外道也。外道小乘二十种,外道中小乘外道论师是也。
(杂语)小乘与外道。又小乘即外道也。外道小乘二十种,外道中小乘外道论师是也。
小乘偏渐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大乘戒之圆顿称小乘戒曰偏渐。功德不圆满,故为偏,非顿成佛之法,故曰渐。
(术语)对于大乘戒之圆顿称小乘戒曰偏渐。功德不圆满,故为偏,非顿成佛之法,故曰渐。
小草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三草之一。以喻修五戒十善,得人天果报之机类。(参见:三草二木)
【三藏法数】
小草喻人、天也。谓法雨既沾,无不蒙润,而人、天之机根力微弱,未获大益,故名小草。
(譬喻)三草之一。以喻修五戒十善,得人天果报之机类。(参见:三草二木)
【三藏法数】
小草喻人、天也。谓法雨既沾,无不蒙润,而人、天之机根力微弱,未获大益,故名小草。
三草二木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华经药草喻品所说。以譬五乘之机类:「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證,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以此配于通途之五乘(五乘有通别二种),则如图。然菩萨乘中之大草二木,诸宗各依其字义,解释不同。天台如其次第配于藏通别三教之菩萨,而摄圆教之菩萨,然则三草二木即五乘,但示方便乘之机之差别耳。见法华文句七。嘉祥以大草二木如其次第配于三僧祇之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为大草,至七地为小树,八地已上为大树。见法华义疏。慈恩以大草与二木为总别,大草者,对于人天二乘,总名菩萨为大草。二木者,更分别大草,以地前为小树,地上为大树。见法华玄赞七。又慈恩以此配于五性各别之三无二有,三草配于无性与定性声闻,定性缘觉之三者,二木为不定性菩萨与定性二者。见法华玄赞。
(譬喻)法华经药草喻品所说。以譬五乘之机类:「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證,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以此配于通途之五乘(五乘有通别二种),则如图。然菩萨乘中之大草二木,诸宗各依其字义,解释不同。天台如其次第配于藏通别三教之菩萨,而摄圆教之菩萨,然则三草二木即五乘,但示方便乘之机之差别耳。见法华文句七。嘉祥以大草二木如其次第配于三僧祇之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为大草,至七地为小树,八地已上为大树。见法华义疏。慈恩以大草与二木为总别,大草者,对于人天二乘,总名菩萨为大草。二木者,更分别大草,以地前为小树,地上为大树。见法华玄赞七。又慈恩以此配于五性各别之三无二有,三草配于无性与定性声闻,定性缘觉之三者,二木为不定性菩萨与定性二者。见法华玄赞。
小院
【佛学大辞典】
(杂名)小法师也。
(杂名)小法师也。
小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具足戒未满十夏者之称。又弟子之称。又沙门谦下之称寄归传三曰:「西方行法,受近圆已去名铎曷罗,译为小师。满十夏名悉他薛攞,译为住位,得离依止而住。」释氏要览上曰:「亦通沙门之谦称也。」
(术语)受具足戒未满十夏者之称。又弟子之称。又沙门谦下之称寄归传三曰:「西方行法,受近圆已去名铎曷罗,译为小师。满十夏名悉他薛攞,译为住位,得离依止而住。」释氏要览上曰:「亦通沙门之谦称也。」
小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可受小乘教之根性也。唯识述记一本曰:「令小根等渐登圣位。」法华玄义一曰:「初教建立融不融,小根并不闻。次教建立不融,大根都不用。」
【佛学常见辞汇】
只能接受小法的根性。
(术语)可受小乘教之根性也。唯识述记一本曰:「令小根等渐登圣位。」法华玄义一曰:「初教建立融不融,小根并不闻。次教建立不融,大根都不用。」
【佛学常见辞汇】
只能接受小法的根性。
小座汤
【佛学大辞典】
(仪式)禅林座汤之礼有大小。(参见:座汤)
(仪式)禅林座汤之礼有大小。(参见:座汤)
小参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林中之称。谓非时之说法也。上堂称为大参,其规则校大参为小,故曰小参。又称家教。祖庭事苑八曰:「禅门诘旦升堂,谓之早参。日晡念诵,谓之晚参。非时说法,谓之小参。」
(术语)禅林中之称。谓非时之说法也。上堂称为大参,其规则校大参为小,故曰小参。又称家教。祖庭事苑八曰:「禅门诘旦升堂,谓之早参。日晡念诵,谓之晚参。非时说法,谓之小参。」
小参头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参头之下有小参头。
(职位)参头之下有小参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