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小乘三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之三法印,对于大乘之一实相印而言。(参见:三法印)
三法印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證其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證其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为法。言一切之有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于有为法,法之名。通于无为法。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是诸法无我印也。三、涅槃寂静印,言涅槃之法。灭一切生死之苦而为无为寂静。是涅槃寂静印也。智度论二十二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中略)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玄义八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
【佛学常见辞汇】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著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小乘四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所判。一小乘有门,发智六足论等之所说。二小乘空门,成实论之所说,三小乘亦有亦空门,毗勒论之所说,四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之所说。
小乘外道
【佛学大辞典】
(杂语)小乘与外道。又小乘即外道也。外道小乘二十种,外道中小乘外道论师是也。
小乘偏渐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大乘戒之圆顿称小乘戒曰偏渐。功德不圆满,故为偏,非顿成佛之法,故曰渐。
五百小乘
【佛学大辞典】
(流派)小乘分五百部。(参见:五百部)
五百部
【佛学大辞典】
(杂名)佛灭后五百年小乘之异部杂出而为五百部。智度论六十三曰:「是声闻人著声闻法佛法,过五百岁后,各各分别有五百部。从是以来,以求诸法决定相故。自执其法,不知佛为解脱故说法,而坚著语言。故闻说般若诸法毕竟空,如刀伤心。」行宗记一上之曰:「五百部者,有言无相,教虽不叙,起必从缘。」又曰「五百部,智论但有通数,不出人法名义。」
小乘十八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合而为十八。俱舍论廿七曰:「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中略)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馀圣所无,故名不共。」无量寿经下曰:「十力无畏不共法声。」
外道小乘涅槃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一卷,后魏菩提流支译。叙外道小乘所执二十种之涅槃。
外道小乘四宗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一卷,后魏菩提流支译。破外道小乘所执一异等之四见。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相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义:一有无分别,小乘之三德是有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有无别体,故不相成。大乘之三德体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义相并,故得相成。二常无常分别,小乘之三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常无常异,故不相成。大乘之三德,体性是常,大乘之涅槃亦是常。常义相顺,故得相成。」(馀三义略)。又就常乐我净四德,分别大小,则大乘之涅槃,具有四德,小乘之涅槃,四义不定。据小说小。则小乘之涅槃,有常乐净之三,唯无我之一。何则?涅槃为无为,不迁于四相,故说为常,又何断之惑体,永灭不起,故名为常。寂灭之体永安,故名为乐,离垢染故称为净,而于此涅槃中,身智俱灭,无自在之大用,故无可名为我(俱舍论说灭谛之行相,谓为灭,净,妙,离因而可知无我德),据大说小,则某时全夺四德而悉为无。某时与以乐净之二,而不许我常之二。全夺之者以彼尚有变易生死故也。许净乐之二者,就离分段生死上,有一分净乐之义故也。法华玄论二曰:「大小之涅槃凡有三义:一、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异。小乘之涅槃,灭生死而涅槃也。大乘之涅槃,生死本来涅槃也。故法华方便品言之,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二界内界外断惑异。小乘之涅槃,唯断界内分段生死而止,大乘之涅槃,并断界外变易生死也。三、众德具不异。小乘之涅槃,无身无智,故不具众德。大乘之涅槃,具身智,故具法身般若之德。」法华玄赞二,谓真如具三德,以成涅盘,一真如生圆觉,名为般若。真如之体为觉性故也。小乘之涅槃体非觉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体,以出所知障名为法身。彼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也。小乘之涅槃,非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三真如之体,众苦都尽,离分段变易二死,故名解脱。小乘之涅槃,离分段生死,未脱变易生死,故非圆满之解脱。然就离分段之生死,谓为三乘同坐解脱之床。由此小乘亦得名涅槃,而非为大涅槃,以其不具足故也。要之离分段变易二生死,有无边之身智,具法般解之三德,常乐我净之四义者,大乘之涅槃也。唯离分段之生死,灭无身智(身大乘言之有变易生死之身智),三德之中,仅具解脱之一分,四义之中,唯具常乐净之三者,小乘之涅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灭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来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断界内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时也断界外之变易生死。
小乘二家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部宗谓涅槃为本来实有。断烦恼时,起所谓离系得之绳属之于行者之身也,成实宗谓涅槃为无法,生死因果之无,是涅槃也。大乘玄论三曰:「小乘二师者,毗昙计无为为涅槃。是善是常本有,在烦恼外,断烦恼起得得之属于行者,成论明涅槃但是无法。」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之略名。
小乘寺宾头卢为上座
【佛学大辞典】
(故事)梵网经法藏疏一曰:「又闻,西国诸小乘寺以宾头卢为上座,诸大乘寺以文殊师利为上座。」支那寺院原以憍陈如或宾头卢为上座,后依不空三藏之奏请,以文殊为上座。表制集二曰:「伏望自今已后令天下,食堂中于宾头卢上特置文殊师利形像以为上座,询之圣典具有明文。(中略)斯乃天竺国皆尔,非僧等鄙见,仍请永为恒式。」一心戒文上曰:「凡佛寺上座置大小二座:一者一向大乘寺,置文殊师利菩萨以为上座。二者一向小乘寺,置宾头卢和上以为上座。三者大小兼行寺,置文殊与宾头卢两上座。小乘布萨日宾头卢为上座,坐小乘次第。大乘布萨日文殊为上座,坐大乘次第。」
释外道小乘涅槃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提婆菩萨造释楞迦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之略名。
小乘法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缘觉所修的道法。
小乘之宗要
【佛学次第统编】
佛乘宗要论曰:「小乘的宗要,为超出世间的,则必先将一切世间之法打破。欲求打破,必先了知。了知矣,打破矣,而后可得解脱。」其主要之点在是,分三条说明之:
一、了生死为因 了有二义,曰了知了脱,谓由了知而求了脱也。如平盗然,必先知盗之所在,及其人数多寡,内容如何,如是种种,明晰无馀,然后盗可得而平。谓了生死,亦复如是,即观察一切世法,而得真确之了知也。
二、离贪爱为根本 了生死为因者,从悟理言,离贪爱为本者。从修行言,人有生以至于死,凡有可以直接间接于生者,未得则贪,既得则爱,固无日不昏迷沉自沦于贪爱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或贪而不得,则瞋随之;爱而勿失,其痴转盛;是贪爱诚烦恼之源,生死之门也。小乘之法,既在断除烦恼生死,故以离贪爱为根本之用功处也。
三、灭尽为究竟 究竟者,作事至于圆满完成之谓。小乘之究竟,在于灭尽。谓灭、尽、离、妙,即灭烦恼、尽漏业、离诸苦、妙应真常也。所作已办,乃證果取涅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