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暗中摸索  拼音:àn zhōng mō suǒ
在黑暗中探寻。语出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刘、沈、谢,暗中摸索著,亦可识之。』」后以暗中摸索比喻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行探索、研究。《儒林外史》第七回:「因出京之时,老师吩咐来查你卷子,不想暗中摸索,你已经取在第一。」《痛史》第八回:「于是三人徒步而行,暗中摸索,喜得这条路甚是僻静,看看走至天明,并未遇见一个鞑兵。」
《國語辭典》:按图索骥(按圖索驥)  拼音:àn tú suǒ jì
1.按照图象寻求好马。语本《汉书。卷六七。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后比喻做事拘泥成法,呆板不知变通。元。袁桷〈示从子瑛〉诗:「隔竹引龟心有想,按图索骥术难灵。」
2.按照线索寻找、探求。比喻掌握线索,易于办事。
《漢語大詞典》:东搜西罗(東搜西羅)
到处寻找搜集。 许地山 《空山灵雨·补破衣的老妇人》:“我们所为,原就和你一样,东搜西罗,无非是些绸头布尾,只配用来补补破衲袄罢了。”
《國語辭典》:东寻西觅(東尋西覓)  拼音:dōng xún xī mì
到处寻找。《石点头。卷三。王本立天涯求父》:「撇下妻子,孤苦伶仃,抚养儿子成人,又累他东寻西觅,历尽饥寒,方得相会。」《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如今天弄得不尴不尬,心下烦恼连生意也不去做,终日东寻西觅,并无尸首下落。」
分類:到处寻找
《漢語大詞典》:东冲西撞(東衝西撞)
谓无把握地四处奔走寻找。 杨朔 《铁骑兵》:“他带着这一班人巧妙地摔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漢語大詞典》:登木求鱼(登木求魚)
爬到树上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宋 苏辙 《次韵吴厚秀才见寄》:“登木求鱼知我拙,循巢觅兔笑君疎。”
《國語辭典》:打凤牢龙(打鳳牢龍)  拼音:dǎ fèng láo lóng
1.安排圈套,使人中计。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安排下打凤牢龙,准备著天罗地网,也不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杀人的战场。」元。乔吉《扬州梦》第二折:「怎承望晓来误入桃源洞,又则怕公孙弘打凤牢龙。」也作「打凤捞龙」。
2.降服、搜罗出色的人物。明。朱权《卓文君》第二折:「遮莫你贞烈心肠硬戎嗼,我将那打凤牢龙的计设,都分付与玉轸金徽,也不索雁简鱼帖。」也作「打凤捞龙」。
《國語辭典》:吹毛求疵  拼音:chuī máo qiú cī
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小毛病。语本《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后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證其君。」也作「吹毛求瑕」、「吹毛取瑕」、「吹毛索疵」。
《漢語大詞典》:吹毛洗垢
吹开皮上的毛而洗去所藏的污垢。比喻一意寻找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北齐书·酷吏传·宋游道》:“ 游道 禀性遒悍,是非肆口,吹毛洗垢,疮疵人物。”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释愤》:“逐臣吹毛洗垢,自知积罪如山;学士排难解纷,反使措颜无地。”参见“ 吹毛求疵 ”。
《國語辭典》:吹毛求疵  拼音:chuī máo qiú cī
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小毛病。语本《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后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證其君。」也作「吹毛求瑕」、「吹毛取瑕」、「吹毛索疵」。
《國語辭典》:求證  拼音:qiú zhèng
1.寻求證据。如:「根据警方求證的结果,这件命案应该另有共犯。」
2.求得證实。如:「你如果不信,可亲自向他求證。」「这不过是我的假设,并未经过求證。」
《國語辭典》:求之不得  拼音:qiú zhī bù dé
追求之却无法得到。语出《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用以表示想求都求不到,却意外的得到。有极愿得到的含意。《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喜得男家愿退,许了一万个利市,求之不得。」《文明小史》第五四回:「这是卑职求之不得的,宪台如肯见委,将来无论什么事,无有不竭力的。」
《漢語大詞典》:蹑踱(躡踱)
来回寻找。 柴萼 《梵天庐丛录·吕留良子》:“ 程 再叩之,不应,再拜,寻径而出。数日后復往,躡踱终日,迄不得其处,惘惘而归。”
分類:来回寻找
《漢語大詞典》:披毛求疵
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旧唐书·崔元综传:“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鞠狱,每披毛求疵,陷於重辟。以此故人多畏而鄙之。”亦作“ 披毛求瑕 ”。北史·崔浩传:“是以妄张贼势,披毛求瑕,冀得肆心。”参见“ 吹毛求疵 ”。
《國語辭典》:吹毛求疵  拼音:chuī máo qiú cī
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小毛病。语本《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后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證其君。」也作「吹毛求瑕」、「吹毛取瑕」、「吹毛索疵」。
《漢語大詞典》:舍策追羊(捨策追羊)
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 陆德明 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 李 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宋 叶适 《陈待制挽诗》之三:“昔年行往偶相同,捨策追羊径未通。只么空归在何处,一竿红日海门东。”
《國語辭典》:顺藤摸瓜(順藤摸瓜)  拼音:shùn téng mō guā
顺著瓜藤可以摸到瓜。比喻沿著线索追究,可以得到结果。如:「警方目前已掌握了有力的线索,顺藤摸瓜,相信近日内必能侦破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