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点对
【佛学大辞典】
(杂语)点检对校帐簿与实物。
断对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对治)
【三藏法数】
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断除惑业,故名断对治。(无间道者,观道相续无有间断也。)
四对治
【佛学次第统编】
俱舍论云四种对治,对即敌对,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即用此药治之,故名对治。
一、厌患对治 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恼惑业之集,深生厌患,起大加行,修于圣道,对治苦集,故名厌患对治。
二、断对治 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断除惑业,故名断对治。
三、持对治 谓从无间道后,起解脱道,则能摄持所断烦恼,不令更起。故名持对治。
四、远分对治 谓从解脱道后,起胜进道,能令所断三惑,永永远离,故名远分对治。
对于父母
【佛学次第统编】
长阿含经曰人子当以五事敬父母,云何为五?
一者、供养无乏        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二者、凡所为先白父母     五者、不断父母所作正业
三者、父母所为恭顺无逆
善生子经说事父母五事:
一者、念家事         四者、供养
二者、修债负         五者、承父母之欢心
三者、解诫
六方礼经曰子事父母,当有五事:
一、当念治生         四、当念父母恩
二、早起令奴婢时作饭食    五、父母有病恐惧求医治之
三、勿增父母忧
父母对子
【佛学次第统编】
六方礼经曰父母视子有五事:
一、使去恶就善        四、为娶妇
二、教以书疏         五、给与家中所有
三、使持经戒
妇对于夫
【佛学次第统编】
六方礼经曰妇事夫有五事:
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
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
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虽被骂詈,亦不作色还骂。
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
五者、待夫休息,盖藏乃卧。
优婆塞戒经说妻对于夫,有十四事:
一、所作须尽心。       八、爱怜奴婢。
二、常作不懈怠。       九、善守护财物。
三、所作必有终。       十、善顺夫之教诲。
四、疾作不失时。       十一、夙兴夜寐。
五、常瞻视宾客。       十二、善求净食。
六、净其房舍卧具。      十三、善隐夫之恶。
七、爱敬而言语柔顺。     十四、善瞻视夫之病苦。
玉耶经曰:「佛告玉耶女,女人之法,无倚端正,而生憍慢。形貌端正,非真端正,唯心端正,人皆爱敬,是实端正。」为女人者:
一、应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有美膳先进姑嫜夫主。
二、看护家物。
三、慎口忍耐而少瞋恚。
四、常戒慎如恐不及。
五、应一心恭敬姑嫜夫主,以尽孝道。
又有五种妇法:
一、如母之妇,爱夫如子故。  四、如婢之妇,事夫如主故。
二、如臣之妇,事夫如君故。  五、如夫之妇,亲昵同心唯形异故。
三、如妹之妇,事夫如兄故。
又云五事:
一、情无憍慢。        四、善待宾客。
二、善事内外。        五、善名称扬。
三、家室丰盈。
次有三恶法:
一、未暝已眠,日出不起,瞋对夫主,反目嫌骂。
二、好自饮啖,乃以恶食与姑嫜夫主,好色欺诈。
三、不念生活,好事嬉游,道及他人长短好丑,斗乱口舌,憎嫉亲族,为人所贱。
玉耶女既受佛教,心自惭愧,曰:「吾向愚痴,不知正法,所为皆邪,乞许受教。」即奉佛受三皈五戒。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曰:「阿那邠邸长者,为儿娶妇,颜貌端正,色若桃华。妇为波斯匿王大臣之女,以恃父故,不恭敬姑嫜夫婿,亦不事三宝。长者乃诣佛所,请佛垂教。翌日,佛到长者之家告新妇言:为人妇者,有四事,一、似母之妇,二、似亲之妇,三、似敌之妇,四、似婢之妇。
一、似母之妇者 承事夫主供养无乏。
二、似亲之妇者 见夫主无增减心,苦乐与共。
三、似敌之妇者 见夫则怀瞋恚,憎嫉夫主而不承事。
四、似婢之妇者 贤良之妇,见夫主忍言语,终不还报,恒有慈心。
事夫善者死生天上,恶者死入地狱。」善生女闻之大惭曰:「世尊,妾今愿为似婢之妇,遂归依三宝,为优婆夷。」
善生子经曰:「善作善成,取与必审。晨起夜息,事事必习。待其君子,问讯君子,辞气和,语言顺,正几席,洁饮食,勤念布施,供养丈夫,此妇之十四事也。夫妇睦宜,善法不衰。」
夫对于妻
【佛学次第统编】
六方礼经曰夫视妇以五事:
一者、出入当敬妇。
二者、饮食之以时节,与之衣被。
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
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
五者、于外不得畜邪傅御(傅御即妾御也)。
善生子经曰夫当以五事安养其妇。五事者:
一、正心敬之。       四、时与衣食。
二、无有恨意。       五、时给宝饰。
三、无有他情。
优婆塞戒经,谓人于妻,当供给衣服饮食卧具汤茶服饰严身之具等,常使妻之心不恼,随贫富而辨其意,并使妻不怀疑心。
弟子对师长
【佛学次第统编】
长阿含经曰弟子敬奉师长有五事,云何为五?
一、供给所需        四、凡师教敕恭顺无违
二、礼敬供养        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三、尊重戴仰
六方礼经曰弟子事师,当有五事:
一、当敬惮之        四、思念不厌
二、当念其恩        五、当从后称誉
三、随其所教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曰:「阿难白佛言:『世间之人,及佛弟子,轻易其师,常以恶意向于其师,及诸贤德之人,其罪云何?』佛告阿难:『夫人当爱人之德,欣人之善,不可憎嫉。若以恶意向于其师,及诸贤德,是与恶意向佛无异。若有人以万石弩,自射其身,可为痛不?』阿难言:『世尊,甚痛甚痛!』佛言:『人若以恶意向于其师及诸贤德,则如以痛剧之弩,射其自身。为人弟子,不可轻易其师,及以恶意向诸贤德,视诸道德之人,当如视佛,不可嫉谤。人有戒德者,诸天龙鬼神,无不感动,受其尊敬。宁投身火中,手持利刃,自割其肉,慎勿于此善人,而生嫉谤,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师对弟子
【佛学次第统编】
长阿含经曰师长以五事视弟子:
一、顺法调御         四、示其善友
二、诲其未闻         五、尽已所知诲授不吝
三、随其所闻使解善义
有部根本毗奈耶曰弟子有五事方可教诃:
一、不信           四、情无羞耻
二、懈怠           五、近恶智识
三、恶口
但五法之有一,皆应教诃,比丘问言,如何教诃?佛言有五法:
一、不与共语         四、不与以善事
二、不与教授         五、不同室
三、不同受用
以此五法,随宜教诃。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曰:「阿难问佛:『师诃弟子,得无以小罪成大罪耶?』佛言:『不可不可,师弟之道,以道相感,自然常相信厚,视彼如己。己所不行,勿责于人。弘崇礼律,训之以道。和顺忠节,不相怨讼。弟子与师,两具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
仆对于主
【佛学次第统编】
长阿含经曰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
一者、早起        四者、作务以次
二者、为事周密      五者、称扬主名
三者、不与不取
主对于仆
【佛学次第统编】
长阿含经曰善生,主于僮使,当以五事悯念,云何为五?
一者、随能使役      四者、病与医药
二者、饮食随时      五者、纵其休暇
三者、赐劳随时
牛头不对马面
【俗语佛源】
系从地狱鬼卒「牛头马面」衍化而成,其意义谓毫不相干,对不上号。源于《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驴唇马嘴夸我解问。」又例如《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尽其所有写上,都是牛头不对马面。」亦作「牛头不对马嘴」。如《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重合》:「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又如邓拓《燕山夜话·不吃羊肉吃菜羹》:「有人背诵了几篇祭文,背得烂熟。到了考试的时候,题目是祝寿的。他居然生搬硬套地把祭文抄上去,弄得牛头不对马嘴。」(李明权)
对牛弹琴
【俗语佛源】
讥笑讲话不看对象或对不明事理的人讲道理,白费唇舌。如《镜花缘》第九十回:「对牛弹琴,牛不入耳,骂的狠好,咱们一总再算帐。」这句俗语出于中国第一篇佛教论文,即汉代的《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禅宗亦用此语,如《续灯录·汝能禅师》:「对牛弹琴,不入牛耳。」指的是禅师说法不对根机,达不到效果。又如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李明权)
相对、绝对
【俗语佛源】
相对原作相待,绝对原作绝待。相对与绝对相称。《维摩诘经》卷二僧肇注曰:「诸法相待生,犹长短比而形。」一切万法,自现象界的观点而言,存在著长与断、大与小、东与西、有与无、是与非,乃至净与秽、迷与悟、生与死等的对立状态,佛教称之为相待,意谓相待而有。《仁王般若波罗密经·教化品》中说:「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无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缘成,假成众生;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是幻谛众生。」若从至极平等的绝对立场观之,则诸法实相,自然法尔,不虚不妄,而真实一际。世间本无千差万别的相对性质,法性、法相既同为一实之义,有无、真俗亦自平等不二。此一真如平等的自然法界,自是超越、泯绝各种两端相对立场的分别见解,佛教称之为绝待,意谓不二而一。后多用作「相对」、「绝对」。绝对指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相对指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或变化。如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以变化相对言之,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杀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又用为哲学范畴。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们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平衡,矛盾,斗争,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静止,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亦指两相对应或对立。如丁玲《母亲》:「无论什么事,她们都有两个相对的意见。」又用作比较。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特别是孩子剧团,在他们的指导下加强了内部学习,而在巡回工作中也获得了相对的自由。」(文贤)
前言不对后语
【俗语佛源】
指说话前后不照应,漏洞百出。原为禅语。《续灯录》卷十一:「曰:『向上宗乘又且如何举唱?』师曰:『前言不及后语。』」「向上宗乘」又称「向上一路」,即禅宗直指人心的特别法门。「前言不及后语」就是说语言是无法充分表达「向上宗乘」的,只能靠内心的證悟。后俗语中也有用前言不搭后语。如《官场现形记》第六回:「这位王协台一脸烟气,问他营里的事情,多是前言不对后语。」又如袁静等《新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大水下决心发言,憋出一身汗,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的说了一泼滩。」(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