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阿毗达磨杂集论之异名。
(书名)阿毗达磨杂集论之异名。
对法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藏之一。类集一切之论部,谓之对法藏。诸论之通名也。【又】(书名)世亲所造之俱舍论也。梵名,阿毗达磨俱舍,译曰对法藏。对法指发智六足等之诸论,藏指俱舍论,此论含摄彼发智六足等之妙义。故名此论曰:「对法之藏」。俱舍论一曰:「由彼对法论中胜义入此摄故,此得藏名。」
【佛学常见辞汇】
1。即论藏,为三藏之一。2。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梵名阿毗达磨俱舍,华译为对法藏。
(术语)三藏之一。类集一切之论部,谓之对法藏。诸论之通名也。【又】(书名)世亲所造之俱舍论也。梵名,阿毗达磨俱舍,译曰对法藏。对法指发智六足等之诸论,藏指俱舍论,此论含摄彼发智六足等之妙义。故名此论曰:「对法之藏」。俱舍论一曰:「由彼对法论中胜义入此摄故,此得藏名。」
【佛学常见辞汇】
1。即论藏,为三藏之一。2。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梵名阿毗达磨俱舍,华译为对法藏。
对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烦恼也。是有四种:一厌患对治,谓加行道,在见道以前,缘苦集二谛,生深为厌患之念也。二断对治,谓无间道,于无间道缘四谛而正断烦恼也。三持对治,谓解脱道,于无间道后起解脱道,更缘四谛,摄持彼无间道所得择灭之得,以使所断之烦恼不更起也。四远分对治,谓胜进道,于解脱道后,入于胜进道,更缘四谛使所断之惑转更远也。其中正对治为第二之无间道断。
【佛学常见辞汇】
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断除烦恼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既求脱离世间而得解脱,故有对治世间系缚,获得解脱之法。广说甚繁,兹略标义,详参见下章。
(术语)断烦恼也。是有四种:一厌患对治,谓加行道,在见道以前,缘苦集二谛,生深为厌患之念也。二断对治,谓无间道,于无间道缘四谛而正断烦恼也。三持对治,谓解脱道,于无间道后起解脱道,更缘四谛,摄持彼无间道所得择灭之得,以使所断之烦恼不更起也。四远分对治,谓胜进道,于解脱道后,入于胜进道,更缘四谛使所断之惑转更远也。其中正对治为第二之无间道断。
【佛学常见辞汇】
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断除烦恼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既求脱离世间而得解脱,故有对治世间系缚,获得解脱之法。广说甚繁,兹略标义,详参见下章。
对治助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七。若修正观时,邪倒之心,起而为障,因而不能前进,则行相应之法而对治之,以助彼正道,开前进之道也。
【三藏法数】
对即对待,治即攻治。谓行人正修观时,忽或邪倒心起,障于正行,不能前进。随所著心,须以相应之法而对破之。著心既息,则正行可进,实理可显。如世医治病之术,药必对病而用。其患冷病者,必以热药治之;患热病者,必以冷药治之;患不冷不热者,必以温和之药治之。药力若效,其病即愈。病既愈已,身即安康。今论对治之法,亦犹是也。而言助开者,盖由邪倒之心,障蔽正行,而使解脱之门不开。今修此对治助道之法,助于正观之行,开彼解脱之门,故名对治助开。试就六蔽六度言之:若人修上道品调适,解脱不开,而悭贪忽起,激动观心,于身命财守护保著,当用舍施之法而对治之。若破戒心起,乖违净禁,当确持戒律而对治之。若瞋恚暴怒,常生忿恨,当用忍辱而对治之。若放逸懈怠,恣纵闲荡,当用精进而对治之。若浮掉驰骋,散乱不定,当用禅定而对治之。若沉昏闇塞,愚痴迷惑,当用智慧而对治之。前之六种观法,皆名正行;六度等法,名为助道。涅槃经云:众生烦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是也。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七。若修正观时,邪倒之心,起而为障,因而不能前进,则行相应之法而对治之,以助彼正道,开前进之道也。
【三藏法数】
对即对待,治即攻治。谓行人正修观时,忽或邪倒心起,障于正行,不能前进。随所著心,须以相应之法而对破之。著心既息,则正行可进,实理可显。如世医治病之术,药必对病而用。其患冷病者,必以热药治之;患热病者,必以冷药治之;患不冷不热者,必以温和之药治之。药力若效,其病即愈。病既愈已,身即安康。今论对治之法,亦犹是也。而言助开者,盖由邪倒之心,障蔽正行,而使解脱之门不开。今修此对治助道之法,助于正观之行,开彼解脱之门,故名对治助开。试就六蔽六度言之:若人修上道品调适,解脱不开,而悭贪忽起,激动观心,于身命财守护保著,当用舍施之法而对治之。若破戒心起,乖违净禁,当确持戒律而对治之。若瞋恚暴怒,常生忿恨,当用忍辱而对治之。若放逸懈怠,恣纵闲荡,当用精进而对治之。若浮掉驰骋,散乱不定,当用禅定而对治之。若沉昏闇塞,愚痴迷惑,当用智慧而对治之。前之六种观法,皆名正行;六度等法,名为助道。涅槃经云:众生烦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是也。
对治悉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悉檀之一。如为破常见说空教,为破断见说有门,为对治彼此之执,说种种之法以成就破执之益也。悉檀者成就也。
【三藏法数】
谓如众生贪欲多者,教观不净;瞋恚多者,教修慈心;愚痴多者,教观因缘。为对此等诸病,说此法药,遍施众生,故名对治悉檀。
(术语)四悉檀之一。如为破常见说空教,为破断见说有门,为对治彼此之执,说种种之法以成就破执之益也。悉檀者成就也。
【三藏法数】
谓如众生贪欲多者,教观不净;瞋恚多者,教修慈心;愚痴多者,教观因缘。为对此等诸病,说此法药,遍施众生,故名对治悉檀。
对治秘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种秘密)
【三藏法数】
谓如来宣说隐密之教,皆是对彼众生过失而调治之。如人有病,则应病与药而治疗之,即获安适,是名对治秘密。
(术语)(参见:四种秘密)
【三藏法数】
谓如来宣说隐密之教,皆是对彼众生过失而调治之。如人有病,则应病与药而治疗之,即获安适,是名对治秘密。
对首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羯磨法之一。首者面也,一人乃至四人之比丘对面而为说净忏悔等之羯磨也。见行事钞上五之一。
(术语)三种羯磨法之一。首者面也,一人乃至四人之比丘对面而为说净忏悔等之羯磨也。见行事钞上五之一。
对首心念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羯磨)
(术语)(参见:羯磨)
羯磨
【佛学大辞典】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对扬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之说法会坐,对佛发起问答等,以扬发佛意,而成办利益,谓之对扬。佛亦以其对扬者为一会之代表而说法,则谓之对告众。光明文句五曰:「诸佛说法,必有对扬。」【又】(仪式)于法会行散华式时,散华之偈终后,举希望佛法世法常住安稳之偈文,谓之对扬。
(术语)于佛之说法会坐,对佛发起问答等,以扬发佛意,而成办利益,谓之对扬。佛亦以其对扬者为一会之代表而说法,则谓之对告众。光明文句五曰:「诸佛说法,必有对扬。」【又】(仪式)于法会行散华式时,散华之偈终后,举希望佛法世法常住安稳之偈文,谓之对扬。
对遍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中之一。
(术语)四中之一。
对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陀对于众生之根机,而施相应之手段。又禅家之宗匠答学者之问也。
(术语)佛陀对于众生之根机,而施相应之手段。又禅家之宗匠答学者之问也。
对缘假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假之一。(参见:假)
(术语)四假之一。(参见:假)
假
【佛学大辞典】
(术语)假者借之义,诸法各无实体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诸蕴而有众生,借栋梁而有家屋。故假者,虚妄不实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借的意思,诸法无实体,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五蕴而有众生是。2。虚妄不实之义,诸法因缘和合而有,幻生幻灭,虚妄而无实体。
【佛学次第统编】
谓诸法各无体,借他故有,是名为假。说假有三:
一、因成假 因他而成,是因成假。
二、相续假 相续而有,是相续假。
三、相待假 与他对待而有,是相待假。
(术语)假者借之义,诸法各无实体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诸蕴而有众生,借栋梁而有家屋。故假者,虚妄不实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借的意思,诸法无实体,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五蕴而有众生是。2。虚妄不实之义,诸法因缘和合而有,幻生幻灭,虚妄而无实体。
【佛学次第统编】
谓诸法各无体,借他故有,是名为假。说假有三:
一、因成假 因他而成,是因成假。
二、相续假 相续而有,是相续假。
三、相待假 与他对待而有,是相待假。
对触礼
【佛学大辞典】
(仪式)面面相对而礼拜也。
(仪式)面面相对而礼拜也。
珠颗用对功德多少
【佛学大辞典】
(杂语)此中一分者为念一遍之一功德,一倍者,为念一遍之二功德,即逐数倍增也。又此用材之中,总有二十馀种。独陀罗尼集经以水精为第一最胜,其馀经轨皆以菩提子为第一最胜。
(杂语)此中一分者为念一遍之一功德,一倍者,为念一遍之二功德,即逐数倍增也。又此用材之中,总有二十馀种。独陀罗尼集经以水精为第一最胜,其馀经轨皆以菩提子为第一最胜。
历缘对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触于行住坐卧之缘,对于色声等之境也。即日常之动作。小止观曰:「第二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随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中略)云何名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六言语。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止观七曰:「观行若明,能历缘对境,触处得用。」辅行二曰:「历缘对境,咸会一如。」
(术语)触于行住坐卧之缘,对于色声等之境也。即日常之动作。小止观曰:「第二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随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中略)云何名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六言语。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止观七曰:「观行若明,能历缘对境,触处得用。」辅行二曰:「历缘对境,咸会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