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对阵(對陣)  拼音:duì zhèn
1.军队对峙交战。《薛仁贵征辽事略》:「筏著岸,五百人随仁贵上岸来对阵。」
2.对方阵营。《水浒传》第八四回:「对阵的大队番军,山倒也似踊跃将来。」
《分类字锦》:蝇虎对阵(蝇虎对阵)
酉阳杂俎于頔在襄州尝有山人王固谒见于于性快见其拜伏迟缓不甚知书生别日游宴不复得进王殊怏怏因至使院造判官曾叔政颇礼接之王谓曾曰予以相公好奇故不远而来今实乖望矣予有一艺自古无者今将归且荷公见待之厚今为一设遂诣曾所居怀中出竹一节及小鼓规才运寸良久去竹之塞折枝连击鼓子筒有蝇虎子数十分行而出分为二队如对阵势每击鼓或三或五随鼓音变阵天衡地轴鱼丽鹤列无不备也进退离附人所不及凡变阵数十乃行入筒中曾观之大骇方言于于公王已潜去于悔恨令物色求之不获
《國語辭典》:临军对阵(臨軍對陣)  拼音:lín jūn duì zhèn
面对敌军,准备作战。《孤本元明杂剧。庆赏端阳。第一折》:「骤马横枪武艺精,临军对阵见输赢。」也作「临军对垒」。
《漢語大詞典》:合阵(合陣)
对阵。谓两军交锋。 唐 李昂 《从军行》:“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鏑。” 明 尹耕 《秋兴》诗:“合阵几窥 青海 月,鸣鞭争下 黑山 风。”
《漢語大詞典》:战阵(戰陣)
亦作“ 战陈 ”。
(1).作战的阵法。左传·成公七年:“教 吴 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 楚 。”《后汉书·刘陶传》:“今 西羌 逆类,私署将帅,皆多 段熲 时吏,晓习战陈,识知山川。”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文武归为一途,儒知战阵,将知仁义,则弊去。”
(2).交战对阵。《礼记·祭义》:“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三国演义》第一○四回:“ 王平 、 廖化 ……等皆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多负勤劳,堪可委用。”
(3).阵列;阵营。 唐 韩愈 《南山诗》:“或屹若战阵,或围若蒐狩。” 鲁迅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
《漢語大詞典》:奇正
古时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孙子·势》:“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孙子·势:“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李筌 注:“邀截掩袭,万途之势,不可穷尽也。” 张预 注:“战陈之势,止於奇正一事而已。及其变而用之,则万途千辙,乌可穷尽也。”《旧唐书·突厥传上》:“臣少慕文儒,不习军旅,奇正之术,多媿前良。”
《國語辭典》:见阵(見陣)  拼音:jiàn zhèn
两军对阵。《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离城二十里,与贼见阵。」
分類:交战对阵
《漢語大詞典》:正奇
古代兵法术语。正,用兵常法(如对阵交锋);奇,用兵变法(如设计邀截、袭击)。 元 耶律楚材 《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校猎温驰射,行营习正奇。”《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南阳 卧龙 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参见“ 奇正 ”。
《漢語大詞典》:奇正
古时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孙子·势》:“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孙子·势:“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李筌 注:“邀截掩袭,万途之势,不可穷尽也。” 张预 注:“战陈之势,止於奇正一事而已。及其变而用之,则万途千辙,乌可穷尽也。”《旧唐书·突厥传上》:“臣少慕文儒,不习军旅,奇正之术,多媿前良。”
《国语辞典》:过招(过招)  拼音:guò zhāo
对阵、接触。如:「一向耳闻他精明过人,今天过招,果真名不虚传。」
分类:对阵接触
《國語辭典》:败阵(敗陣)  拼音:bài zhèn
战败。《三国演义》第二回:「军中大乱,败阵而归。」
《漢語大詞典》:对战(對戰)
(1).两军对阵作战。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 鄢 陵 之役, 晋 楚 对战。”
(2).现亦借指某些体育运动项目(如乒乓、棋类等)中双方交锋。
《漢語大詞典》:交对(交對)
对阵交兵。三国志·吴志·朱桓传:“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
分類:对阵交兵
《漢語大詞典》:横敌(横敵)
对阵之敌;对手。六韬·军势:“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横敌,对无立国。”一本作“衡敌”。旧唐书·太宗纪上:“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鬭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六合 有 王生 ,足跡遍天下,几无横敌。”
分類:对阵对手
《国语辞典》:呼名叫阵(呼名叫阵)  拼音:hū míng jiào zhèn
双方对阵时,指明对方姓名,要求上阵。常用来指直接的挑衅行为。如:「对方已经呼名叫阵了,这场比赛我们可得全力以赴,不能稍有疏失。」
《国语辞典》:死诸葛走生仲达(死诸葛走生仲达)  拼音:sǐ zhū gé zǒu shēng zhòng dá
三国蜀国军师诸葛亮善谋略,晚年与司马懿对阵于渭南,病死军中,蜀军密不发丧,悄然退兵。司马懿忌惮诸葛亮而按兵不动。后知晓亮已身亡,欲领兵追赶时已经来不及了。百姓于是传言曰:「死诸葛走生仲达。」见《晋书。卷一。宣帝纪》。后用以比喻聪明的人,略施小计即能镇慑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