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寇盗(寇盜)
(1).盗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金玉崇而寇盗至,名位高而忧责集。” 清 倦圃野老 《庚癸纪略》:“富户俱称无钱,虽存亡危急之秋,寧资寇盗。”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革命,只赚着一舆台奴婢匪徒寇盗的独裁制。”
(2).侵扰劫掠。《史记·大宛列传》:“ 昆明 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輒杀略 汉 使,终莫得通。”后汉书·班超传:“往者 匈奴 独擅 西域 ,寇盗 河西 , 永平 之末,城门昼闭。”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选补:“ 兴元 元年,改吏部侍郎往 洪州 知选事,时京师寇盗之后,天下旱蝗,穀价翔贵。”
《國語辭典》:入寇  拼音:rù kòu
外敌入侵、进犯。宋。司马光《郭子仪单骑退敌》:「回纥、吐蕃数十万众入寇,合兵围泾阳,子仪命诸将严设守备而不战。」《三国演义》第九六回:「今若尽起天下之兵伐蜀,则东吴又将入寇。」
《國語辭典》:司寇  拼音:sī kòu
1.职官名。《周礼》秋官有大司寇,为六卿之一,掌理刑狱。后世称刑部尚书为「大司寇」,侍郎称为「少司寇」。
2.一种刑罚。将罪犯发往边疆,以防禦外寇。《后汉书。卷五六。张皓传》:「帝乃悟,减腾死罪一等,馀皆司寇。」
3.复姓。如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司寇惠子。
《漢語大詞典》:借寇
后汉书·寇恂传载 恂 曾为 颍川 太守,颇著政绩,后离任。 建武 七年 光武帝 南征 隗嚣 , 恂 从行至 颍川 ,百姓遮道谓 光武 曰:“愿从陛下復借 寇君 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南朝 梁 何逊 《哭吴兴柳恽》诗:“霞区两借 寇 , 贪泉 一举巵。”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余不佞,谨述公治郡状,并致其借 寇 之意,敢以告於銓衡。”
《漢語大詞典》:寇攘
(1).劫掠;侵扰。书·费誓:“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有常刑。” 孔 传:“军人无敢暴劫人。” 宋 岳飞 《奏乞复襄阳札子》:“今外有 金 敌之寇攘,内有 杨么 之窃发。”
(2).引申指由兵匪劫掠侵夺所造成的祸乱。 宋 曾巩 《明州谢到任表》:“赖上威灵,致寇攘之熄灭;属时休庆,获稼穡之丰登。”
《國語辭典》:寇雠(寇讎)  拼音:kòu chóu
仇敌、敌人。《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也作「寇仇」。
分類:仇敌敌人
《漢語大詞典》:寇贼(寇賊)
亦作“宼贼”。 盗匪;敌寇。《书·舜典》:“帝曰:‘ 皋陶 !蛮夷猾 夏 ,寇贼姦宄。’”后汉书·刘盆子传:“时 青 徐 大飢,寇贼蜂起,众盗以 崇 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餘人。”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既是土人护惜乡里,比来未有处分,犹愿自备衣粮,共相保聚,以备寇贼。” 明 唐顺之 《廷试策》:“故以之知人,则其知如神者也:以之安民,则其仁如天者也;以之除盗贼,则如 舜 之玄德在上而寇贼姦宄者自消也。” 许地山 《女国士》:“如今边疆这么吃紧,寇贼这样猖狂,做子民当以身许国,扫除夷虏才是正理。”
《国语辞典》:寇恂  拼音:kòu xún
人名。(?~西元36)字子翼,东汉昌平人。从光武破绿林军,拜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后拜颍川、汝南太守,均有治绩。恂素好学、修乡校、教生徒。明经修行,时称长者。卒谥威。
《漢語大詞典》:避寇
亦作“ 避宼 ”。 谓为免遭寇盗侵害而避居他处。庄子·让王:“ 吴 军入 郢 , 説 ( 屠羊説 )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清 方文 《从兄浣叟令昌化又摄临安将迁馀杭赋此赠之》诗之四:“我欲移家为避宼,他时不虑买山钱。” 清 李调元 《避炎》诗:“避炎如避寇,逐北尽投林。”
《漢語大詞典》:寇边(寇邊)
侵犯边境。后汉书·西羌传序:“及 武乙 暴虐, 犬戎 寇边, 周 古公 踰 梁山 而避于 岐下 。”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 道光 壬寅, 英吉利 寇边,议和未定,有 英国 兵船遭风泊 臺湾 ,巡道 姚莹 要杀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本来, 吐蕃 寇边是常事, 唐 守边兵把它赶走也是常事。”
《漢語大詞典》:寇戎
(1).谓敌军来犯。周礼·春官·小祝:“有寇戎之事,则保郊祀于社。”逸周书·时训:“鹰不化鳩,寇戎数起。”韩非子·大体:“故车马不疲弊於远路,旌旗不乱於大泽,万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骏不创寿於旗幢。” 汉 刘向 列女传·许穆夫人:“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
(2).敌军。礼记·月令:“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揔至,寇戎来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刘琨 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釐国:“是时 鹿女 心知其子,乃谓王曰:‘今寇戎临境,上下离心,贱妾愚衷,能败强敌。’”明史·邓洪震传:“万一奸宄潜生,寇戎軼犯,其何以待之。”
(3).匪患与战争。墨子·尚同中:“是以先王之书《术令》之道曰:‘唯口出好兴戎。’则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为谗贼寇戎,则此岂口不善哉,用口则不善也,故遂以为谗贼寇戎。”
分類:敌军战争
《國語辭典》:强寇(強寇)  拼音:qiáng kòu
强横的盗匪、敌寇。《三国演义》第十六回:「买得好马三百馀匹,回至沛县界首,被强寇劫去一半。」
分類:强大敌寇
《國語辭典》:海寇  拼音:hǎi kòu
在海上抢夺财物的盗匪。《三国演义》第一五回:「某曾与海寇相持,身遭数鎗。」
分類:海盗
《国语辞典》:寇准(寇准)  拼音:kòu zhǔn
人名。(西元961~1023)字平仲,宋华州下邽(今陕西华县)人。真宗时为相,契丹南侵,力主御驾亲征,成澶渊之盟,封莱国公。后被谗,贬雷州而卒。仁宗时,谥曰忠悯。
《國語辭典》:寇乱(寇亂)  拼音:kòu luàn
1.外患与内乱。《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恤礼哀寇乱,以宾礼亲邦国。」《三国演义》第一二回:「何遭寇乱,聚宗族数百人,筑坚壁于坞中以禦之。」
2.侵犯。《周书。卷二九。王勇传》:「魏永安中,万俟丑奴等寇乱关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