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僧密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未详氏族。幼出家于安乐乡。蚤负令声。然终以其见闻未广。将事游方。请于其师。而不之许也。乃竟遁去。从道明沙门受业。泰始初。济江。住庄严寺。其器望风仪。深沈详正。不以利害婴心。虽同居。未有测其量者。时人以方之法汰。虽兼讲众经。而专志成实。然自以其学力。所至恃材使气。少所推挹。或构其短于竟陵王。密弗自辩。遂受摈淮南拥笈。而与俱者三十馀人。天监四年卒。七十有三矣。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僧密。未详氏族。乐安人。曾未胜衣便从剪落。幼而易悟情解过人。年至十六学友如林。更相开导有闻乡党。将欲广开视听。师弗之许也。因尔潜遁。出寺从道明沙门受业。一二年中声华负海。秦始之初。济江住庄严寺。器望凝练风仪峻雅。五众宗推七贵敬异。深沈详正。不以利害婴心。虽复同居众内。未有测其量者。时人以方法汰。颇谓确言。累居南面。徒众甚盛。无经不讲。专以成实缮奇负气。高论少所推下。下才在事未能赏重。潜相谗构于竟陵王。密不叙浊清。任其书罪。乃启摈准南。学士随者三十馀人。相仍讲化。天监四年卒于江北。春秋七十三矣。
甄密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 【介绍】: 北魏中山无极人,字叔雍。孝文帝太和中起家奉朝请。孝明帝末,累官通直散骑常侍。葛荣起事,密为相州行台,援守邺城。孝庄帝封为安市县子。孝静帝初官至北徐州刺史。卒谥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魏渤海蓨人,字仲密。高乾弟。颇涉文史,北魏末,为沧州、光州刺史。为政严酷,吏民苦之。兄乾死,弃州归附高欢,为尚书,当官无所回避,时咸畏惮之。东魏孝静帝元象初,出为兖州刺史。寻征为御史中尉,选用御史,多其亲戚乡闾,不称朝望,高澄奉令改选。后与崔暹有隙,遂罕有纠劾,多所纵舍。为高欢所责,弥不自安。出为北豫州刺史。孝静帝武定元年,据武牢降西魏。
李密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平棘人,字希邕。母疾积年,名医治疗不愈,乃精习经方,洞晓针药,母病得愈,由是以医术知名。属尔朱兆弑逆,乃阴结豪右,与渤海高昂为报复计。后从高欢起兵,封容城县侯,位襄州刺史。文宣帝天保初,位散骑常侍。
萧密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兰陵人,字士机。幼聪慧,博学有文词。陈宣帝太建八年出使北齐。后历任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等职。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相之周氏。高齐之季。出家。从耶舍三藏。学梵书语。且听采大乘经论于邺下。开皇间。诏与翻译。住京师之大兴善寺。仁寿诏葬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寺即文帝生地也。帝生魏之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赤光紫气。充庭溢室。状如楼阁。色染人衣。姆以其热而扇之。帝噤至不能啼。忽有一尼。至自外。谓太祖曰。儿来处甚高。佛天所祐。非汝俗家所可育也。我当为公育之。太祖因割宅之偏为寺。通小门往来。以帝委之。尼遂以那罗延名帝。而抚字惟谨。尼蒲坂刘氏女。名智仙。七岁出家。一日禅坐。屋极上入定。其师遍求不可得。率以为溺井死矣。自是有所云为辄神验。及周废教。尼依帝家。终不徙寺以寖大。舍利瑞应。见别传。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道密。姓周氏。相州人。初投耶舍三藏。师习方艺。又从邺下博听大乘。神思既开理致通衍。至于西梵文言继迹前烈。异术胜能闻诸齐世。隋运兴法翻译为初。敕召入京住大兴善。师资道成复弘梵语。因循法本留意传持。会仁寿塔兴铨衡德望。寻下敕召。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寺即文帝所生之地。其处本基般若尼寺也。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生于此寺中。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紫气满庭状如楼阙。色染人衣。内外惊禁。奶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寒甚几绝。困不能啼。有神尼者名曰智仙。河东蒲坂刘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和上失之。恐其堕井。见在佛屋。俨然坐定。时年七岁。遂以禅观为业。及帝诞日。无因而至。语太祖曰。儿天佛所祐。勿忧也。尼遂名帝为那罗延。言如金刚不可坏也。又曰。此儿来处异伦。俗家秽杂。自为养之。太祖乃割宅为寺。内通小门。以儿委尼。不敢名问。后皇妣来抱。忽见化而为龙。惊遑堕地。尼曰。何因妄触我儿。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告帝曰。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而尼沈静寡言。时道成败吉凶。莫不符验。初在寺养帝。年十三方始还家。积三十馀岁略不出门。及周灭二教。尼隐皇家。内著法衣。戒行不改。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重兴佛法。皆如尼言。及登祚后。每顾群臣。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又云。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从道人里来。由小时在寺。至今乐闻钟声。乃命史官王劭。为尼作传。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因改般若为其一焉。仁寿元年。帝及后宫。同感舍利。并放光明。砧磓试之宛然无损。遂散于州部。前后建塔百有馀所。随有塔下皆图神尼。多有灵相。故其铭云。维年月。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弟子。蒙三宝福祐。为苍生君父。思与民庶共建菩提。今故分布舍利。诸州供养。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仍为弟子。法界幽显。三涂八难。忏悔行道。奉请十方常住三宝。愿起慈悲。受弟子等请。降赴道场證明弟子。为诸众生发露忏悔。文多不载。密以洽闻之誉。送此寺中。初下塔时。一院之内光明充塞。黄白相间兼赤班气。旋绕朗彻。久而乃灭。道俗内外咸同一见。寺有四门。门立一碑。殿塔廊庑及以生地。庄严绮丽晃发城邑。仁寿之末。又敕送于郑州黄鹄山晋安寺。掘基至水。获金像一躯。高尺许。仪制特异。正下塔时。野鸟群飞旋绕塔上。事了便散。又见金花三枚腾空久之下没。基内又放萤光。后遂广大。绕塔三匝。寺本高显素无泉水。洎便下汲。一夕之间去塔五步。飞泉自涌有同浪井。广如王劭所纪。及大业伊始。从治雒阳。上林园中置翻经馆。因以传译。遂卒于彼所出诸经如费氏录。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周。相州人。初投耶舍三藏师。习方艺。又从邺下听大乘。通衍西梵文言。隋运兴法。翻译为任。敕召入京。住大兴善寺。师资道成。复弘梵语。会仁寿塔兴。下敕召。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寺即文帝所生之地。其处本基。般若尼寺也。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生于此寺中。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紫气满庭。状如楼阁。色染人衣。内外惊禁。奶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寒甚几绝。困不能啼。有神尼者。名曰智仙。河东蒲坂刘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以禅观为业。及帝诞日。无因而至。语太祖曰。儿天物所祐。勿忧也。尼遂名帝为那罗延。言如金刚。不可坏也。又曰。此儿来处异伦。俗家秽杂。自为养之。太祖乃割宅为寺。内通小门。以儿委尼。不敢名问。后皇妃来抱。忽见化而为龙。惊惶堕地。尼曰。何因妄触我儿。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告帝曰。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而尼沉静寡言。时道成败吉凶。莫不符验。初在寺养。帝年至十三。方始还家。积三十馀岁。略不出门。及周灭二教。尼隐皇家。内著法衣。戒行不改。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重兴佛法。皆如尼言。及登位后。每顾群臣。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又云。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以从道人里来。由小时在寺。至今乐闻钟声。乃命史官王劭。为尼作传。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因改般若为其一焉。仁寿元年。帝及后宫。同感舍利。并放光明。砧锤试之。宛然无损。遂散于州郡。前后建塔。百有馀所。随有塔下。皆图神尼。多有灵相。密以洽闻之举。送此寺中。初下塔时。一院之内。光明充塞。黄白相间。兼赤斑气。旋绕朗彻。久而乃灭。仁寿之末。又敕密送于鄂州黄鹄山晋安寺。掘基至水。获金像一躯。高尺许。仪制特异。正下塔时。野鸟群飞。旋绕塔上。事了便散。又见金花三枚腾空。久之下没。基内又放萤光。后遂广大。绕塔三匝。寺本高显。素无泉水。须便下汲。一夕之间。去塔五步。飞泉自涌。有同浪井。及大业伊始。密徙雒阳上林园中。置翻经馆。因以传译。遂卒于彼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南贤豆罗啰国人。姓弊耶伽罗氏,出家落发后改名法密。受戒后喜游方,遍历诸国,至隋。文帝开皇十年奉帝旨延入京师,住兴善寺翻译佛经。炀帝即位,于洛阳上林园内置译经馆,征达摩笈多及诸学士任之。所译经论七部三十二卷,文义澄洁,华质显畅。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法密。南贤豆罗啰国人。姓弊耶伽罗。华言虎氏。刹帝利种。年二十三。出家于中贤豆。师事沙门觉密落发。二十五年。从沙门德施。沙门普照。受具。通大小乘经论。又从照师行乞食。禅观法三年。略窥户牖。俄而事照师赴吒伽国王之请。留一年。迨师云返。独留四年。居天游寺。天游盖其王之所造寺也。自兹行役。倍多见闻。商旅盛传。以支那大国。三宝郁兴。然犹未之信。及踰雪岭所传益真。于是始系心焉。间关跋涉。屡移岁叙。开皇十年。冬抵京师。旋处大兴善寺。笈多经洞字源。论穷声意。推居译首。允惬舆情。炀帝定鼎洛都。弥加崇向。诏开翻经馆于上林中。招徕俊彦。讫大业之季。凡二十八年。合出经论七部三十二卷。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也。唐武德二年终。
续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二
达摩笈多。隋言法密。本南贤豆罗啰(力加反)国人也。刹帝利种。姓弊耶伽啰。此云虎氏。有弟四人。身居长子。父母留恋不听出家。然以笃爱法门深愿离俗。年二十三。往中贤豆界鞬拿究拨阇城。此云耳出。于究牟地。谓黄色花因园以得名也。僧伽啰磨。此云众园。旧云僧伽蓝者讹略也。笈多于此寺中方得落发。改名法密。年二十五方受具戒。其郁波弟耶佛驮笈多。此云学密。阿遮利夜。名旧拿达多。此云德施。又一阿遮利夜。名为普照。通大小乘经论。咸能诵说行宾茶夜法。谓行乞食者。旧名为分卫。入第耶那。此云念修。旧为禅那取持诃那。并讹僻也。恒入此观以为常业。笈多受具之后仍住三年。就师学问。师之所得略窥户牖。后以普照师为吒迦国王所请。从师至彼经停一载。师还本国。笈多更留四年。住于提婆鼻何啰。此云天游也。天谓国王。游谓僧处。其所王立故名天游。旧以寺代之。寺乃此土公院之名。所谓司也廷也。又云招提者亦讹略也。世依字解。招谓招引。提谓提携。并浪语也。此乃西言耳。正音云招斗提奢。此云四方。谓处所为四方众僧之所依住也。于是历诸大小乘国及以僧寺。闻见倍多。北路商人颇至于彼。远传东域有大支那国焉。旧名真丹振旦者。并非正音。无义可译。惟知是此神州之总名也。初虽传述不甚明信。未作来心。但以志在游方情无所系。遂往迦臂施国。六人为伴仍留此国停住王寺。笈多遂将四伴。于国城中二年停止。遍历诸寺备观所学。远游之心尚未宁处。其国乃是。北路之会。雪山北阴商侣咸凑其境。于商客所。又闻支那大国三宝兴盛。同侣一心属意来此。非惟观其风化。愿在利物弘经。便踰雪山西足。薄祛罗国波多叉拿国达摩悉鬓多国。此诸国中并不久住。足知风土诸寺仪式。又至渴罗槃陀国。留停一年。未多开导。又至沙勒国。同伴一人复还本邑。馀有三人停在王寺。谓沙勒王之所造也。经住两载。仍为彼僧讲说破论。有二千偈。旨明二部。多破外道。又为讲如实论。亦二千偈。约其文理乃是世间论义之法。又至龟兹国亦停王寺。又住二年。仍为彼僧讲释前论。其王笃好大乘多所开悟。留引之心旦夕相造。笈多系心东夏。无志潜停。密将一僧间行至乌耆国。在阿烂拿寺。讲通前论。又经二年渐至高昌。客游诸寺。其国僧侣多学汉言。虽停二年无所宣述。又至伊吾。便停一载。值难避地西南。路纯砂碛水草俱乏。同侣相顾性命莫投。乃以所赍经论权置道旁。越山求水冀以存济。求既不遂劳弊转增。专诵观世音咒。夜雨忽降身心充悦。寻还本途。四顾茫然方道迷失踟蹰进退。乃任前行。遂达于瓜州。方知委曲取北路之道也。笈多远慕大国跋涉积年。初契同徒或留或殁。独顾单影届斯胜地。静言思之悲喜交集。寻蒙帝旨。延入京城。处之名寺供给丰渥。即开皇十年冬十月也。至止未淹。华言略悉。又奉别敕令就翻经。移住兴善执本对译。允正寔繁。所诵大小乘论并是深要。至于宣解大弘微旨。此方旧学频遣积疑。然而慈恕立身柔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言前。戒地夷而静。智水幽而洁。经洞字源论穷声意。加以威容详正勤节高猛。诵响继晨宵。法言通内外。又性好端居简绝情务。寡薄嗜欲息杜希求。无倦诲人有踰利己。曾不忤颜于贱品。轻心于微类。遂使未睹者倾风。暂谒者钦敬。自居译人之首。惟存传授。所有覆疏务存纲领。炀帝定鼎东都。敬重隆厚。至于佛法弥增崇树。乃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置翻经馆。搜举翘秀。永镇传法。登即下徵笈多并诸学士。并预集焉。四事供承复恒常度。致使译人不坠其绪。成简无替于时。及隋纲云颓郊垒烟构。梵本新经一时斯断。笈多蕴其深解遂阙陈弘。始于开皇中岁。终于大业末年二十八载。所翻经论七部。合三十二卷。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是也。并文义澄洁华质显畅。具唐贞观内典录。至武德二年终于洛汭。初笈多翻普乐经一十五卷。未及练覆。值伪郑沦废不暇重修。今卷部在京。多明八相等事。有沙门彦琮。内外通照华梵并闻。预参传译偏承提诱。以笈多游履具历名邦。见闻陈述事逾前传。因著大隋西国传一部。凡十篇。本传。一方物。二时候。三居处。四国政。五学教。六礼仪。七饮食。八服章。九宝货。十盛列山河国邑人物。斯即五天之良史。亦乃三圣之宏图。故后汉西域传云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者是也。词极纶综。广如所述。初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塔忏法。以皮作帖子二枚书为善恶两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吉。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杂妄承密行。青州居士接响同行。官司检察谓是妖异。其云。此塔忏法。依占察经。自扑忏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大山崩。时以奏闻。乃敕内史侍郎李元操就大兴善问诸大德。有沙门法经彦琮等。对云。占察经见有两卷。首题菩提登在外国译文似近代所出。众藏亦有写而传者。检勘群录。并无正名及译人时处。塔忏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敕因断之。时有秀才儒林郎侯白。奉敕撰旌异传一部二十卷。多叙感应。即事亟涉。弘演释门者。白字君素。本相邺人也。识敏机对损崇台省。帝以多闻前古爰引。宾王观国程器终于此职。又有晋府祭酒徐同卿。撰通命论两卷。卿以文学之富。镜达玄儒等教。亦明三世因果。但文言隐密。先贤之所未辩。故引经史正文。会通运命归于因果。意在显发儒宗助佛宣教导达群品咸奔一趣。盖卿博识有据。故能洞此幽求。又有翻经学士泾阳刘冯。撰内外旁通比校数法一卷。冯学通玄素偏工数术。每以前代翻度至于数法比例颇涉不同。故演斯致。其序略云。世之道艺有浅有深。人之禀学有疏有密。故寻算之用也。则兼该大衍。其不思也。则致惑三隅。然东夏数法。自有三等之差。西天所陈。何无两端之例。然则先译诸经。并以大千称为百亿。言一由旬为四十里。依诸算计悉不相符。窃疑翻传之日彼此异意。指撝之际于斯取失。故众经算数之法。与东夏相参。十十变之旁通对衍。庶拟翻译之次。执而辩惑。既参隶经诰。故即而叙之。至开皇十五年。文皇下敕。令翻经诸僧撰众经法式。时有沙门彦琮等。准的前录结而成之。一部十卷。奏呈入内。并见隋代费氏诸录。时有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本预细衣。周朝从废因俗。传通妙精玄理。开皇之译。即预搜扬。敕召入京。从例修缉。以列代经录散落难收佛法肇兴年载芜没。乃撰三宝录一十五卷。始于周庄之初。上编甲子。下舒年号。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轴别陈叙。函多条例。然而瓦玉杂糅真伪难分。得在通行阙于甄异。录成陈奏。下敕行之所在流传。最为该富矣。
僧波颇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33 【介绍】: 唐僧。中天竺人,刹利王种,姓刹利帝氏。通内外学。高袒武德中至京,敕住兴善寺。与慧乘、玄谟等译有《宝星经》及《般若灯大庄严论》等。卒于胜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作明知识。一名波颇。华言光智。中天竺人也。本王种。姓刹帝利。十岁出家。随师习学。诵一洛叉大乘经偈。受具后。因习律部。略通戒纲。心乐禅观。更从胜德习定。阅十二年。南游伽陀国。那兰陀寺。时戒贤师。方弘十七地论。复获听受。然以此论兼明小教。仍诵小乘论一洛叉偈。门人般若因陀罗跋摩传灯本国。托以绍承。乃展转北行。达于西面可汗叶护衙。以法训勖。曾未浃旬。可污信向。武德九年。高平王使而见之。将载与俱。而叶护君臣未即许。高平驲奏闻。诏叶护津发。毋滞留。十二月偕高平诣京师。谒帝。诏居兴善寺。赐䌽段纳帔。从僧加常供给。问劳勤至。三年三月。诏所司。𢯱扬硕德一十九人。就波颇所居寺传译。沙门慧乘等證义。沙门玄暮等译语。沙门慧赜。慧净。慧明。法琛。等缀文。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参助铨定。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总知监护。出宝星。胜光。般若灯。大庄严经论。合三部三十五卷。六年缮写云毕。上闻。赐波颇䌽百假。馀赐束帛有差。当是时。或谤以为故聚名达。废弃讲贯。侥倖取誉。诚非弘通本意者。监护使以沙门灵佳之辨弗听。会太子疾。迎入内。承顾问。宠眷益隆渥。然其气刚志确。终以前谤。不能平。遂分散衣资。造诸净业。贞观六年四月六日。观佛坐逝于胜光寺。遗表施身。诏阇维收舍利起塔。
续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三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唐言作明知识。或一云波颇。此云光智。中天竺人也。本刹利王种。姓刹利帝。十岁出家。随师习学。诵一洛叉大乘经可十万偈。受具已后便学律藏。博通戒网心乐禅思。又随胜德修习定业。因修不舍经十二年末复南游摩伽陀国那烂陀寺。值戒贤论师盛弘十七地论。因复听采。以此论中兼明小教。又诵一洛叉偈小乘诸论。波颇识度通敏器宇冲邃。博通内外研精大小。传灯教授同侣所推。承化门人。般若因陀罗跋摩等。学功树绩深达义纲。今见领徒本国匡化。为彼王臣之所钦重。但以出家释子不滞一方。六月一移任缘靡定。承北狄贪勇未识义方。法藉人弘敢欲传化。乃与道俗十人展转北行。达西面可汗叶护衙所。以法训勖曾未浃旬。特为戎主深所信伏。日给二十人料。旦夕祇奉。同侣道俗咸被珍遇。生福增敬日倍于前。武德九年。高平王出使入蕃。因与相见。承此风化将事东归。而叶护君臣留恋不许。王即奏闻。下敕徵入。乃与高平同来谒帝。以其年十二月达京。敕住兴善。释门英达莫不修造。自古教传词旨。有所未踰者。皆委其宗绪。括其同异。内计外执指掌释然。徵问相雠披解无滞。乃上简闻。蒙引内见。躬传法理无爽对扬。赐䌽四十段。并宫禁新纳一领。所将五僧加料供给。重频慰问劳接殊伦。至三年三月。上以诸有非乐。物我皆空。眷言真要无过释典。流通之极岂尚翻传。下诏所司。搜扬硕德备经三教者一十九人。于大兴善创开传译。沙门慧乘等證义。沙门玄谟等译语。沙门慧赜慧净慧明法琳等缀文。又敕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参助勘定。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总知监护。百司供送四事丰华。初译宝星经。后移胜光。又译般若灯大庄严论。合三部三十五卷。至六年冬。勘阅既周。缮写云毕。所司详读乃上闻奏。下敕各写十部散流海内。仍赐颇物百段。馀承译僧有差束帛。又敕太子庶子李百药制序。具如论首。波颇意在传法。情望若弦。而当世盛德自私诸己。有人云。颇侥倖时誉取驰于后。故聚名达废讲经论。斯未是弘通者时。有沙门灵佳。卓荦拔群妙通机会。对监护使具述事理云。颇远投东夏情乖名利。欲使道流千载声振上古。昔符姚两代。翻经学士乃有三千。今大唐译人不过二十。意在明德同證。信非徒说。后代昭奉无疑于今耳。识者佥议攸同。后遂不行。时为太子染患众治无效。下敕迎颇入内。一百馀日。亲问承对不亏帝旨。疾既渐降辞出本寺。赐绫帛等六十段并及时服十具。颇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度葱河来归震旦。经途所亘四万有馀。躬赍梵本望并翻尽。不言英彦有坠纶言。本志颓然雅怀莫诉。因而搆疾自知不救。分散衣资造诸净业。端坐观佛遗表施身。下敕特听。寻尔而卒于胜光寺。春秋六十有九。东宫下令给二十人。舆尸坐送至于山所。阇维既了。沙门玄谟收拾馀骸。为之起塔于胜光寺。在乘师塔东。即贞观七年四月六日也。有识同嗟法轮辍轸。四年之译三帙献功。掩抑慧灯望照惑累。用兹弘道未敢有闻。既而人丧法崩归𮘧斯及。伊我东鄙匪咎西贤。悲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2—618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其先世为辽东襄平人,字玄邃,一字法主。趣解雄远,多策略。初为隋炀帝宿卫,谢病去,感励读书。杨玄感起兵,密为之谋,以不能用其策而败。又与翟让据洛口,称魏公,江淮以北,远近响应,复杀让。旋为王世充所败。归唐,拜光禄卿。以失望复叛,为盛彦师所斩。时年三十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2—618 字玄邃,一字法主。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其先居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徙家,遂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以父荫为隋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反隋,以密为谋主。后兵败依翟让,号蒲山公。旋为众推立为主,建号魏公。唐武德元年(618)归唐,拜光禄卿,封邢国公。以赏薄怨恨。会奉命出使,疑惧谋叛,为熊州副将盛彦师所杀。生平见《隋书》及新、旧《唐书》本传、魏徵《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全唐诗》存诗1首,作于隋代。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一
密字元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父宽。隋上柱国。封蒲山郡公。遂家长安。大业九年。杨元感举兵黎阳。以密为谋主。元感败。以策干东郡贼翟让。让令别统所部。号蒲山公。十三年二月。推密为主。建号魏公。改元永平。越王侗称帝。遣使授密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武德元年。为王世充所败。归唐。拜光禄卿。封邢国公。以赏薄怨望。高祖使领本兵经略东都。行至桃林。复徵之。大惧谋叛。熊州副将盛彦师斩之。

人物简介

简介
唐高祖李渊第四女。高密公主起初下嫁长孙孝政,后改嫁段纶。永徽六年(655年)逝世,遗命要求自己的陵墓向东,以望见父亲李渊的陵墓唐献陵。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六
密。肃宗朝官考功郎中。迁谏议大夫。
平贞音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3—712 【介绍】: 唐燕国蓟人,字密,一字闲从。以司成馆进士入仕,累历州县。擢监察御史里行,奉使黔中监选。武则天光宅间,巡察河南,升贤黜罪,能执其中,累迁司勋员外郎。永昌中,为酷吏周兴诬,贬温州固安令。中宗复位,入为司门郎中,官至常州刺史。工著述,有《先君亲友传》、《河南巡察记》及文集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极量。中印度人也。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于广州制止道场。以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證义。出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年十卷。此盖灌顶部中一品也。既传译。未及进上。会其国遣使。以王命追摄。谓其擅出秘密经本故也。遂以梵本。泛舶西归。而此土所留者。独译本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极量。中印度人也。梵名般剌蜜帝。此言极量。怀道观方随缘济物。展转游化渐达支那(印度俗呼广府为支那。名帝京为摩诃支那也)乃于广州制止道场驻锡。众知传达祈请颇多。量以利乐为心。因敷秘赜。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译成一部十卷。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释迦稍讹。正云铄祛。此曰云峰)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證译。量翻传事毕。会本国王怒其擅出经本遣人追摄。泛舶西归。后因南使入京。经遂流布。有惟悫法师资中沇公。各著疏解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天宝八载,任诸暨县令,建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二千余顷,民便之。与高适、王之涣及僧神邕等交游。能诗,古淡近选体。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家或在幽蓟一带,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高适北游蓟门,曾拜访王昌龄、郭密之,留诗去。天宝八年(749)任诸暨令,建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2000余顷,便利百姓。事迹见阮元《两浙金石志》卷二。郭诗刻在浙江青田县石门洞磨崖上,其诗“古淡近选体”(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五)。《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
全唐诗补逸
郭密之,天宝中诸暨县令。建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二千馀顷,民便之。补诗一首。(《两浙金石志》及《青田县志》载郭密之诗二首,其一为《使永嘉经谢公石门山作》,《全唐诗》卷八八七《补遗》六亦收之,无小传,与两书文字多出入,特以校稿附于后。其二为《永嘉怀古》,则《全唐诗》所未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王易从子。登进士第。代宗大历末,为明州刺史。移湖州刺史。十四年,检校左散骑常侍,越州刺史,充浙东西团练观察副使。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一
密。京兆杜陵人。德宗朝登进士第。历官明州湖州刺史。迁越州都督。充浙东西团练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