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2—569 【介绍】: 北周高陆河阳人,字永宾,仕北魏至左光禄大夫,封沃阳县侯。西魏文帝大统初归宇文泰,除北徐州刺史。从战有功,进爵为公,赐姓尔绵氏。孝闵帝即位,进爵广城郡公。武帝天和中官至右二军总管卒。
伍安贫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安宾。南朝梁武陵人。博雅嗜学。朝廷累辟,皆以疾辞。撰有《武陵图记》。
高宾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71 【介绍】: 北周渤海蓨人。仕东魏,历官至谏议大夫。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避谗弃官奔西魏。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北周初,为咸阳郡守,有政绩。亲属虽在齐,见信朝廷,迁仪同三司、散骑常侍。明帝时,历官御正下大夫、计部中大夫,赐爵武阳县伯。敏于从政,果敢决断,官终襄州总管府司录。
王皇后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5—549 【介绍】: 即王灵宾。南朝梁琅邪临沂人。梁简文帝后。柔明淑德,叔父誉之为女师。梁武帝中大通三年拜太子妃,太清三年卒。简文帝即位,追谥为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1 【介绍】: 北周河南洛阳人,字宾实。于谨子。西魏时,从宇文泰征战,参与沙苑、河桥、邙山诸役,以军功封万年县子,寻除渭州刺史。破羌东念姐,安定边境。北周天和中,平郝三郎,除延州刺史,袭爵燕国公,加上柱国,拜大左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河南洛阳人,俗姓孟。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入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河南洛阳人也。父皓仕隋临淄令有治声。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未尝于谒。忽求见归美焉。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使品目之。义曰。府君六子。皆伟器也。然其三季。必非世俗所可縻絷。盖指净土寺旷法师。及岳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复究摄论于道尼师。惮烦因入太白山。投慧安师。研精其指。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五载。无食息暇。自尔无小凝滞矣。至于外义伏文。非疏莫了。三藏所录。并留南中。仍为赂遗啇贾。使必致之。果于广州显明寺得凯师笔迹。三藏口传。俱沙论本。并十八部论记。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顿惬所怀。寻依安卒业于太白。安许之共给。绵历岁叙。无所匮乏。时虽凶歉。德绪益进。俄谢安出山。安留之又二载。隋大业八年。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皆以岳学无师授。未宜弘阐。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相与引重。而请焉。乃以三藏本疏。判通俱沙。或初犹未信。及举纲顿网。宏密叵测。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岳手承之。可得二升而绝曰。吾无以感之耳。方默念诵。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以资饮食。疾良差。二年以三藏疏本。文句繁多。刊削成部。合二十二卷。减疏本三分之二。以便观览。且著十八部论疏。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而岳亦有职。其间颇闻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此吾西国之极则者。今言其善。谬耳。间问以大义。则岳答如流。颇曰。智慧人智慧人。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立三宗义。而岳问以八正通局贤圣。宗无对。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岳问。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道士但瞪目而已。岳戏曰。先生高视前彦。岂谓目击取通乎。众大笑。 六年八月。兄旷化。悲悼不自胜。或劝之裁抑。岳𢪛泪曰。同居火宅。共溺爱流。生死未断。何得不悲。八年秋。皇太子集诸硕德。于弘文馆论义。岳慷慨谈吐。特拔其类。太子顾曰。此法师为谁。左庶子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总持则隋之禅定。太子曰。于寺何职。答曰。未也。太子乃曰。皇帝为寡人造寺。正将以收召名德。张大教法。而上人如此。其无职可乎。即屈知寺任允副。虚襟屡辞。不许。徙住普光寺。九年弟明略来省。固留之。略善涅槃。住东洛天宫寺。十年二月疾。太子医馈相望。卒于所住寺。寿六十九。丧事取给太子家。令葬郊南杜城西隅。略既送葬归。疚痛缠结。十二年卒。寿六十七。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道岳。姓孟氏。河南洛阳人也。家世儒学专门守业。九岁读诗易孝经。聪敏强识卓异伦伍。父皓仕隋为临淄令。治声远肃。有隐士西门义者。博物疏通肥遁岩谷。前后令召莫能致之。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谓铃下吏曰。西门义故谒。遽为吾白。即以事闻。令素仰高风。骇其萃止。延席曰。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何能轻举。义曰。吾自弱岁隐沦。于兹暮齿。诚不欲干游人世。抱诚弃智。顷者吠声既静。则良政字民。五裤兴谣两岐成咏。有欣美化。故不以韬隐自私。敢叙斯事。令述其不逮。问其治术。对答若神。情兼明举。乃命诸子绍续绩旷岳略等。列于义前。令其顾指。义曰。府君六子。诚伟器也。自长而三。州县之职。保家自若也。已下之三。其志远其德高。业心神道求解言外。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旷年十七遂得出家。操行贞固志怀明约。善大论及僧祇。深镜空有。学徒百数。禅观著绩物务所高。即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岳十五出家。依僧粲法师为弟子。少乐学问经论是欣。及具篇禁更宗律部。指途持犯性不议非。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备穷根叶辞义斯尽。有九江道尼者。创弘摄论海内知名。以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亲承真谛业寄传芳。岳因从受法。日登深解。以众聚事拥。惟其废习。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时太白寺慧安者。倜傥多知世数阔达。方丈一字方寸千文。医术有工经道偏练。日行四百相同夸父。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岳友而亲之。便往投造告所怀曰。毗昙成实学知非好。摄大乘论诚乃清微。而传自尼公。听受又鲜。今从物化精益无从。中路徘徊伊何取适。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真谛译之。初传此土。情寄于此耳。安曰。愿闻其志。岳曰。余前学群部。悉是古德所传。流味广周未尽于后。惟以俱舍无解。遂岂结于当来耶。安曰。志之不夺。斯业成矣。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静故寻检论文。自读其词仍洞其义。一习五载不出住房。惟除食息初无闲暇。遂得释然开发了通弘旨。至于外义伏文。非疏莫了。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思见其言。载劳梦寝。乃重赂遗南道商旅。既凭顾是重。所在追求。果于广州显明寺。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并是凯师笔迹。亲承真谛口传。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得此疏本欣戴仰怀。讽读沈思忘于寝食。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口腹之累惟安供给。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绵历岁序厥志弥隆。内惭诸己。乃谢安曰。岳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辄不量力欲悕非分。一不可也。食为民本名作实宾。苟求虚誉遂劳同志。二不可也。斯过弘矣。诚可退迹浮浮。更劳重累。则不可也。安曰。功业将成幸无异志。嘉会难再无思别虑。复延两载方始出山。乃以己所寻知。将开慧业。游诸讲肆清论莫穷。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时年三十有四。少齿登器莫匪先之。此时僧众三百馀人。令听风规互相推谢。岳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虽欲播扬未之有许。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相为引重创为请主。岳撝谦藏器退辞师授。徒累清言终惭疏略。慧明等越席扬言曰。法师何辞耶。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掩德移机恐爽灵鉴。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岳顾诸意。正乃首登焉。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先学后进潜心异论。皆曰。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纵达一朝诚自诬耳。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岳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举纲顿网大义斯通。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众咸不识其户牖。故无理顿联辞。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岁举贤良推师有寄。武德初年。从业蓝谷化感寺侧。岩垂乳水。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乃曰。吾无感也。故水辍流。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一心念诵。日取一升经六十日。患损方复。又至二年。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遂以真谛为本。馀则错综成篇。十有馀年方勒成部。合二十二卷。减于本疏三分之二。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兼著十八部论疏。通行于世。以为口实。又初平郑国。有宗法师者。神辩英出时所异之。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岳问以八正通局圣贤。后责才施无言以对。坐见其屈。乃告曰。京室学士谈衒寔希。三宗之大于何自指。及高祖之世。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度人授法盛演老宗。会贞观中广延两教。时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通诸论道。岳乃问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遂杜默焉。岳曰。先生高视前彦。岂谓目击取通乎。坐众大笑而退。故岳之深解法相。传誉京国矣。至六年秋八月。岳兄旷公从化。悲痛缠怀。徒属慰曰。人皆有死。惟自裁抑。岳扪泪曰。同居火宅共溺爱流。生死未断何得不悲。闻者议之。以为善居道俗之间也。贞观初年。有梵僧波颇。在京传译。岳为众举。预其同例。颇闻善于俱舍。未始重之。谓人曰。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不敢措意。今言善者不有谬耶。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岳随其慧解应答如流。颇曰。智慧人智慧人。不言此慧吾与尔矣。自尔情敦道术。厚密加恒。八年秋。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岳广开衢术。延对诸宾。酬接覆却神旨标被。太子顾曰。何法师。若此之辩也。左庶子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法门轨躅学观所宗。太子曰。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伦曰。虞舜存许由之节。夏禹顺伯成之志。彼乃俗流。犹从矫逸。况方外之士。弃名之人。臣辄从其所好耳。乃下令曰。今可屈知寺任。允副虚襟。岳动容辞曰。皇帝深惟固本。归诚种觉。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广召无诤之僧。用树无疆之业。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今蒙知寺任诚所不安。愿垂含恕。敢违恩旨。屡辞不免。遂住普光。以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诸治无效。春坊中使相望于路。遂卒于住寺。春秋六十九。皇太子令曰。普光寺上座。丧事所资取给家令。庶使丰厚无致匮约。仍赠帛及时服衣等。俄而有敕。复公给葬仪。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岳弟明略。身长七尺三寸。十九出家。志怀远悟容仪清肃。特善涅槃。学人从集有声京洛。住东洛天宫寺。贞观九入年朝奉慰。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惟岳及略。连支比曜。时共美之。及事缘将了。言归东夏。岳惘然曰。吾同气四人。并先即世。唯余与尔相顾犹影。自旷师没后。心常怏怏。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异生难会可不思耶。吾行年耄矣。其能久乎。集会又难。尔其且止。因斯便住。恰至明春岳便辞世。略之衔疚。痛钟缠结带疾还寺。以十二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七矣。
陈君宾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时人。南朝陈鄱阳王伯山子。仕隋为襄国通守。高祖武德初封东阳郡公。太宗贞观初为邓州刺史。治州有方,不期月,流民皆归复业。入为太府少监。终虔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648 【介绍】: 唐博州茌平人,字宾王。少孤贫,嗜学,善《》、《春秋》,高祖武德中补州助教。后至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太宗贞观三年诏百官言得失,代何为疏,所论二十余事,皆切于时。何武人不涉学,太宗怪问,何曰:“家客马周为之。”即召见,与语,大悦,令直门下省。累拜监察御史、中书侍郎,官至中书令。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01—648 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人。少孤贫好学,尤精《诗经》、《春秋》,然落拓无为。高祖武德中为博州助教。后西游长安,为中郎将常何门客,代为条陈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召见,令直门下省,拜为监察御史。历侍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治书侍御史、中书侍郎等职。贞观十八年(644),迁中书令。太宗征辽,留辅皇太子。及还,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二十二年卒,赠幽州都督。高宗即位,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生平事迹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有《马周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五
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武德中补州助教。太宗朝累官至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迁中书令。以本官摄吏部尚书。贞观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高宗立。追赠右仆射高唐县公。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长水(今河南洛宁西)人。京兆参军李华之妾。安史乱后与李华离散,另适他人。李华后为江州刺史,遇其女而知其下落,请其复归,乃答诗却之。事迹见《侍儿小名录》引《女舞图》,或出宋人附会。《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进士卢东表之妾,容态词笔皆可观。生活年代不详。事迹见《补侍儿小名录》引《女舞图》。《全唐诗》存其诗2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人。玄宗初,为左监门卫将军、右威卫将军。二年,从薛讷讨契丹,宾客以时属炎暑,恐难为制胜,讷不从。师至栾河,尽为契丹所覆。诸将皆得罪,宾客独免。九年,为灵州刺史。十六年,复为河西节度使萧嵩副将,与吐蕃战于祁连城下,大破之。
杜楚宾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四
楚宾应贤良科擢第。官雷乡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秋浦人。属文敏速,每饮半酣而后操笔。高宗每令作文,必以金银杯盛酒饮之,文成辄赐。楚宾终日酣宴,家无所藏,费尽复入待诏,得赐又出。然性慎密,未尝言禁中事,醉后人或问之,答以他事而已。自殷王文学拜右史、崇贤直学士而卒。
梁朱宾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四
朱宾。雍州。蓝田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徐州彭城人。以侠义著称。为泾原兵马将,与段秀实友善。积战功,兼御史中丞。刘文喜椐泾州叛,海宾子刘光国斩文喜以献,诏封海宾乐平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