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4,分10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下一页
旧律家
镇护国家道场
骑牛归家
罗睺罗出家因缘
释迦出家成道年时
释家
释家写经字数
显家
在家出家戒
出家戒
社会国家
五百世冤家
生佛万家
半路出家
佛类词典(续上)
禅家旧律家
镇护国家道场
骑牛归家
罗睺罗出家因缘
释迦出家成道年时
释家
释家写经字数
显家
在家出家戒
出家戒
社会国家
五百世冤家
生佛万家
半路出家
禅家
【佛学大辞典】
(流派)禅宗之一家。四家大乘之一。
(流派)禅宗之一家。四家大乘之一。
旧律家
【佛学大辞典】
(杂名)译家有新旧之别。律家亦有新旧。律书中四分五分等属于旧,有部律为新。然古来多就律之注释而论新旧。唐南山之行事钞,宋元照之资持记等为旧律家,唐义净之南海寄归传,怀素之开宗记,定宾之饰宗记等为新律宗。
(杂名)译家有新旧之别。律家亦有新旧。律书中四分五分等属于旧,有部律为新。然古来多就律之注释而论新旧。唐南山之行事钞,宋元照之资持记等为旧律家,唐义净之南海寄归传,怀素之开宗记,定宾之饰宗记等为新律宗。
镇护国家道场
【佛学大辞典】
(堂塔)佛于仁王经,金光明,守护国界经等,说消灭七难,镇护国家之法。修此法之寺院,谓之镇护国家之道场。如唐之青龙寺是也。
(堂塔)佛于仁王经,金光明,守护国界经等,说消灭七难,镇护国家之法。修此法之寺院,谓之镇护国家之道场。如唐之青龙寺是也。
骑牛归家
【佛学大辞典】
(譬喻)十牛之一。
(譬喻)十牛之一。
罗睺罗出家因缘
【佛学大辞典】
(故事)未曾有因缘经曰:「佛在祇园精舍,遣目连至迦毗罗城,请罗睺罗于耶输,舍利弗为和上,目连为教授师,度彼为沙弥。时年十五岁,净饭王怜之。令童子五十人从之出家。」
(故事)未曾有因缘经曰:「佛在祇园精舍,遣目连至迦毗罗城,请罗睺罗于耶输,舍利弗为和上,目连为教授师,度彼为沙弥。时年十五岁,净饭王怜之。令童子五十人从之出家。」
释迦出家成道年时
【佛学大辞典】
(故事)有二说:中阿含经五十六,增一阿含经三十七,有部律杂事三十八,大般涅槃经,本行集经等,皆言二十九出家,苦行六年,三十五成道。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六度集经等,则云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其前说有历史可考,皆承认之。
(故事)有二说:中阿含经五十六,增一阿含经三十七,有部律杂事三十八,大般涅槃经,本行集经等,皆言二十九出家,苦行六年,三十五成道。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六度集经等,则云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其前说有历史可考,皆承认之。
释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经家论家之称。解释经论之文义者谓之释家。
(术语)对于经家论家之称。解释经论之文义者谓之释家。
释家写经字数
【佛学大辞典】
(仪式)宋赵彦卫擪云麓漫钞曰:「释氏写经一行,以十七字为准,故国朝试童行诵经,计其纸数。以十七字为行,二十五行为一纸。」
(仪式)宋赵彦卫擪云麓漫钞曰:「释氏写经一行,以十七字为准,故国朝试童行诵经,计其纸数。以十七字为行,二十五行为一纸。」
显家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之宗家。谓真言宗以外之诸宗也。
(术语)显教之宗家。谓真言宗以外之诸宗也。
在家出家戒
【佛学次第统编】
以在家出家而分别戒者。
以在家出家而分别戒者。
出家戒
【佛学次第统编】
出家之戒,分总义别相述之。一切律藏,不得向不受戒人宣说,尤以出家戒律,在家者所不应知。佛有明文,兹之所述。普通所知之大义耳,条文当遵佛制不及焉。
出家之戒,分总义别相述之。一切律藏,不得向不受戒人宣说,尤以出家戒律,在家者所不应知。佛有明文,兹之所述。普通所知之大义耳,条文当遵佛制不及焉。
社会国家
【佛学次第统编】
亲属之道德,优婆塞戒经说有五者:
一、彼此若作恶业,须常相劝化呵谏,至改去而止。
二、彼此有难有疾,须常相看顾调治。
三、彼此有家政不修之处,不得语诸他人。
四、各尽敬礼,往来不断,或时触突,勿相怨恨。
五、彼此贫富不等,须常相扶持赈救。
无量寿经曰:「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相和无相违戾。」
佛告诸华氏,智者居家,恭俭节用,所奉有四,用得欢喜。
一、为敬养父母妻子。 三、为给施亲属知友。
二、为善视人客奴婢。 四、为奉事君天正神。
是谓知生全身安家。
方等经云:「佛告大臣:『昔吾一时曾游越祗,止躁神舍。见其国人,皆多谨敕,我时为说治国七法不危之道。其能行者,日益兴盛,未之衰也。』即叉手言:『愿闻七法。』佛言阿难:『汝宁不闻越祗国人数相聚会,讲论政事,修备自守?』对曰:『闻其数相聚会讲议政事,修备自守。』佛言:『如是,彼为不衰,汝闻越祗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转相承用?』对曰:『闻其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转相承用。』『汝闻越祗奉法相率,无取无愿,不敢有过?』对曰:『闻其奉法相率,无取无愿,不敢有过。』『汝闻越祗礼化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事?』对曰:『闻其礼化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事。』『汝闻越祗孝于父母,逊悌师长,受识教诲?』对曰:『闻其孝于父母,逊悌师长,受识教诲。』『汝闻越祗承天则地,敬畏鬼神,敬顺四时?』对曰:『闻其承天则地,敬畏鬼神,敬顺四时。』『汝闻越祗尊奉道德,国有沙门应真及四方来者,供养衣食卧床疾药?』对曰:『闻其尊奉道德,国有沙门应真及四方来者,供养衣食卧床疾药。』佛言:『夫有国者,行此七法,难可得危。』」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曰:「佛告文殊师利:若于恶世,说是法华经,不近比丘尼、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悕求。又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相想。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馀事。」
亲属之道德,优婆塞戒经说有五者:
一、彼此若作恶业,须常相劝化呵谏,至改去而止。
二、彼此有难有疾,须常相看顾调治。
三、彼此有家政不修之处,不得语诸他人。
四、各尽敬礼,往来不断,或时触突,勿相怨恨。
五、彼此贫富不等,须常相扶持赈救。
无量寿经曰:「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相和无相违戾。」
佛告诸华氏,智者居家,恭俭节用,所奉有四,用得欢喜。
一、为敬养父母妻子。 三、为给施亲属知友。
二、为善视人客奴婢。 四、为奉事君天正神。
是谓知生全身安家。
方等经云:「佛告大臣:『昔吾一时曾游越祗,止躁神舍。见其国人,皆多谨敕,我时为说治国七法不危之道。其能行者,日益兴盛,未之衰也。』即叉手言:『愿闻七法。』佛言阿难:『汝宁不闻越祗国人数相聚会,讲论政事,修备自守?』对曰:『闻其数相聚会讲议政事,修备自守。』佛言:『如是,彼为不衰,汝闻越祗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转相承用?』对曰:『闻其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转相承用。』『汝闻越祗奉法相率,无取无愿,不敢有过?』对曰:『闻其奉法相率,无取无愿,不敢有过。』『汝闻越祗礼化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事?』对曰:『闻其礼化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事。』『汝闻越祗孝于父母,逊悌师长,受识教诲?』对曰:『闻其孝于父母,逊悌师长,受识教诲。』『汝闻越祗承天则地,敬畏鬼神,敬顺四时?』对曰:『闻其承天则地,敬畏鬼神,敬顺四时。』『汝闻越祗尊奉道德,国有沙门应真及四方来者,供养衣食卧床疾药?』对曰:『闻其尊奉道德,国有沙门应真及四方来者,供养衣食卧床疾药。』佛言:『夫有国者,行此七法,难可得危。』」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曰:「佛告文殊师利:若于恶世,说是法华经,不近比丘尼、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悕求。又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相想。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馀事。」
五百世冤家
【俗语佛源】
谓犯杀业重罪者,在许多生轮回中冤冤相报,结成无休无止的冤家。「五百」,泛指极多。多指结冤极深的冤家对头。《经律异相》卷四六十六引《出钞昙婆娑经》谓:「尝闻有一女人,为饿鬼所持,即从咒术而向鬼言:『何以恼他女人?』鬼答言:『此女人是我怨家,五百世中常杀我,我亦五百世中断其命。若彼能舍旧怨心,我亦舍。』」俗语中也用以指缘份极深的有情人。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与那五百年前疾憎的冤家,正打个照面儿。」俗语中昵称情人为「俏冤家」。如元·关汉卿《一半儿·题情》曲:「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李明权)
谓犯杀业重罪者,在许多生轮回中冤冤相报,结成无休无止的冤家。「五百」,泛指极多。多指结冤极深的冤家对头。《经律异相》卷四六十六引《出钞昙婆娑经》谓:「尝闻有一女人,为饿鬼所持,即从咒术而向鬼言:『何以恼他女人?』鬼答言:『此女人是我怨家,五百世中常杀我,我亦五百世中断其命。若彼能舍旧怨心,我亦舍。』」俗语中也用以指缘份极深的有情人。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与那五百年前疾憎的冤家,正打个照面儿。」俗语中昵称情人为「俏冤家」。如元·关汉卿《一半儿·题情》曲:「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李明权)
生佛万家
【俗语佛源】
在这句俗语中,「生佛」指化生之佛,生佛比喻德泽广披的清官、好官,故称「生佛万家」或「万家生佛」。如宋·戴翼《贺陈待制启》:「福星一路之歌谣,生佛万家之香火。」又如吴《海瑞罢官·罢官》:「海父南归留不住,万家生佛把香烧。」(李明权)
在这句俗语中,「生佛」指化生之佛,生佛比喻德泽广披的清官、好官,故称「生佛万家」或「万家生佛」。如宋·戴翼《贺陈待制启》:「福星一路之歌谣,生佛万家之香火。」又如吴《海瑞罢官·罢官》:「海父南归留不住,万家生佛把香烧。」(李明权)
半路出家
【俗语佛源】
指不是从小而是成年后才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为「半路出家」。出家,梵名波吠野Ayanyaka,出家在家的生活,修沙门的净行。《维摩诘经·弟子品》:「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同经《方便品》又说:「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后比喻不是本行出身后来改行的称半路出家。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说:「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无名氏)
指不是从小而是成年后才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为「半路出家」。出家,梵名波吠野Ayanyaka,出家在家的生活,修沙门的净行。《维摩诘经·弟子品》:「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同经《方便品》又说:「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后比喻不是本行出身后来改行的称半路出家。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说:「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