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弘通宣流教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处兜率天,弘宣正法。」
(术语)弘通宣流教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处兜率天,弘宣正法。」
行宣政院
【佛学大辞典】
(职位)元顺帝元统二年,革罢广教总管府,置行宣政院于杭州。官有院使同知副使各二人,同佥院判各一人,首领官经历二人,都事知事照磨各一人,按至元二年,西番寇起,亦置行宣政院。又至正二年,江浙行宣政院,设崇教所。拟行中书省理问官,以理僧民之事。
(职位)元顺帝元统二年,革罢广教总管府,置行宣政院于杭州。官有院使同知副使各二人,同佥院判各一人,首领官经历二人,都事知事照磨各一人,按至元二年,西番寇起,亦置行宣政院。又至正二年,江浙行宣政院,设崇教所。拟行中书省理问官,以理僧民之事。
宣政院
【佛学大辞典】
(职位)元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十人,同知副使佥院各二人,同佥院判各三人,参议经历各二人,都事三人,照磨管勾各一人,僧俗并用。二十六年,置断事官四人。以后增省不一。至天历二年,定置如前。详于续文献通考。
(职位)元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十人,同知副使佥院各二人,同佥院判各三人,参议经历各二人,都事三人,照磨管勾各一人,僧俗并用。二十六年,置断事官四人。以后增省不一。至天历二年,定置如前。详于续文献通考。
宣流
【佛学大辞典】
(杂语)弘布正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杂语)弘布正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宣说
【佛学大辞典】
(杂语)演说教法也。唐华严经五曰:「以佛力故能宣说。」
(杂语)演说教法也。唐华严经五曰:「以佛力故能宣说。」
宣鉴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朗州德山院宣鉴,参龙潭崇信而契悟。咸通初应武陵太守薛延望请,居德山。四海禅徒辐辏。其人训授,天险海深,边际难窥。雪峰参见,嗣其法。咸通六年寂,寿八十四。见宋僧传十二,传灯录十五。
(人名)唐朗州德山院宣鉴,参龙潭崇信而契悟。咸通初应武陵太守薛延望请,居德山。四海禅徒辐辏。其人训授,天险海深,边际难窥。雪峰参见,嗣其法。咸通六年寂,寿八十四。见宋僧传十二,传灯录十五。
道宣
【佛学大辞典】
(人名)姓钱氏,唐丹徒人。十六落发,隋大业中,从智首法师受具戒,唐武德中,充西明寺上座。及玄奘三藏自西域还,奉敕从于译场,宣撰行事钞,戒疏,业疏,高僧传,广弘明集等二百卷。尝筑一坛,俄有长眉僧来谈道,乃宾头卢也。复三果之梵僧礼坛赞曰:佛灭后住像法世,兴发毗尼者,唯师一人。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正古译之谬。又有大人授天竺祇园之古迹,宣抄记之,即祇园图经二卷是也。贞观中尝隐沁州云室山,睹人天童奉待左右。又于西明寺夜行道,感毗沙门天王子那吒太子来,授佛牙及宝掌,而保持供养。乾封二年十月三日寂,寿七十二。咸通十年谥澄照,塔云净光。师久居洛南,故号南山律宗。见高僧传十四。
【佛学常见辞汇】
唐朝人,俗姓钱,因久居终南山以盛宏律宗,故律宗又名南山律宗。
(人名)姓钱氏,唐丹徒人。十六落发,隋大业中,从智首法师受具戒,唐武德中,充西明寺上座。及玄奘三藏自西域还,奉敕从于译场,宣撰行事钞,戒疏,业疏,高僧传,广弘明集等二百卷。尝筑一坛,俄有长眉僧来谈道,乃宾头卢也。复三果之梵僧礼坛赞曰:佛灭后住像法世,兴发毗尼者,唯师一人。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正古译之谬。又有大人授天竺祇园之古迹,宣抄记之,即祇园图经二卷是也。贞观中尝隐沁州云室山,睹人天童奉待左右。又于西明寺夜行道,感毗沙门天王子那吒太子来,授佛牙及宝掌,而保持供养。乾封二年十月三日寂,寿七十二。咸通十年谥澄照,塔云净光。师久居洛南,故号南山律宗。见高僧传十四。
【佛学常见辞汇】
唐朝人,俗姓钱,因久居终南山以盛宏律宗,故律宗又名南山律宗。
随转宣说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参见:随转宣说诸法经)。
(经名)(参见:随转宣说诸法经)。
随转宣说诸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赵宋绍德等译。诸法无行经之异译。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赵宋绍德等译。诸法无行经之异译。
所宣训诲不可尽
【三藏法数】
谓如来所宣言教,训诲众生,或说大乘,或说小乘,随类现形,种种设化,利益无量。故云所宣训诲不可尽。
谓如来所宣言教,训诲众生,或说大乘,或说小乘,随类现形,种种设化,利益无量。故云所宣训诲不可尽。
宣传为说
【三藏法数】
宣,扬也;传,转也。谓自己所得之法,展转为他人说,故名宣传为说。
宣,扬也;传,转也。谓自己所得之法,展转为他人说,故名宣传为说。
能广宣说
【三藏法数】
能广宣说者,谓菩萨能以智慧,广为众生,宣扬如来微妙之法也。
能广宣说者,谓菩萨能以智慧,广为众生,宣扬如来微妙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