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实化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色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实色身和化色身。(参见:二色身)
二色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之二种色身,如实色身(报身),化色身(应身)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二种色身,即实色身和化色身。实色身就是佛的报身;化色身就是佛的应身。
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七十真实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天亲菩萨破数论之金七十论。今不传。婆薮槃豆法师传曰:「外道身既成石,天亲弥复愤懑,即造七十真实论,破外道僧祛论,首尾瓦解,无一句得立。」梵Tattva-saptati。
八不显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实相之妙体,由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之八不而显者。
【佛学常见辞汇】
在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八不中,显示出诸法实相的理体。
十久两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劫之弥陀与久远之弥陀皆为实身,所谓相即之妙法身也。
十如权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类十如中前四为权,后一为实。法华玄义二上曰:「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束为五差:一恶、二善、三二乘、四菩萨、五佛。判为二法,前四是权法,后一是实法,细论各具权实。」
十界权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于十界中惟以佛界为实,他界总为权界。
【佛学常见辞汇】
十法界中有权有实,佛界是实(真实),九界是权(方便)。
三千实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千为台宗该收一切诸法之语,三千实相犹言诸法实相也。(参见:诸法实相)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实相的意思。三千是天台宗称一切诸法之语,亦是很多的意思。
三世假实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乘勿论。小乘如大众部化地部经部立现在之法有实体,过去未来之法无实体,故过去未来云者,已有当有之假名也。小乘之萨婆多部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谓三世之法历然实有,若为无法,则对于过去未来无可起谓为过去谓为未来思想之理。然则云何而立三世之别?解此者共有四论:一、类之不同,是法救尊者之说。有为之诸法,由未来来于现世时,舍未来之类而得现在之类,由现在迁于过去时,舍现在之类而得过去之类。三世之类虽异法体则实有也。喻如破金器而制馀物,长短方圆之形虽异,而金体不异。二、相之不同,是妙音尊者之说。三世有各别之相,有为之诸法在于未来时,正合未来之法,故虽名未来而非离过去现在之相,来于现在时正合现在,故虽名现在之法,而非离过去未来之相,入于过去时正合过去之相,故虽名过去之相,而非离未来现在之相,依其正合之世相不同而有三世之异,法体则实有也。喻如持妻妾三人者,正染于其一人也。三、位之不同,是世友尊者之说。未来为未作用之位,现在为正作用之位,过去为已作用之位。有为之诸法迁流三世,在未作用之位则名未来,在正作用之位,则名现在,在已作用之位则名过去。依三位之不同,有三世之别,法体则实有也,喻如算盘之珠置千一之位,则名为一,置于十之位,则名为十,置于百之位,则名为百。名与作用虽异,体则一也。四、待之不同,是觉天尊者之说。待者待望之义,彼此望合。望前于后,为过去,望后于前为未来,望中于前后之为现在。依待望之不同有三世之别,法体则实有也。譬如一女,对于母,则为女,对于女,则为母,对于夫,则为妻也。已上四师称为婆沙之四评家。此四说中婆沙俱舍皆取就第三说作用而立之义,斯为最善。说详婆沙论七十七,俱舍论二十,颂疏一。
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三世实有谓时间的诸法体性实在也。法体恒有谓空间的诸法体性实有也。所见事物之生灭,惟为体上之作用,于自体非有生灭,故谓法体为恒有。(参见:三世)
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三乘真实一乘方便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乘家依深密经以三乘为真实,以法华所说之一乘,但为诱引不定性一类之方便。一乘家依法华经以深密经所说之三乘,为调熟机根之方便。说详五教章上,法华玄赞四,守护国界章下。
三真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音之圆通有三真实之说。(参见:圆通大士)
大安乐不空金刚真实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与大乐金刚萨埵同。坐于胎藏界曼荼罗遍知院之最南。梵名摩诃缚曰罗母伽三昧耶萨怛缚。译言金刚不空真实菩萨。密号称为真实金刚。即普贤延命菩萨也。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刚萨埵所證之三摩耶也。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不空译。大般若五百七十八卷,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之密部也。此经说金刚萨埵所證三摩地之法门。略名般若理趣经,又云理趣释。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不空译。说本经字句一一理趣表法之义门。常略称曰理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