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河南人。隋炀帝大业末,为武阳郡丞。十三年,以郡归李密。后据魏州。魏徵曾为宝藏掌书记,唐高祖武德二年,说宝藏执杨恭仁诣京师。仍授魏州刺史、河北道行军大总管,封武阳郡开国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8 【介绍】: 明僧。字宝藏。参万峰悟旨,住圣恩。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能蠲。字宝藏。河间献县人。姓刘氏。少孤。诣戒坛。从大千震公圆具。有僧自伏牛山来。请戒语及炼魔事。蠲跃然即裹足往。遇大川。授以念佛法门。遂立期修般舟三昧。历七夏。既而过乾河沟。谒通天老人。留度岁。一夜独立至旦。如弹指顷。闻板声。心意豁然。成一偈上通天。通天亟止之曰。毋为狂魔摄也。后闻楞严。于徵心处有解。复入炼魔场。九旬行坐。间得定相宛然。又走终南山。依孤月禅师四年。偶山行得一小室。因留止。日掘山蔬充腹。极意禅寂。孤月劝令质于遗教曰。毋为三昧酒所醉。此深坑不可堕也。随入燕。参龙华通讲主崇寿秀法师。多所开解。乃叹曰。孤月为我何深至也。虽然。耽寂非矣。趋喧宁是哉。古人得旨之后。岩边树下。甘澹受辛。安有如今日易蓬户于朱门。守净檀为世业者。余有愧道德。未能垂手入廛。盖头一把茆。终当尘不到耳。乃四众坚请住广济寺。不获已许之。而绳衲粝餐。视山居不异也。报缘欲谢先三日。集诸方。至日称佛名三千声。跏趺而逝。世寿八十四。坐夏七十三。塔于德胜门外观音庵之后。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自成,字宝藏。姓刘氏,德人也。幼习炉工,在钳锤间,即知以念佛从事。父早丧,事母以孝。年三十,有出世志,从历下钟楼寺潭师薙染,即立禅习止观门。成将行脚,虑母老,无以为养,乃以具称其母荷担之,远游四方。每乞食奉母于树下,菽水为欢,不减鼎俎。后至燕都,往来西山百花中峪,栖迟数载,相狎已久,人多重之。其养日益赡,然一瓢之外无馀糁,以此终母天年。母卒,以荼毗法葬之。众为建窣堵波,以表其孝义。土人称之至今。成既葬母,专志清修,乃结庵于大峪岳家坡。傅中贵钦其高行,请主都城普安寺。未几,白衣张居士造普济庵于阜城闉外四里园,以待水云,延成居之。会大虏犯京师,都城三面受敌,率多奔溃,唯西郭一面。将合围,虏酋引数千骑驰至庵前,酋趣入庵,众拥其后。成望见之,颓然憨笑曰:“毋动我物,毋折我木,毋毁我屋。”时在八月,秋果方熟,柿灿如火,罗列阶前。虏争取之。成曰:“此不可食。”酋以为诳,强食之,甚苦涩。成乃夺其柿,更进以蘋梨。虏啖而甘之,驩呼以为不欺己。因诫众曰:“有人于此,毋妄杀也。”为下令旗而去。俄而一虏逐王氏子,入庵奔潜佛座下。虏窥得之,刃将及肩。成以手挈虏,夺刀掷地,其人竟赖以免。居顷之,虏亦稍引去。然成每以一身当众虏,指麾谭笑间,所全活者无算云。事在嘉靖庚戎 秋也。馀杭韶善士者,感神示兆,为成供养,倾心归依。建弥勒庵以延成。成居常清洁,不事蓄藏。衲衣敝帚,一钵无馀。苟得施舍,复倾囊以济贫人。若遇乏绝,更不乞请,唯以坯堵门面壁,忍饿而坐。久之,有知者馈以米麦,食尽则堵如故。习焉安之,率以为常。后修普安寺,乃复归院,弟子日益进。有觉淳者,执业甚勤。成更多方苦之,祁寒溽暑,陆沈贱役,百不一可,无人识其意者。及将终,顾谓众曰:“吾之有淳,犹树之有干。至若枝叶繁茂扶疏,而庇荫者多矣。汝知之乎?”未几,无疾而化。时嘉靖三十九年二月朔日也,寿八十有九,僧腊五十有奇。成灭后,淳大兴普安寺。神宗改元时,圣母建慈寿寺,使淳主之。成再传弟子本在继其席,以疾告退。慈圣太后为筑别院曰“慈恩”,以休老焉。其枝叶繁茂,一如成言。
宝藏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姚秦僧肇著。一云肇论。
宝藏天
【佛学大辞典】
(天名)福德之天。梵云吒罗祛。即宝藏天女也。
宝藏天女
【佛学大辞典】
(天名)天女名吒罗祛,能藏金宝,故号宝藏。能祈祷之者,可获无尽之宝财。见宝藏陀罗尼法。
宝藏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宝海梵志之子,出家成道,号宝藏如来,阿弥陀佛乃至释迦牟尼佛,皆依此佛而发心成道。
宝藏天女陀罗尼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说宝藏天女之陀罗尼及修法。
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赵宋法天译。佛在楞伽国,说宝藏神大夜叉王之陀罗尼及修法。
有种种宝藏
【三藏法数】
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为世珍宝,可尊、可贵,凡众生窘于法财者,令其修习,悉得免离逼迫之苦,而成出世饶益之乐,如经所说。宝者,谓四念处,四正勤乃至如来功德智慧之类,无所不具,犹如大海,种种诸宝皆悉含藏也。(四念处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四正勤者,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也。)
贫家宝藏喻
【三藏法数】
贫家譬众生,宝藏譬如来藏性。谓一切众生无明烦恼身中,而有如来藏性。犹贫人屋内,而有珍宝之藏也,贫人虽有宝藏,为地所覆,而不能见。众生虽具法身,为无明烦恼所覆,而不能显也。论云:譬如贫人舍,地有珍宝藏。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