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尺玉
直径一尺的宝玉。常用以比喻大而珍贵的东西。语本尹文子·大道上:“ 魏 田父有耕於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 三国 魏 曹植 《望恩表》:“臣闻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餐。” 北周 庾信 《谢滕王集序启》:“故知假人延誉,重於连城;借人羽毛,荣於尺玉。”
《漢語大詞典》:珍玉
(1).宝玉,美玉。国语·鲁语下:“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 汉 张衡 《西京赋》:“爰有 蓝田 珍玉,是之自出。”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其土宜五穀,珍玉尤多。”
(2).谓保重玉体。《颜氏家藏尺牍·李检讨因笃书》:“新秋餘暑未尽,诸惟珍玉不宣。”
《漢語大詞典》:火玉
传说能发热的一种红色宝玉。汉武帝内传:“﹝ 上元夫人 ﹞戴九云夜光之冠,曳六出火玉之佩。”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武宗皇帝 会昌 元年, 夫餘国 贡火玉三斗……火玉色赤,长半寸,上尖下圆,光照数十步,积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内,则不復挟纊。”
《漢語大詞典》:兼城
谓价值连城的宝玉,特指和氏璧。 明 高叔嗣 《古歌》:“ 荆 和 当路泣,良璞为谁明?茫然大 楚国 ,白日失兼城。”
《國語辭典》:夜光璧  拼音:yè guāng bì
夜间能发光的玉璧。《战国策。楚策一》:「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分類:宝玉
《漢語大詞典》:与璠(與璠)
即璵璠。 鲁 宝玉名。
分類:宝玉
《漢語大詞典》:薛卞
指古代善于鉴定刀剑的 薛烛 和能够发现宝玉的 卞和 。后比喻善于鉴识和发现人才者。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庶青萍、结緑,长价於 薛 卞 之门。”
《漢語大詞典》:绿碧
宝玉名。一种青绿色的宝石。文选·张衡〈南都赋〉:“其寳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铜、锡、鈆、鍇,赭堊、流黄,緑碧、紫英,青雘、丹粟。” 吕向 注:“緑碧、紫英,玉类。”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宝石﹝集解﹞引 张勃 《吴录》:“ 越雋 、 云南 河中出碧珠,须祭而取之,有縹碧、緑碧。”
《漢語大詞典》:和肆
出售宝玉的店铺。《意林》卷六引 三国 魏 锺会 《刍荛论》:“珪玉弃於粪土,铅锡列於和肆。” 晋 潘尼 《释奠颂》:“如彼和肆,莫匪琼瑶。”宋书·隐逸传·周续之:“恢燿和肆,必在兼城之寳。”参见“ 和氏璧 ”。
《國語辭典》: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春秋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鉴定其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卞和撒谎欺骗,乃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仍视为石头,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终得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也称为「和璧」。
《漢語大詞典》:荆文璧
即和氏璧。宝玉名。《文选·卢谌〈答魏子悌〉诗》:“恨无 随侯 珠,以酬 荆文 璧。” 李善 注:“ 楚 人 卞和 得璞玉於 荆山 之中, 文王 即位,乃使理其璞,得宝焉。”
《國語辭典》:当不起(當不起)  拼音:dāng bù qǐ
担当不了、不敢承受。如:「我可当不起这种大礼。」
《漢語大詞典》:黎绿(黎緑)
宝玉的一种。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珧华黎緑,连城之宝也;委之泥泞,则瓦砾积其上焉。”
分類:宝玉
《國語辭典》:韬光韫玉(韜光韞玉)  拼音:tāo guāng yùn yù
韫,藏。韬光韫玉比喻掩藏才能。宋。洪适《隶释。卷一一。小黄门谯敏碑》:「君商时度世,引己倍权,守静微冗,韬光韫玉,以远悔咎。」
《国语辞典》:如珠似玉  拼音:rú zhū sì yù
好像珍珠宝玉般。比喻非常珍贵。《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生来在父母身边,如珠似玉,何曾听得这般声气?」
《国语辞典》:玉不掩光,珠不掩辉(玉不掩光,珠不掩辉)  拼音:yù bù yǎn guāng,zhū bù yǎn huī
珍珠宝玉光辉难掩。比喻有真实的内在,必有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