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3,分23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一切如来必定印
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八定
八定根本
九次第定
十千日光三昧定经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十遍处定
入正定聚益
入定
入定印
入定瑞
入定不定印经
佛类词典
一切如来定一切如来必定印
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八定
八定根本
九次第定
十千日光三昧定经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十遍处定
入正定聚益
入定
入定印
入定瑞
入定不定印经
一切如来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大空三昧也。大日经一曰:「正觉之等持,三昧證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者。如大般若经说: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名金刚三昧,亦名般若波罗蜜多。佛佛道同,更无异路。若行人初发心时,能如是正观心佛性者,亦即名入如来定。」
(术语)称大空三昧也。大日经一曰:「正觉之等持,三昧證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者。如大般若经说: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名金刚三昧,亦名般若波罗蜜多。佛佛道同,更无异路。若行人初发心时,能如是正观心佛性者,亦即名入如来定。」
一切如来必定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提心之德名也。以发一切如来菩提心,而为必定成佛,称此谓之一切如来必定印。」大疏五曰:「次一偈,赞叹行人,发菩提心功德。即以一切如来必定印,为授大菩提记。」
(术语)菩提心之德名也。以发一切如来菩提心,而为必定成佛,称此谓之一切如来必定印。」大疏五曰:「次一偈,赞叹行人,发菩提心功德。即以一切如来必定印,为授大菩提记。」
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毗卢遮那之真言乃至天龙八部之真言,皆为使众生入于法界而得决定智之法印。义释八曰:「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更说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术语)毗卢遮那之真言乃至天龙八部之真言,皆为使众生入于法界而得决定智之法印。义释八曰:「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更说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菩萨欲證圆觉而修禅定有二十五种之差别。谓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而生,其禅定有三种之别,一、奢摩他,此译作止,静行也(安于无为也)。二、三摩钵提,此译作观,幻行也(修有为之幻行也)。三、禅那,此译作思惟,寂行也(静幻皆亡也)。于此三行,单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有二十一人;三行圆修者有一人;因而有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禅定,谓之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圆觉经曰:「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术语)一切菩萨欲證圆觉而修禅定有二十五种之差别。谓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而生,其禅定有三种之别,一、奢摩他,此译作止,静行也(安于无为也)。二、三摩钵提,此译作观,幻行也(修有为之幻行也)。三、禅那,此译作思惟,寂行也(静幻皆亡也)。于此三行,单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有二十一人;三行圆修者有一人;因而有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禅定,谓之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圆觉经曰:「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八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空定也。四禅定者,第一初禅定(新译云初静虑次下同),得生于初禅天之禅定也,此定具寻与伺之二心所,喜与乐之二受。第二第二禅定,得第二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无寻伺,但有喜乐之二受。第三第三禅定,得第三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但有乐受。第四第四禅定,得第四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离寻伺喜乐,最为寂静。四空定者,第一空无边处定,可生无色界空无边处之禅定也。此乃作空为无边解,破一切色相之禅定,故名无边。第二识无边处定,可生无色界识无边处之禅定也。此乃作识为无边解,破第一空无边能观心相之禅定,故名识无边。第三无所有处定,可生无色界无所有处之禅定也。此乃作所观能观皆为无所有解之禅定,故名无所有。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可生无色界有顶天即非想非非想处之禅定也,此禅定极为寂静,心想虽有如无,故名非想非非想。见俱舍论二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指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佛学次第统编】
禅波罗密云八定: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 谓人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 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三禅天定 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泥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
四、四禅天定 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五、空处天定 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谷,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 识即心也,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是名识处天定。
七、无所有处天定 谓离上空处识处,故名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是名无所有处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三藏法数】
(出禅波罗蜜)
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三禅天定〕,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
〔四、四禅天定〕,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五、空处天定〕,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縠,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识,即心也。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是名识处天定。
〔七、无所有处天定〕,谓离上空处、识处,故名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是名无所有处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术语)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空定也。四禅定者,第一初禅定(新译云初静虑次下同),得生于初禅天之禅定也,此定具寻与伺之二心所,喜与乐之二受。第二第二禅定,得第二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无寻伺,但有喜乐之二受。第三第三禅定,得第三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但有乐受。第四第四禅定,得第四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离寻伺喜乐,最为寂静。四空定者,第一空无边处定,可生无色界空无边处之禅定也。此乃作空为无边解,破一切色相之禅定,故名无边。第二识无边处定,可生无色界识无边处之禅定也。此乃作识为无边解,破第一空无边能观心相之禅定,故名识无边。第三无所有处定,可生无色界无所有处之禅定也。此乃作所观能观皆为无所有解之禅定,故名无所有。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可生无色界有顶天即非想非非想处之禅定也,此禅定极为寂静,心想虽有如无,故名非想非非想。见俱舍论二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指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佛学次第统编】
禅波罗密云八定: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 谓人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 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三禅天定 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泥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
四、四禅天定 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五、空处天定 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谷,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 识即心也,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是名识处天定。
七、无所有处天定 谓离上空处识处,故名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是名无所有处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三藏法数】
(出禅波罗蜜)
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三禅天定〕,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
〔四、四禅天定〕,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五、空处天定〕,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縠,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识,即心也。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是名识处天定。
〔七、无所有处天定〕,谓离上空处、识处,故名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是名无所有处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八定根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禅四无色之八定各有根本与近分二种,根本定者,如离欲界之修惑,得色界之初禅定,乃至断无所有处地之修惑,得非想非非想处之禅定。总为离下地之修惑,而得上地之禅定也。若但伏压下地修惑,所得之禅定,则谓之近分定,是有近似根本之功能,故曰近分。而得之之顺序,先近分定,后根本定也。七十五法名目曰:「根本定离下地烦恼得之,近分定伏下地烦恼得之。(中略)上二界合八根本八近分也。」
(名数)四禅四无色之八定各有根本与近分二种,根本定者,如离欲界之修惑,得色界之初禅定,乃至断无所有处地之修惑,得非想非非想处之禅定。总为离下地之修惑,而得上地之禅定也。若但伏压下地修惑,所得之禅定,则谓之近分定,是有近似根本之功能,故曰近分。而得之之顺序,先近分定,后根本定也。七十五法名目曰:「根本定离下地烦恼得之,近分定伏下地烦恼得之。(中略)上二界合八根本八近分也。」
九次第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禅,四无色,及灭受想定(亦云灭尽定),九种之禅定,不杂他心,次第自一定入于一定之法也: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已上名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已上名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九、灭受想次第定。止息一切心识之定,以是为禅定之至极。智度论三十一曰:「九次第定者: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馀心得入,如是乃至灭受想定。问曰:馀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称九次第?答曰:馀功德皆有异心间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试其心,从一禅心起,次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同八十一曰:「入初禅,乃至过非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次第定。」又见大乘义章十三,三藏法数三十四等。
【佛学常见辞汇】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
〔初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是初禅之定相。离生喜乐者,庆悦之心名为喜,恬淡之心名为乐;初禅既离欲界恶不善法,故生此喜乐也。定观均齐者,观即是慧,所谓定慧平等也。)
〔二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无觉无观者,既入二禅,即离初禅觉观动散也。定生喜乐者,既无觉观,摄心在定,则生喜乐,此即二禅之定相也。)
〔三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而复舍念行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离喜行舍者,谓厌离二禅大喜动散,摄心不受也。受身乐者,既离二禅之喜,而身受三禅之乐也。圣人能说者,此乐极胜,超过一切之乐,非凡夫所知也。舍念行乐者,谓能舍二禅之喜念,而行三禅之乐也。)
〔四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断喜乐者,谓断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也。不喜不乐者,谓心无善恶,寂然平等,即是四禅之定相也。)
〔五、虚空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色界入无色界。则灭一切色相,不念种种异相,入无边虚空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灭一切色相者,谓灭根境可见、可对一切色相也。既得四禅定已,犹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于是心求出离,灭一切色相,而修虚空处定,心与虚空之法相应,则不念种种异相也。)
〔六、识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既得虚空处定已,心缘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则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过一切无边虚空处者,既入识处,则超过虚空处也。)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无所有处者,即不缘一切内外境界也。谓人修禅定,既得识处定已,三世心识,无量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缘之识,转心缘无所有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内外境者,内即识处,外即虚空处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非想者,非识处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无所有处之无想也。谓人修禅定,既得无所有处定已,深知无想处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如痴者,譬无心想也;如痈如疮者,有痛即觉,譬有心想也。)
〔九、灭受想次第定〕,灭受想者,即受想心灭,而不复起也。谓人修禅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其心明利,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是为灭受想次第定。若得此定,不久即證阿罗汉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名数)四禅,四无色,及灭受想定(亦云灭尽定),九种之禅定,不杂他心,次第自一定入于一定之法也: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已上名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已上名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九、灭受想次第定。止息一切心识之定,以是为禅定之至极。智度论三十一曰:「九次第定者: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馀心得入,如是乃至灭受想定。问曰:馀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称九次第?答曰:馀功德皆有异心间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试其心,从一禅心起,次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同八十一曰:「入初禅,乃至过非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次第定。」又见大乘义章十三,三藏法数三十四等。
【佛学常见辞汇】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
〔初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是初禅之定相。离生喜乐者,庆悦之心名为喜,恬淡之心名为乐;初禅既离欲界恶不善法,故生此喜乐也。定观均齐者,观即是慧,所谓定慧平等也。)
〔二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无觉无观者,既入二禅,即离初禅觉观动散也。定生喜乐者,既无觉观,摄心在定,则生喜乐,此即二禅之定相也。)
〔三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而复舍念行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离喜行舍者,谓厌离二禅大喜动散,摄心不受也。受身乐者,既离二禅之喜,而身受三禅之乐也。圣人能说者,此乐极胜,超过一切之乐,非凡夫所知也。舍念行乐者,谓能舍二禅之喜念,而行三禅之乐也。)
〔四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断喜乐者,谓断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也。不喜不乐者,谓心无善恶,寂然平等,即是四禅之定相也。)
〔五、虚空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色界入无色界。则灭一切色相,不念种种异相,入无边虚空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灭一切色相者,谓灭根境可见、可对一切色相也。既得四禅定已,犹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于是心求出离,灭一切色相,而修虚空处定,心与虚空之法相应,则不念种种异相也。)
〔六、识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既得虚空处定已,心缘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则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过一切无边虚空处者,既入识处,则超过虚空处也。)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无所有处者,即不缘一切内外境界也。谓人修禅定,既得识处定已,三世心识,无量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缘之识,转心缘无所有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内外境者,内即识处,外即虚空处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非想者,非识处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无所有处之无想也。谓人修禅定,既得无所有处定已,深知无想处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如痴者,譬无心想也;如痈如疮者,有痛即觉,譬有心想也。)
〔九、灭受想次第定〕,灭受想者,即受想心灭,而不复起也。谓人修禅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其心明利,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是为灭受想次第定。若得此定,不久即證阿罗汉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十千日光三昧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之异名。
(经名)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之异名。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般舟三昧经之异名。
(经名)三卷。般舟三昧经之异名。
十遍处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一切处同。(参见:八背舍)
【佛学常见辞汇】
与十一切处同。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智度论云: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遍一切处为成就。谓三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之遍一切处者,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證、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八灭受想背舍也。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也。)
〔一、青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故名青遍一切处定。
〔二、黄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故名黄遍一切处定。
〔三、赤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赤色,使遍一切处皆赤,故名赤遍一切处定。
〔四、白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白色,使遍一切处皆白,故名白遍一切处定。
〔五、地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地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地遍一切处定。
〔六、水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水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水遍一切处定。
〔七、火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火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火遍一切处定。
〔八、风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风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风遍一切处定。
〔九、空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空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空遍一切处定。
〔十、识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识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识遍一切处定。
(名数)与十一切处同。(参见:八背舍)
【佛学常见辞汇】
与十一切处同。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智度论云: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遍一切处为成就。谓三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之遍一切处者,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證、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八灭受想背舍也。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也。)
〔一、青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故名青遍一切处定。
〔二、黄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故名黄遍一切处定。
〔三、赤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赤色,使遍一切处皆赤,故名赤遍一切处定。
〔四、白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白色,使遍一切处皆白,故名白遍一切处定。
〔五、地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地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地遍一切处定。
〔六、水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水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水遍一切处定。
〔七、火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火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火遍一切处定。
〔八、风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风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风遍一切处定。
〔九、空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空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空遍一切处定。
〔十、识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识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识遍一切处定。
入正定聚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
入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佛学常见辞汇】
入于禅定之中。
【俗语佛源】
罗汉入定,与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同属佛门的美谈。宋·黄庭坚《十六罗汉赞》谓:「一身入定多身出,屈申臂顷四天下。」「定」是佛家「戒定慧」三学之一。因「戒」可以成「定」,因「定」可以发「慧」,「定」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定」梵语三昧的意译,谓心专注一境而无散乱、昏沉。「入定」功力深,不但能显发特异功能,而且能开发智慧。「入定」的一般过程为:先调身,使身体安稳;次调息,使呼吸细缓;再调心,使心由粗入细。详见隋·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古印度人善于「入定」。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曲女城》中记载的传说,有「仙人」「栖神入定,经数万岁,形如枯木」。又如《西游记》第二回:「或睡功、或立功,开入定、坐关之类。」 (李明权)
(术语)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佛学常见辞汇】
入于禅定之中。
【俗语佛源】
罗汉入定,与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同属佛门的美谈。宋·黄庭坚《十六罗汉赞》谓:「一身入定多身出,屈申臂顷四天下。」「定」是佛家「戒定慧」三学之一。因「戒」可以成「定」,因「定」可以发「慧」,「定」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定」梵语三昧的意译,谓心专注一境而无散乱、昏沉。「入定」功力深,不但能显发特异功能,而且能开发智慧。「入定」的一般过程为:先调身,使身体安稳;次调息,使呼吸细缓;再调心,使心由粗入细。详见隋·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古印度人善于「入定」。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曲女城》中记载的传说,有「仙人」「栖神入定,经数万岁,形如枯木」。又如《西游记》第二回:「或睡功、或立功,开入定、坐关之类。」 (李明权)
入定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有三部之入定印,佛部为法界定印,莲华部为妙观察智定印,金刚部为缚定印。说见胎藏曼陀罗大钞一。
(印相)有三部之入定印,佛部为法界定印,莲华部为妙观察智定印,金刚部为缚定印。说见胎藏曼陀罗大钞一。
入定瑞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六瑞之一。为佛说法华经前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也。出法华经序品。
【三藏法数】
谓佛将说法华,而欲会多归一,故先入此无量义处定。经云:入于无量义处三昧。是也。且入定亦佛之常仪,何得为瑞?盖佛虽入开定,意在合定,与常入定有异,故名入定瑞。(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开定者,即无量义处定也。合定者,即法华会多归一之定也。)
(术语)法华六瑞之一。为佛说法华经前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也。出法华经序品。
【三藏法数】
谓佛将说法华,而欲会多归一,故先入此无量义处定。经云:入于无量义处三昧。是也。且入定亦佛之常仪,何得为瑞?盖佛虽入开定,意在合定,与常入定有异,故名入定瑞。(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开定者,即无量义处定也。合定者,即法华会多归一之定也。)
入定不定印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妙吉祥问菩萨之退行不退行。佛言:有五种之行:一羊车行,二象车行,三日月神力行,四声闻神力行,五如来神力行。前二种有退,名为不定。后三种不退,名为入定。即入定与不定之法印也。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妙吉祥问菩萨之退行不退行。佛言:有五种之行:一羊车行,二象车行,三日月神力行,四声闻神力行,五如来神力行。前二种有退,名为不定。后三种不退,名为入定。即入定与不定之法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