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入金刚问定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弘道广显三昧经之异名。
人定
【佛学大辞典】
(杂名)初更三点,即亥时也。
三定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参见:三聚)
三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以三聚该收一切众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證悟者。二、邪定聚,毕竟不證悟者。三、不定聚,在二者中间有缘證悟,无缘不證悟也。此三聚之义通于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论十曰:「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馀。」预流向已上之圣者为正定聚,造五无间业者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间修七方便之行者为不定聚。大乘之三聚有多义,智度论八十四曰:「能破颠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颠倒者是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是通相说三聚,未判其位也。依起信论之所说,则十信已前之凡夫不信因果,为邪定,十住已上为正定,十信之人为不定性。此为实大乘之义。权大乘之相宗,则依智度论之说意,不因位而制之,依彼宗所立之五性而立之。即无种性之人为邪定,不定种性之人为不定性,菩萨定性之人为正定。又依释摩诃衍论之一说,则十圣为正定聚,三贤为不定聚,自馀之凡夫为邪定聚。是亦权大乘之意也。圭峰之起信笔削记三曰:「权教以无种性人为邪,以菩萨为正,以不定性人为不定。终教以一切异性为邪,三贤为正,十信为不定。」探玄记三曰:「若依地论,见道已上,方名正道。」
【佛学常见辞汇】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證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三聚就是三类众生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显宗论)
〔一、正性定聚〕,谓断贪瞋痴等,烦恼皆尽,心无邪伪,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正性定聚。
〔二、邪性定聚〕,谓四恶趣及一切边邪等见,不信正法,皆名邪性。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邪性定聚。(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不定性聚〕,谓此性或可为邪,或可为正,定非一向,是名不定性聚。
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阿耨达龙王说法。应其请。而入龙宫半月。
三种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昧)
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俗语佛源】
三昧为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大智度论》:「 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佛教认为修行能證得「三昧」,则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为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书言故事·赞叹类》:「得妙处,曰得三昧。」《故事成语考·释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宋史·李元仪传》:「元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见「三昧」一词运用已十分广泛。 (常正)
大印身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结大印而置身于定中也。宋高僧传不空传曰:「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大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三德之一。(参见:大定智悲)。
【佛学常见辞汇】
指能断一切妄惑的定。
【佛学常见辞汇】
指能断一切妄惑的定。
大定智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定大智大悲,是佛之三德也。佛心澄明,谓为大定。以澄明故,照一切法界,是曰大智。以照一切法界故,于苦众生生救济心。是为大悲。又谓之智断恩之三德。以大定断一切之妄惑。是断德。大智即智德。大悲即恩德也。此中前二者为自利之德,后一者为利他之德,此三者以之圆具自他之万德。不动经曰:「唯圆满大定智悲无不具足,即以大定德故坐金刚盘石,以大智德故现迦楼罗焰,以大悲德故现种种相貌。」
【佛学常见辞汇】
大定大智大悲,此三是佛的三德。佛心澄明寂静叫做大定;因澄明的缘故,遍照一切法界,叫做大智;因遍照一切法界的缘故,对于痛苦的众生生起救济的心,叫做大悲。
大定智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定大智大悲,是佛之三德也。佛心澄明,谓为大定。以澄明故,照一切法界,是曰大智。以照一切法界故,于苦众生生救济心。是为大悲。又谓之智断恩之三德。以大定断一切之妄惑。是断德。大智即智德。大悲即恩德也。此中前二者为自利之德,后一者为利他之德,此三者以之圆具自他之万德。不动经曰:「唯圆满大定智悲无不具足,即以大定德故坐金刚盘石,以大智德故现迦楼罗焰,以大悲德故现种种相貌。」
【佛学常见辞汇】
大定大智大悲,此三是佛的三德。佛心澄明寂静叫做大定;因澄明的缘故,遍照一切法界,叫做大智;因遍照一切法界的缘故,对于痛苦的众生生起救济的心,叫做大悲。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四卷。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敕明佺等作。外附大周刊定伪经目录一卷。
大寂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曰大寂室三昧。或曰大寂静妙三摩地。如来所入之禅定也。离一切散动,究竟寂静。谓之大寂。梵语曰三昧或三摩地,译为定。如来会曰:「世尊今日入大寂定,行如来行。」旧译仁王经上曰:「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新译仁王经上曰:「尔时世尊,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地。」涅槃经三十曰:「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大寂定三昧,或大寂静妙三摩地,即如来所入的禅定,因此禅定脱离一切的散动,究竟而寂静,故名大寂。
女人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离意女之入定也。(参见:女子出定)
女子出定
【佛学大辞典】
(公案)五灯会元一曰:「昔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所。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座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言:何此女人得近佛座,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云假使百千之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经过四十二亿恒河沙国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礼拜于佛。佛敕罔明出女人定,罔明却至女人前鸣指一下,女人于是从定而立。」是依诸佛要集经之所说也。经下曰:「文殊师利,欲闻法,由此娑婆世界诣普光世界之天王如来所。如来右面有一女人,名离意,入普月离垢光明三昧。文殊问如来此女发心修行久远。如来使文殊自问此女。文殊到离意所,弹指发声,乃至尽神力,不能使起定。文殊问如来谁能使此女起定。佛言唯如来能使兴起;复有菩萨名弃诸阴盖,亦能使起。时此菩萨经过下方恒河沙等刹土在锦幢世界师子鹰象顶吼如来所,天王放如来光召之。弃诸阴盖菩萨至如来所,如来命出女子定,弃诸阴盖言我于佛前己功不堪兴显,愿如来作之。于是如来入兴定意三昧,使一切世界诸定人及彼女起定。」智度论十亦引此经文。
女子出定
【佛学大辞典】
(公案)五灯会元一曰:「昔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所。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座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言:何此女人得近佛座,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云假使百千之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经过四十二亿恒河沙国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礼拜于佛。佛敕罔明出女人定,罔明却至女人前鸣指一下,女人于是从定而立。」是依诸佛要集经之所说也。经下曰:「文殊师利,欲闻法,由此娑婆世界诣普光世界之天王如来所。如来右面有一女人,名离意,入普月离垢光明三昧。文殊问如来此女发心修行久远。如来使文殊自问此女。文殊到离意所,弹指发声,乃至尽神力,不能使起定。文殊问如来谁能使此女起定。佛言唯如来能使兴起;复有菩萨名弃诸阴盖,亦能使起。时此菩萨经过下方恒河沙等刹土在锦幢世界师子鹰象顶吼如来所,天王放如来光召之。弃诸阴盖菩萨至如来所,如来命出女子定,弃诸阴盖言我于佛前己功不堪兴显,愿如来作之。于是如来入兴定意三昧,使一切世界诸定人及彼女起定。」智度论十亦引此经文。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入定不定印经之旧也。
不共不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六不定因之一。立因而其因通同喻,亦通异喻,因而使宗不定,谓之共不定,不通同喻,亦不通异喻,因而使宗不定,谓之不共不定。如声为常(宗),以所闻性故(因),如虚空(同喻),如瓶(异喻),是所闻性之因,不通同喻,亦不通异喻,宗如何可决。
不定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性之一。声闻,独觉,菩萨三乘之种子皆具,或可为阿罗汉,或可为辟支佛,或可为佛,无有一定之向,故名不定性。此有四类:一具菩萨声闻之二性,而开果不定也。二具菩萨独觉之二性,而开果不定也。三具声闻独觉之二性,而开果不定也。四三乘皆具而开果不定也。此中第三者永无成佛之期,馀者时至而成佛者也。菩提心论曰:「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起以为超三界,谓宿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加持力,而以方便遂发大心。」
【三藏法数】
谓遇缘熏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