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辑刊(輯刊)
(1).编集刻印。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第七编第六章:“例如 明 代 郎奎金 辑刊《五雅全书》,专刻训诂学的五种名著。”
(2).学术机构出版刊行的成套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论文集。例如《社会科学辑刊》
《國語辭典》:活期  拼音:huó qí
没有固定的期限。如:「活期储蓄存款」。
《漢語大詞典》:红谕(紅諭)
旧时官吏上任时,用红纸缮写定期接任的布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新道臺择了接印日期,颁了红諭出去,到了良时吉日,便具了朝衣朝冠,到衙门接印。”
《國語辭典》:不变价格(不變價格)  拼音:bù biàn jià gé
计算或比较各年工、农业产品总产值时,用某一时期的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称为「不变价格」。也称为「比较价格」。
《漢語大詞典》:查比
旧时官府对差役完成差事立定期限,按时查验。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出堂规》:“凡承票差役,俱于某日该承行,执差号簿,逐名查比。如过限不销,究责;临比不到,差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比较》:“查比之日,总书将所存截票存算,票根粘入限簿本排应催分限之下,交与粮房送查。”
《國語辭典》:包租  拼音:bāo zū
1.由一人具名承租房屋、土地等,再分租给别人。《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庙中只有一个老尼,闲房倒也有几间,却是附近的那些作长短工的以至满乡村小买卖人包租的。」
2.旧时不管收成丰欠,地主都要佃农按约缴交田租,称为「包租」。
《國語辭典》:保单(保單)  拼音:bǎo dān
1.在一定期限内,对行为、财力或货物品质表示负责保證的单据。如:「这是电视机的保单,一年内凭单都可免费维修。」也称为「包票」、「保票」、「保證书」、「保状」。
2.保险之凭證。如:「投保时,要看清楚保单的内容。」
《國語辭典》:订购(訂購)  拼音:dìng gòu
事先订定购买。如:「每年中秋节,糕饼店都接受预约订购月饼。」
《漢語大詞典》:期权
在合同或单证规定期限内按照载明的价格购买某种证券的权利。其形式有合同、契约、购买证明单等。“股票先购权”和“股票认购证”都属期权的形式。
《國語辭典》:期票  拼音:qí piào
一种定期支付金钱的信用票据,可转让或附抵押品担保。
《國語辭典》:期货(期貨)  拼音:qí huò
买卖交易完成后,于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内交付的货物。期货交易必须在商品交易所的期货市场内进行,由交易所的经纪人公开叫价,然后由买卖双方各买进或卖出一个契约,完成交易。交易的商品包括各种指数、外币、贵重金属以及原油、大豆、棉花、小麦等。
《漢語大詞典》:实物地租(實物地租)
封建地租的一种形式。农民定期向地主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牲畜、家禽或其他农产品作为地租。在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实物地租的形式。
《國語辭典》:双月刊(雙月刊)  拼音:shuāng yuè kān
每两个月发行一次的刊物。
《漢語大詞典》:闰察(閏察)
朝廷对京官定期以外的考察。明史·儒林传二·王时槐:“六年京察,祖制也。若执政有所驱除,非时一举,谓之闰察。”
《漢語大詞典》:三三制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时,实行的一种人员分配制度。即在政权机构中,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毛泽东 《团结到底》:“共产党员在敌人后方消灭敌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之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 续范亭 《延安五老》诗:“身体力行三三制,把握政策与主义。” 林伯渠 《春游杂咏》:“团结三三制有力,信心定可息狼烟。”
(2).指把全体成员分为三部分,分工明确,定期轮换的制度。如:三分之一人员工作,三分之一人员调查研究,三分之一人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