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四试(四試)
(1).古代诸侯、州伯定期考核官吏的制度。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考功名:“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视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絀陟,命之曰计。”
(2).指科举中的四级考试。 元 鲜于枢 困学斋杂录:“转运 田特秀 ,字 彦实 , 易县 人。 大定 十九年进士……二十五岁,乡、府、省、御四试皆中第五。”
《漢語大詞典》:期尅
犹克期。严格规定期限。 唐 袁皓 《寄岳阳严使君》诗:“万恨只凭期尅手,寸心唯繫别离肠。” 唐 曹唐 《和周侍御买剑》:“见説夜深星斗畔,等閒期尅 月支 头。”
《國語辭典》:催请(催請)  拼音:cuī qǐng
宾客至约定时间未到,主人再次催促被邀请的客人驾临。如:「宴会即将开始,你赶紧打电话给未到的贵宾,一一催请。」
《国语辞典》:周会(周会)  拼音:zhōu huì
机关、学校、团体每星期一次的定期集会。
《國語辭典》:月刊  拼音:yuè kān
每月出版一次的定期刊物。
《漢語大詞典》:常郊
定期郊祀。《南齐书·礼志上》:“辛既是常郊之日,郊又在明堂之前,无容不郊而堂,则理应郊堂。”
分類:定期郊祀
《國語辭典》:例会(例會)  拼音:lì huì
按规定定期举行的会议。
《國語辭典》:周刊(週刊)  拼音:zhōu kān
每星期出版一次的刊物。如:「电视周刊」、「漫画周刊」、「商业周刊」。也作「周报」。
《漢語大詞典》:番下
唐 代府兵定期轮流到京师担任宿卫期满归来之称。新唐书·选举志上:“三卫番下日,愿入学者,听附国子学、太学及律馆习业。”
《國語辭典》:集刊  拼音:jí kān
学术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成套论文集。
《漢語大詞典》:会刊
为报道会议的成果所出版的刊物
某个社会团体或专业协会等所出版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刊物
《漢語大詞典》:符告
唐 制,定期通过考试铨选官员,凡达到标准的,朝廷给符并加盖“尚书吏部告身之印”于其上,谓之“告身”,又称符告。新唐书·选举志下:“然是时仕者众,庸愚咸集,有伪主符告而矫为官者,有接承它名而参调者,有远人无亲而置保者。”
《漢語大詞典》:三包
(1). 唐 代诗人 包融 与其子 何 、 佶 并以诗名,时号“三包”。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包融:“ 融 , 延陵 人。 开元 间,仕歷大理司直,与参军 殷遥 、 孟浩然 交厚,工为诗。二子 何 、 佶 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号‘三 包 ’。”
(2).产品销售后的一定期限内,由供方承担维修、更换、退赔等责任,即包修、包换、包退,合称“三包”。《人民日报》1981.3.1:“不少工厂都以对产品实行三包来招揽生意。这应该说是对顾客负责的态度。”
《漢語大詞典》:孝假
封建时代,居父母丧者,在一定期限内免征劳役赋税,称“孝假”。旧唐书·食货志上:“ 天宝 元年正月一日赦文:‘……其一家之中,有十丁已上者,放两丁征行赋役;五丁已上,放一丁。即令同籍共居,以敦风教。其侍丁孝假,免差科。’” 宋 王溥 唐会要·休假:“ 天宝 四载六月十四日勅:‘顷以乡閭侍丁,优给孝假,官吏等仍科杂役……自今后,将侍丁孝假,不须差行。’”
《国语辞典》:周考(周考)  拼音:zhōu kǎo
学校中每周定期举行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