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1,分45页显示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内邸
渔课
正支
甘结
俸户
官衫
官银
官牙
断合
开捐
剧吏
匠役
书僮
送勘
簿吏
《漢語大詞典》:内邸
贵族高官府第的内宅。 唐 常衮 《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太傅信王墓志》:“乃命中贵人襄事於内邸,宗室属籍哭于外次。” 唐 白居易 《会王墓志铭》:“ 唐 元和 五年冬十一月四日, 会王 寝疾薨于内邸。”
《漢語大詞典》:渔课(漁課)
旧时官府向渔人征收的渔税。 明 顾元庆 夷白斋诗话:“倾见 王仲深 诗云:‘青山无处避征徭,十载书囊到处挑。欲买钓船湖上隐,近来渔课又难饶。’” 清 查慎行 《沅江县治滨湖居民皆渔户》诗:“饶他小县输渔课,赋敛 湖 湘 俗久贫。”
《漢語大詞典》:正支
(1). 宋 制,盐商用现钱向官府购买盐钞,再以钞向盐场支盐,称为正支。参阅宋史·食货志下四
(2).封建宗族谱系以长房长子为正支,余为旁支。
《國語辭典》:甘结(甘結)  拼音:gān jié
具结保證的文书。旧日官府断案,凡被告人所写的服判文书、关系人所写的保證文书,均命本人作一情甘遵命的字据,上写花押,称为「甘结」。《儒林外史》第一回:「翟买办道:『害病,就要取四邻的甘结。』」
《漢語大詞典》:俸户
唐 宋 时替官府收税,并领取薪俸的富户。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十一月﹞丙戌,詔凡诸色课户及俸户,并勒归州县。” 胡三省 注:“ 唐 又薄敛一岁税,以高户主之,月收息给俸,此所谓俸户也。”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俸禄》:“ 太祖 哀怜元元之困,而患吏之烦扰,欲高吏之行以便民,於是定俸户之制,脩益俸之令。”
《漢語大詞典》:官衫
(1).旧时官妓到官厅供奉时,穿官府规定的服装,称官衫。 元 关汉卿 《金线池》楔子:“[ 张千 云]府堂上唤官身哩。[正旦云]要官衫么。[ 张千 云]是小酒,免了官衫。” 元 杨显之《酷寒亭》楔子:“自家 萧娥 是也,自小习学谈谐歌舞,无不通晓,当了三年王母,我如今纳下官衫帔子,我嫁人去也。”
(2).犹官服。 明 高启 《送赵使君致仕归别业》诗:“家篋已添新著藁,官衫未歇旧薰香。”
《漢語大詞典》:官银(官銀)
官府的银钱。红楼梦第四八回:“谁知那 雨村 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法子,讹他拖欠官银,拿他到了衙门里去,説:‘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做了官价,送了来。”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女侠:“ 顺治 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 济南 ,以木夹函之。”
分類:官府银钱
《漢語大詞典》:官牙
旧时经官府指派的牙商。 清 袁枚 新齐谐·牙鬼:“男子官牙 刘 某,吞布价而花销之。”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杂课·田房税》:“宜将本县官牙若干名,造花名存案。凡有田房交易,定有官牙书名画押,交易三日内,官牙具单报县。”
《漢語大詞典》:断合(斷合)
男女双方经官府判决结成婚姻关系。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这法堂上是断合的去处,不是你配合的去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妙观 无可推辞,只得凭总管断合。” 清 袁枚 新齐谐·治妖易治人难:“吾今特设一鹊桥在此,能行者断合,否者断离。”
《漢語大詞典》:开捐(開捐)
谓由官府出面令有关方面捐输。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朝廷軫念灾黎,蠲正供,截漕粮,发社仓,运南米,户部拨帑,直省开捐,起乡官办賑。”清史稿·食货志二:“请於 湖广 、 江西 、 江南 、 浙江 产米之区,开捐贡监,均收本色,收足别贮。”
分類:官府出面
《漢語大詞典》:剧吏(劇吏)
官府中处理烦剧事务的属吏。类说卷二一引《汉武帝故事》:“上谓妄言,欲诛之, 仲舒 惧,乞补剧吏以自效,乃用为军侯。” 唐 韩愈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十日不得毫毛罪。”
《漢語大詞典》:匠役
旧指给官府或官宦人家服役的工匠。《清会典事例·盛京工·匠役》:“司匠管下,匠役七十九名,家属共三百八十七口。每匠岁给布、棉与黄瓦厂匠同,每家口岁给米、稗、盐与 崇政殿 壮丁同。”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升迁·辞乡绅》:“製扁匠役,亦给饭资。”红楼梦第二五回:“ 小红 便走向 瀟湘馆 去,到了 翠烟桥 ,抬头一望,只见山坡高处都拦着帷幕,方想起今日有匠役在此种树。”
《國語辭典》:书僮(書僮)  拼音:shū tóng
旧时在富人家中侍候主人或其弟子读书,兼做杂役的未成年僮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高公便叫书僮去书房里取出芙蓉屏来。」
《漢語大詞典》:送勘
谓送交官府查问。宋史·刑法志二:“ 二广 州军狱吏,畏宪司点检送勘之害,凡有重囚,多毙於狱。”
《漢語大詞典》:簿吏
官府中掌文书的低级僚属。 唐 李贺 《感讽》诗之一:“县官踏飡去,簿吏復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