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藁城人。居龙兴寺。性聪慧,通经好禅。哲宗元祐间,赐号回照大师。以纸衣一袭付其徒,至旬,乃易衣诵经,合掌而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守亿,姓未详,号野逸子,锡山(今江苏无锡)人。哲宗绍圣五年(一○九八)正月五日曾与徐三畏、任广同游黄县卢山延真观。事见《山左金石志》卷一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德操,号倚松道人。曾为曾布客,后投书曾布论新法是非,不合,遂落发为僧,更名如璧。初在灵隐,晚主襄阳天宁寺。以博学能文见称,尤长于诗。有《倚松老人集》。
全宋诗
饶节(一○六五~一一二九),字德操,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少业儒,以诗游谒仕宦间。神宗时曾致书曾布,议论新法不合。后落发为僧,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驻锡杭州灵隐寺,晚年主襄阳天宁寺,又居邓州香严寺。为青原下十四世,香严海印智月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五。诗属江西诗派,有《倚松集》十四卷(《宋史·艺文志》),已佚。《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倚松集》二卷,有南宋庆元五年(一一九九)刻本(今残存八叶,藏上海图书馆),世以抄本流传。事见清光绪《抚州府志》卷八三,《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饶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倚松诗集》为底本,校以清朱彝尊抄本(简称朱本)、吴允嘉抄本(简称吴本)。新辑集外诗和断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八
饶节(一○六五——一一二九),字德操,一字次守,自号倚松老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尝为曾布客,投书布论新法非是,不合。后为僧,法名如璧,挂锡灵隐,晚主襄阳之天宁寺。诗入江西派,今存《倚松老人集》二卷。事迹见《嘉泰普灯录》卷一二《倚松如璧禅师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时灵源清禅师住龙舒太平寺,道鸣四方,遂前往依从。清禅师迁住黄龙寺,守卓随侍十载。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鉴勤禅师请居第一座。后主舒州甘露寺,又迁庐州能仁资福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称长灵守卓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所附介谌撰《行状》,《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守卓诗,以《语录》中《偈颂》部分编为第一卷,散见书中者辑为第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6 【介绍】: 宋开封人,字守道,宦官。性慧黠,稍知书。徽宗时深受宠幸,至窜名进士籍中。累拜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入处殿中,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多择善书吏习仿帝书,杂诏旨以出,外廷莫能辨,人目为隐相。钦宗时太学生陈东、布衣张炳力疏其罪,公议不容,贬彰化军节度副使,途中为护吏缢杀。
笪净之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九六四
笪净之(一○六八——一一一三),金陵(今江苏南京)人。茅山道士静一先生弟子。徽宗时,赐号守静法师,领住持茅山元符万宁宫。越明年,又加号凝和。政和三年七月卒,年四十六。赠冲隐先生。见蔡卞《冲隐先生墓志铭》(《茅山志》卷二六)。
商守拙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一四四
商守拙(?——一一三○),宣和中知平阳府,建炎三年除大理卿,试尚书刑部侍郎,建炎四年以显谟阁待制知筠州,卒。见《宋会要辑稿》刑法一之三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一、三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遂(一○七二~一一四七),号净慈,俗姓章,遂宁蓬溪(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住随州大洪山净岩寺。为青原下十二世,大洪恩禅师法嗣。绍兴十七年卒,年七十六。事见《湖北金石志》卷一一冯楫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九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守遂。遂宁蓬溪章氏子。幼不茹荤酒。不好弄。事南麓院自庆上人为童子。二十七得度。南游初抵玉泉。见勤禅师。勤深器之。命副院事。岁馀走大洪。谒恩禅师。上方丈才展坐具。忽一小虫。飞堕于地。遽引手拂之。豁然大悟。恩肯之。俾总院事。说法一本于恩。政和戊戌。赐号净慈。随州袁公灼。奏师道德堪表率丛林也。俄迁水南。靖康丁未。退止德安𡾇山之延福院。时海内大乱。江淮盗起。所在戒严。安守李公济。虑师所居荒。远命移锡入城。建化城庵居之。贼围城久。每攻辄不利。乃曰。城中有异人。遂引去。镇抚陈规。闻而叹曰。异人谁欤。必吾净严师也。绍兴乙卯。宣抚司命居大洪。学子望山而归。极一时之盛。师亦诲人无倦。至丁卯三月。示疾而化。师天质温靖。与物无忤。且奉戒谨。终身不服缣纩。不执财宝。不近玩好。士大夫以为贶。随得随施。慈至蚤虱。不忍弃地。纳之衣中。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守惠。兴化陈氏子。七佛旻禅师之高足也。住江州圆通院。迁潭之大沩山。师行门精密。于物无忤。法轮所至。龙象倾赴。政和中。前后三入内廷说法。徽宗闻之。喜动颜色。赐六字师号。曰冲虚密印通慧。法门焜耀极当时之盛。故陈莹中。作旻禅师语录序。独云慧禅师能世其学。而不及其他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慧,俗姓陈,兴化(今福建莆田)人。住江州圆通院,迁潭州大沩山。政和中,三入内庭说法,赐号冲真密印通慧。为南岳下十五世,圆通旻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八、《续补高僧传》卷一○有传。
杨守程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九二○
杨守程,政和时茅山乾元观住持、知观道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珣(一○七九~一一三四),俗姓施,安吉州(今浙江吴兴)人。初与佛鉴在蒋山分座说法。出住庐陵之禾山。退藏故里,道俗迎居天圣。后徙安吉何山及天宁。称佛灯守珣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四年卒,年五十六。《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四十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守珣号佛灯。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参广鉴瑛和尚不契。遂谒佛鉴。随众咨请。邈无所入。乃封其衾曰。今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于是昼夜霄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珣闻顿悟。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乃诘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珣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鉴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里是他未彻处。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鉴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鉴嘱令护持。是夕展衾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窃疑其未然乃曰。我须勘过始得。令人召至。因与游山。偶到一水潭。圆悟推珣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曰。潭深鱼聚。曰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曰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圆悟大称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宁。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吾时至矣。乞还障南。至十月四日续遣弟僧道如讯之。珣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道如曰。要长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许。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阇维舌根不坏。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佛灯。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参广鉴瑛和尚。不契。遂谒佛鉴。随众咨请。邈无所入。乃封其衾曰。今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于是昼坐宵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珣闻顿悟。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乃诘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珣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鉴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里是他未彻处。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鉴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鉴嘱令护持。是夕展衾。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窃疑其未然。乃曰。吾须勘过始得。令人召至。因与游山。偶到一水潭。圆悟推珣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曰。潭深鱼聚。曰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曰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圆悟大然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从何山。及天宁。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吾时至矣。迄还鄣南。至十月四日。绩遣弟僧道如讯之。珣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道如曰。要长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许。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阇维舌根不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守珣。号佛灯。安吉施氏子。初参广鉴瑛禅师。不契。遂造太平。随众咨请。邈无所入。乃封衾自誓曰。不彻不展此。于是岌立宵昼。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师闻顿悟。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因举灵云悟桃语诘之。了无疑滞。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入众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之。疑其未然。乃曰。须我勘过始得。令人召至。拉与游山。偶到一水潭。忽推师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随声应曰。潭深鱼聚。曰。见后如何。曰。树高招风。曰。见与未见时如何。曰。伸脚在缩脚里。悟大称赏之。师出世凡四坐道场。声光赫奕。后殁于天宁。将化。谓双槐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辰。吾将至矣。乞还鄣南。四日。郑公遣弟僧道如讯之。师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不与同条死。明早为我觅一只小船子来。高五尺足矣。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师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火浴。舌根不坏。郡人陈师颜。宝函藏于家。痊骨于普应院之侧。师法貌清整。举扬宗旨。绰有祖父之风。有时谓众曰。兄弟如有省悟处。不拘时节请来。露个消息。忽雪夜一僧叩方丈门。师唤入。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诀疑情何为。威仪不具。僧顾视衣裓。师喝出。机锋严峻类如此。其住何山也。因岁旱。郡守请祷于师。师勉从为升座。怒目瞪天骂曰。阿谁教尔强为天。雨应声而至。人呼为珣骂天。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守珣。号佛灯。出吉安州施姓巨族。早岁弃家。得道于太平佛鉴勤公。珣初参广鉴瑛不契。竟谒佛鉴。佛鉴孤硬难入。珣乃封其衾而矢曰。此生不悟。不展此也。于是昼坐宵立。逾七七日。惫甚。适佛鉴垂语曰。森罗万象一法所印。珣踊跃便出法堂。即投灵云。见桃花颂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佛鉴曰。如何是灵云不疑处。对曰。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曰玄沙道未彻在。那里是未彻处。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佛鉴喜之。会佛果至。鉴称珣见处稳实。且曰。此子自治。严刻密室。如对大宾。后当有造。佛果佯诺。乃私招珣游山。偶到一潭。佛果推珣落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对曰。潭深鱼聚。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佛果乃大笑。宣和改元。诏佛鉴住蒋山。佛果移书与鉴。必以珣首蒋山众。由是湖海知名。建炎间。住天圣。开堂时。内翰王公问。三圣逢人则出话。珣笑曰。公曾阅诗否。曰馆务之暇何所不览。珣曰。诗云。湖光潋滟晴遍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王公乃大称。珣于朝待制潘良贵。尝以南泉斩猫话。请益于珣。珣曰。如今士夫说禅说道。秖依著义理便快活。似将钱买油糍。吃了便不饥。其馀便道。是瞒他亦可笑也。贵领旨后。以居士身。弘珣之道。珣迁何山。晚居天宁。每怜学者根器不妙。委曲援引。如瓶泻秋河。间有窃议。不遑恤也。尝举婆子烧庵话曰。大凡扶宗立教。须是其人。你看他婆子。虽是个女人。宛有丈夫作略。二十年蓰油费酱。固是可知。一日向百尺竿头做个失落。直得用尽平生腕头气力。自非个俗汉。知几洎乎巧尽拙出。然虽如是。诸人要会么。雪后始知松柏操。事难方见丈夫心。又举沩山一日见野火。乃问道吾。还见火么。曰见。沩曰。从何处起。曰除却经行坐卧。请师别致一问来。沩山休去。乃曰。连天野火了无涯。起处犹来辨作家。眼里瞳人双翳尽。面前遍界绝空花。道吾老也堪誇。且道毕竟从甚处起。汲水僧归林下寺。待船人立渡头沙。有僧问宾中宾。珣答。客路如天远。候门似海深。宾中主。珣答。长因送客处。忆得别家时。主中宾。答相逢不必问前程。主中主。答一朝权祖令。谁是出头人。僧曰。向上宗乘又如何。珣曰。大海若知足。百川应倒流。又尝谓众曰。兄弟若有省悟处。不拘时节。须来露个消息。会雪夜有僧。直扣丈室。珣起秉烛。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决疑情。因甚威仪不具。僧顾衣裓。珣便逐出。绍兴甲寅。从天宁归鄣南告寂。侍者请遗偶。珣曰。不曾做得。即逝火浴。舌根不坏。塔于宝应院。珣初在庐山日。有僧彦威。冬月用荻花絮纸衣。珣见大瞋曰。你少年辄求温煖如此。岂有心学道耶。威大惊。退问兄弟。时堂中有荻花衣者。才三四人。皆年七十馀矣。 赞曰。佛灯于七七之际。顿了大事。圆悟尚剥啄之。何也。如海底珊瑚。不以铁纲举而出之。焉得珍灼于人间世哉。然佛灯以清简之风震一世。足徵其源。亦不愧也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守珣,字佛灯,姓施氏,安吉人也。初参广鉴瑛不契,遂谒佛鉴,随众咨请,亦无所入,乃对其衾曰:“今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于是,昼夜峭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珣闻顿悟。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乃诘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珣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鉴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里是他未彻处?”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鉴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鉴嘱令护持。是夕,展衾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之,窃疑其未然,乃曰:“我须勘过始得。”令人召至,因与游山隅,到一水潭,圆悟推珣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曰:“潭深鱼聚。”曰:“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曰:“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圆悟大称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宁。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吾时至矣。乞还障南。至十月四日,绩遣弟僧道如讯之,珣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道如曰:“要长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许。”越三日,鸡呜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阇维,舌根不坏。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博古,字守约,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调处州刑曹。宣和中为江州德化县尉。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知泰州海陵县。时承兵革之馀,博古专主安抚,与郡守不合,郁郁而殁。事见《永乐大典》卷三一四八引《通州志》徐良弼撰《陈君墓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1145 【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字子固,一字全真,号东山居士。徽宗崇宁二年进士。擢监察御史。高宗建炎初上防淮渡江利害六事,主张恢复中原,反对画江自守。历御史中丞、翰林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除参知政事。未几罢知绍兴府,改福州。六年,复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后历知婺州、洪州、建康府。卒谥文靖。有《毗陵集》。
全宋诗
张守(一○八四~一一四五),字子固,一字全真,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进士,又举词学兼茂科。除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擢监察御史。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迁御史中丞。四年,除参知政事。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出知绍兴府,改知福州。六年,再除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八年,出知洪州。十年,改知绍兴府,以忤秦桧乞退奉祠。十四年,起知建康府,卒于任。谥文靖。著有《毗陵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五卷(其中诗二卷)。《宋史》卷三七五有传。 张守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简称武英殿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七七九
张守(一○八四——一一四五),字全真,一字子固,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登崇宁元年进士第,再中词科。宣和末为监察御史,以忧去。建炎初免丧,复除监察御史,改殿中侍御史。三年,为起居郎、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擢翰林学士。九月,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五月,拜参知政事。绍兴元年八月罢。其后历知绍兴府、福州、平江府。六年十二月再拜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八年,出知婺州,寻除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十年,移知绍兴府。十四年,为江南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次年卒,谥文靖。有《毗陵集》五十卷、奏议二十五卷。《宋史》卷三七五有传,又见本集《四老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关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二二。
南守拙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建炎三年(1129)任刑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