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二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读诵,二禅思。释氏要觉中曰:「毗奈耶云:佛说有二种学业:一读诵,二禅思。」
九无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学位有九根之别:(一)一退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脱相,九俱解脱相也。中阿含经第三十福田经曰:「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成实论第一分别贤圣品曰:「阿罗汉有九种:退相、守相、死相、可进相、住相、不坏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不退相。是诸阿罗汉,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别。(中略)如是九种,名无学人。先十八人及九无学,是二十七人,名为一切世间福田。」大乘义章第十七本释中阿含之文曰:「九中前七,就根以别,后二约法。前七种,犹如毗昙中六种罗汉。六罗汉者,退、思、护、住、升进、不动。彼阿含经分不动人以为二种,故有七。(中略)后二慧解脱及俱解脱,约法以别。前七人中,不得灭定,名慧解脱,得灭定者,名俱解脱。」(二)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七不退法,八独觉,九佛。俱舍论第二十五曰:「居无学位圣者有九,谓七声闻及二觉者。退法等五,不动分二,后先别故,名七声闻。独觉在觉,名二觉者。由下下等九品根异,今无学圣成九差别。」是为唯就根次第立九种之别者,即退法为下下根,思法为下中根,乃至佛为上上根也。又出俱舍论光记二十五,同颂疏二十五等。(参见: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罗汉也。(参见:罗汉)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无学位。中阿含经所说的九无学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俱舍论所说的九无学是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独觉、佛。
十八有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三说:(一)成实论之说。于见道前立二人,一随信行,二随法行。是钝利之二根也。大果经中,见道前分为二,与此同。是俱舍七圣中之前二也。三无相行。前二人入于见道,空观相续而无相之间在者,(本宗如俱舍宗不别观四谛之行相),此三为须陀洹行(新作向),四须陀洹果,五斯陀含行,六斯陀含果,七阿那含行。又加十一不还为十八有学。见大乘义章十一。(二)中阿含福田经。于见谛上阿那含果立十八有学:一信行,二法行,三信解,四见到,五自證,六家家,七一种(新作一间),此二者俱舍七圣中之第三第四也。八须陀洹向,九须陀洹果,十斯陀含向,十一斯陀含果,十二阿那含向,十三阿那含果,此六者即三向三果也,于此再加五种不还而为十八。(三)俱舍家之说。正理论六十五,举佛说而列次十八有学,九无学,前之九者同于福田经,以随信随法之二行为须陀洹向,中即见谛上之差别,相异者,福田经加身證不迷,除阿罗汉向,俱舍反之。俱舍除身證者,以彼所得之灭尽定为有漏法故也。论曰:「谓世尊告给孤独言:长者当知,福田有二:一者有学,二者无学。有学十八,何等名为有学十八?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
十八学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声闻乘之十八有学也。(参见:有学)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初果向〕,初果,即须陀洹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初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二、初果〕,初果者,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即證此果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也。)
〔三、二果向〕,二果,即斯陀含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二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
〔四、二果〕,二果者,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即證此果也。(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也。)
〔五、三果向〕,三果即阿那含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三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
〔六、三果〕,三果者,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悉皆断尽,即證此果也。
〔七、四果向〕,四果即阿罗汉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四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八、随信行〕,随信行者,谓此人根钝,凭他所说起信修行,进趣于道也。
〔九、随法行〕,随法行者,谓此人根利,自以智力,随法修行,进趣于道也。
〔十、信解〕,信解者,谓此人根钝,而有信心,起发真解也。
〔十一、见得〕,见得者,谓此人根利,若见于法,即能得理也。
〔十二、家家〕,家家者,受生处不一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若断三四品,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方得證第二斯陀含果也。
〔十三、无间〕,无间者,谓此人断欲界思惑八品,但有一品未断而命终者,尚有一生间隔;若不命终,遂断一品馀惑,则无生死间隔,而證第三阿那含果也。
〔十四、中般〕,中即中阴,般即般涅槃也。谓此人于欲界死已,未到色界,即于中间阴身,显发圣道,而般涅槃也。(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
〔十五、生般〕,生般者,谓此人从欲界命终,生于色界,便般涅槃也。
〔十六、有行般〕,有行般者,谓此人生色界已,更能加功用行,断欲界思惑俱尽,而般涅槃也。
〔十七、无行般〕,无行般者,谓此人生色界已,不加功用行,自然断除欲界烦恼馀之思惑,而般涅槃也。
〔十八、上流般〕,流即流行之义。谓此人次第上行,色界诸天受生,而断欲界馀之思惑,而般涅槃也。
十种方便学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种方便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十种方便戒。
入山学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世尊出家后六年之苦行也。无量寿经上曰:「弃国财位,入山学道。(中略)端坐树下,勤苦六年。」普贤菩萨證明功德经曰:「于檀德山苦行六年。」此为八相之一。
三乘共学十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乾慧地等十地。是般若经之说,以其示声缘菩三乘共同修道之行位也。
三无漏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戒字慧之三学,在凡夫之身为有漏,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楞严经六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学常见辞汇】
即戒定慧三学,因修之能得无漏道果。
【佛学次第统编】
上来戒定慧三学,总称三无漏学。此三无漏学,为如来立教之大要。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一不可缺,而皆称为无漏学者。若依此而修学,必断见思烦恼,而證无漏圣果也。
三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学佛人可通学者有三:一、戒学,戒者禁戒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二、定学,定者禅定也,能使静虑澄心者。三、慧学,慧者智慧也,观达真理而断妄惑者。戒学者律藏之所诠,定学者经藏之所诠,慧学者论藏之所诠。依戒而资定,依定而发慧,依慧而證理断恶。因位之修学,过此三者,果上则无学也。名义集三学篇曰:「道安法师云: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二者禅定,三者智慧。斯之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戒乃断三恶之干将也,禅乃绝分散之利器也,慧乃济药病之妙医也。今谓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惑證真曰慧。」
【佛学常见辞汇】
戒学、定学、慧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一不可缺。而皆称为学者,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成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成圣德,故依此而修者,必證圣果也。
〔一、戒学〕,戒者,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故名戒学。
〔二、定学〕,定者,禅定也。谓能摄散澄神,见性悟道,故名定学。
〔三、慧学〕,慧者,智慧也。谓能断除烦恼,显发本性,故名慧学。
三藏学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指小乘之学人。
五学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戒之别名。见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一。
内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佛学也。宋书新经胜鬘经。尤见重内学。严维诗曰:「内学似支郎。」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内明,即佛学。
四品学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说曰:一戒行备具,二多知经法,三能化度人,是号真学,上品也。纯行五戒,号承法,中品也。但持四戒(五戒中之前四者),号依福学,下品也。一持身所护法,二持供养法,三持同学法,号散持,外品也。
正学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式叉摩那尼)
式叉摩那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出家五众之一。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是为式叉摩那尼。俱舍光记十四曰:「式叉摩那,唐云正学。正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不非时食。」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二曰:「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由尼报弱,就小学中别提六行为具方便。二年则验胎有无,六法则显行贞固,十诵所谓练身练心即是义也。」梵S/iks!ama%n!a%。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学法女,或正学女,为出家五众之一。凡沙弥尼,欲受具足戒为比丘尼,应于二年间,先学六法,即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等,过了此二年,若是情形良好,才能正式受具足戒。
正学六法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学女受学时六种之戒法也。(参见:式叉摩那尼)
式叉摩那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出家五众之一。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是为式叉摩那尼。俱舍光记十四曰:「式叉摩那,唐云正学。正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不非时食。」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二曰:「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由尼报弱,就小学中别提六行为具方便。二年则验胎有无,六法则显行贞固,十诵所谓练身练心即是义也。」梵S/iks!ama%n!a%。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学法女,或正学女,为出家五众之一。凡沙弥尼,欲受具足戒为比丘尼,应于二年间,先学六法,即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等,过了此二年,若是情形良好,才能正式受具足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