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济诸方等学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大乘方广总持经之异译。
禅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家之学。见性成道之法也。
劝进学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进学经之异名。
显密兼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兼修显密二教之学,即学修一代之佛法也。
显密戒三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显教法华华严等与真言密教加戒律之宗而云显密戒之三学。
除三毒修三学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世间,乃有三毒,兹明出世。须明三学,盖智者知一切业苦,成于三毒。为除业苦,当除三毒。对治三毒,故修三学。所谓三学者:
一、戒 戒,禁戒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恶业者。
二、定 定,禅定也,能使静虑澄思者。
三、慧 慧,智慧也,观察真理而断妄惑者。
成贪者欲,戒则不欲,不欲则不贪。成瞋者动,定则不动,不动则不瞋。成痴者愚,慧则不愚,不愚则不痴。
三学摄三十七品
【佛学次第统编】
若以戒定慧三学,摄三十七品,则:
一、戒摄三 正语、正业、正命。
二、定摄十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除觉、定觉、舍觉、正定。
三、慧摄十八 四念处、四正勤、进根、慧根、进力、慧力、择觉、进觉、喜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
四、通定慧 念根、念力、念觉、正念。
五、通三学 信根、信力。
无学位
【佛学次第统编】
无学者,言学道圆满,更无修学也。无学位者,谓断至第七十二品解脱道时,證五分法身(见后文),名罗汉果。
此位断分别俱生烦恼并尽。
一、分别起烦恼 依邪思惟,缘起诸邪见之烦恼。
二、俱生起烦恼 依无时以来,恒与身俱之烦恼。
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馀涅槃。
一、子缚 子种子也。对见思烦恼之苦果,曰子。以烦恼系缚,曰子缚。
二、果缚 生死之苦果,缚我不得解脱,曰果缚。
若灰身灭智,名无馀涅槃。
【三藏法数】
无学位者,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也。此位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鹦鹉学舌
【俗语佛源】
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人余唾。「鹦鹉学舌」,即使学得惟妙惟肖,也无补于事。后因以「鹦鹉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李君冈)
三藏诠三学
【三藏法数】
(出四教义)
三藏,经律论也。三学,戒定慧也。三藏诠三学者,诠,具也,谓三藏具说三学之事理也。
〔一、经诠定学〕,谓阿含等经所明,皆是安心之法,依此摄心即不散乱。又佛凡说经,必先入定,故云经诠定学。(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律诠戒学〕,谓毗尼律藏,因事制戒,专用防止身口恶法。又戒是所诠之行,律是能诠之教,故云律诠戒学。(梵语毗尼,华言善治,又言灭。)
〔三、论诠慧学〕,谓阿毗昙等论,决择辩论一切法义,皆以智慧分别,故云论诠慧学。(梵语阿毗昙,华言无比法。)
三修学──菩萨三修学
【三藏法数】
(出菩萨缨络本业经)
〔一、百劫顶寂定中修诸三昧〕,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三昧,华言正定。顶寂定者,在众定之上,故名顶也。谓等觉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一切三昧已,入金刚三昧,与一切法性相应相冥而得一合相也。(等觉者,去佛之位一等也。金刚三昧者,金刚最坚至利,谓入此三昧,则一切诸惑无不断也。)
〔二、千劫金刚定中学诸威仪〕,谓等觉菩萨复住寿千劫,学佛一切威仪,象王观视,师子游步,修佛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化导之法,皆现在前,入佛行处,坐佛道场也。
〔三、万劫大寂定中学佛化行〕,谓等觉菩萨复住寿万劫,学佛教化之行,现诸色相,教化众生。复现同诸佛常行中道大乐无为也。
三胜学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增上戒学〕,谓具足受持大小乘戒,制伏过非,成就威仪,于诸戒法而能增胜,是名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谓能舍欲界诸不善法,得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于诸定心而能增胜,是名增上心学。(初禅、四禅,即色界天也。)
〔三、增上慧学〕,谓于四圣谛等法,如实能知,是名增上慧学。(四圣谛者,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也。)
四种定学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大乘光明定〕,谓此定所发智慧,即能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故名大乘光明定。(理教行果者,理即所诠之理,教即能诠之教,行即所修之行,果即所證之果也。)
〔二、集福王定〕,谓此定自在,即能聚集无边福德,如王势力,无有等比,故名集福王定。
〔三、贤守定〕,谓此定即能守持世间、出世间贤善之法,故名贤守定。
〔四、健行定〕,谓佛菩萨以精进大健之力,修行胜行,而得此定,故名健行定。
有学弟子
【三藏法数】
有学者,烦恼未尽,有法可学也。谓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闻,于诸经典善知法义;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出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
经诠定学
【三藏法数】
谓阿含等经所明,皆是安心之法,依此摄心即不散乱。又佛凡说经,必先入定,故云经诠定学。(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