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学语(學語)
学习语言;学习说话。 汉 桓宽 盐铁论·遵道:“文学结髮学语,服膺不舍。” 晋 陶潜 《和郭主簿》:“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唐 杜甫 《戏作花卿歌》:“ 成都 猛将有 花卿 ,学语小儿知姓名。” 宋 陆游 《喜小儿辈到行在》诗:“ 阿纲 学书蚓满幅, 阿绘 学语鶯囀木。”
分類:学语学习
《國語辭典》:文学语言(文學語言)  拼音:wén xué yǔ yán
1.通行全国,有一定规范的民族共同语。也称为「标准语」。
2.文艺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
《國語辭典》:标准语(標準語)  拼音:biāo zhǔn yǔ
通行全国,有一定规范的民族共同语。如我国的国语。也称为「文学语言」。
《国语辞典》:牙牙学语(牙牙学语)  拼音:yá yá xué yǔ
形容婴儿初学说话的声音。唐。司空图〈障车文〉:「二女则牙牙学语,五男则雁雁成行。」
《國語辭典》:咿哑(咿啞)  拼音:yī yǎ
拟声词:(1)形容小儿学语或低语声。宋。苏轼〈赵郎中往莒县逾月而归复以一壶遗之仍用前韵〉诗:「大儿踉蹡越门限,小儿咿哑语绣帐。」(2)形容含糊不清的低吟声。《隋唐演义》第八九回:「那时杨妃从睡梦中惊悸而寤,口里犹作咿哑之声。」(3)形容物体滚动或摇动的声音。唐。韩偓 南浦诗:「应是石城艇子来,两桨咿哑过花坞。」
《漢語大詞典》:呀呀
象声词。形容笑声、哭声、鸟鸣声、小儿学语声等。 唐 韩愈 《读东方朔杂事》诗:“ 王母 闻以笑,卫官助呀呀。” 元 刘秉忠 《蟾宫曲》:“金风颯颯,寒雁呀呀,促织叨叨。”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孩子一岁了,呀呀学着话。”
《國語辭典》:牙牙  拼音:yá yá
拟声词。形容幼儿学说话的声音。金。元好问 德华小女五岁能诵予诗数首以此诗为赠诗:「牙牙娇语总堪誇,学念新诗似小茶。」
《國語辭典》:哇哇  拼音:wā wā
1.能言善辩。汉。扬雄《太玄经。卷五。饰》:「利口哇哇,商人之贞。」
2.娃娃。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你道是别人家的哇哇?他是西宫李美人生的太子!」
3.拟声词:(1)形容小孩刚学说话的声音。宋。苏洵〈张益州画像记〉:「有童哇哇,亦既能言。」(2)形容哭、笑声。《老残游记》第二回:「那孩子只是哇哇的哭,并不说话。」(3)形容叫喊声。如:「他气得哇哇直叫。」(4)形容鸟叫声。《水浒传》第七回:「正在那喧鬨,只听得门外老鸦哇哇的叫。」
《漢語大詞典》:伊优亚(伊優亞)
象声词。学语之声。汉书·东方朔传:“伊优亚者,辞未定也。”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互谈伊优亚,独歌妃呼豨。”
《漢語大詞典》:殹唲
小儿学语声。借指婴儿。 王闿运 《莫姬哀词》:“谁谓殹唲,神游墟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