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4—403 【介绍】: 东晋河内温人,字道子。简文帝子。初封琅邪王。孝武帝太元初,拜散骑常侍,太元十年,谢安死,领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既为扬州总录。与帝酣歌为务,窃弄威权,势倾天下。封会稽王。安帝立,道子辅政,宠昵王国宝等,政刑谬乱,民怨沸腾,激起王恭起兵讨之。道子惧,杀王国宝等。而仍与子元显,大事聚敛,奢侈无度。隆安三年,委政元显,因发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当兵,激起孙恩之变。元兴元年,桓玄举兵东下,破建康,道子被放逐,寻被鸩杀。
全晋文·卷十七
道子字道子,简文帝第五子,与孝武同母,简文临崩,封为琅邪王,太元初拜散骑常侍、中军将军,进骠骑将军,领司徒。寻领徐州刺史、太子太傅。复领扬州刺史,封会稽王。安帝即位,进太傅扬州牧,解徐州,后复解扬州司徒。元兴元年为桓玄所害,玄败追赠丞相,谥曰文孝王。(《世说·言语篇》注作「孝文王」。)有集八卷。
宋孝王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80 【介绍】: 北朝齐周间广平列人人。宋世良侄。涉学不专,喜缉缀文藻,好臧否人物,时论疾之。求入文林馆不遂,因诽毁朝士,撰《朝士别录》。会北周武帝灭齐,改称《关东风俗传》,更广闻见,勒成三十卷有余。北周静帝大象末,以预尉迟迥叛事,被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0 【介绍】: 隋宗室,字阿祗。文帝第三子。开皇初立为秦王。尝历仕秦州、扬州、荆州总管。性仁恕,崇敬佛道。后渐奢侈违法度。每以巧思治宫室,饰珠玉,冶游其间。妃崔氏性妒,于瓜中进毒,俊因得疾,免官。后以帝屡责,惧怖,病死。崔氏坐废赐死。
全隋文·卷八
俊字阿祗,文帝第三子。开皇元年,封秦王。寻拜上柱国、河南道行台尚书令、雒州刺史。加右武卫大将军,迁秦州总管,又迁山南道行台尚书令。伐陈之役,为行军元帅,屯汉口。寻授扬州总管,镇广陵,转并州总管。徵还京师,免官。复拜上柱国。薨,谥曰孝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4 【介绍】: 唐宗室。高祖第十六子。始封汉王,改陈王,后封道王。历赵、豫、滑、徐、沁、卫等州刺史。以治绩闻,事母谨。卒谥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楚国国君。马殷第三十子。刚狠无礼。初为朗州节度使,南唐保大八年攻陷长沙,杀弟马希广自立。后遣使贡于李璟,璟册为楚王。希萼悉以军政委弟马希崇。希广作乱,为崇所囚。在位二年。入南唐,授江南西道观察使,镇洪州。经数年卒于金陵。谥恭孝。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九
希萼。武穆王庶子。希广既袭位。希萼兴师争国。陷长沙。遂自称楚王。南唐保大九年二月。遣使入贡于唐。唐以王为天策上将军武安武平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封楚王。九月。马步都指挥使徐威等囚王于衡山县。寻立为衡山王。十二月入唐。唐主以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守中书令镇洪州。仍赐爵楚王。十年十二月复入唐。唐主留之数年。薨于金陵。谥孝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65 【介绍】: 五代时后蜀国君。字保元,初名仁赞。孟知祥第三子。知祥称帝,昶为东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唐末帝清泰元年嗣位。大将李仁罕恃功骄横,昶于朝堂执杀之,满朝慑服。又取秦、凤、阶、成四州,尽有前蜀之地。在位三十年,适逢中原多故,以据险无事,遂奢侈淫靡,至以七宝饰溺器。宋太祖乾德三年降宋,俘至京师,拜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旋卒,谥恭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9—965 字保元,初名仁赞,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人。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明德元年(934)继位,史称后主。在位32年,奢侈无度,然好学能文。广政二十八年(965)国亡,降宋,封秦国公,其年卒。生平见新、旧《五代史》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汇评
孟昶(919-965),初名承赞,字保元,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蜀主知祥第三子。后蜀明德二年(935)嗣位,在位二十八年,国亡降宋,封秦国公,卒,谥恭孝。《全唐诗》存诗一首。
词学图录
孟昶(919-965 )五代后蜀国君,初名仁赞,字保元。孟知祥第三子。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九
昶字保元。初名仁赞。先主第三子。起家西川节度行军司马。先主称号。进检校太保东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先主殂。袭位。仍以明德纪元。五年改元广政。二十八年。宋师入成都。后主降。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越七日薨。年四十七。赠尚书令。追封楚王。谥恭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4—971 【介绍】: 五代时徐州人,字子通,小名雨师。李昪第四子。南唐开国后,封寿阳郡王,进宣城王。李璟时,封鄂王,改燕王,再徙齐王。性刚毅,然不历军事。保大末,以元帅督师淮南,军政皆委监军使陈觉。淮南败,引残兵归金陵。复拜浙西节度使,力辞之,改抚州大都督。在镇十余年,日事酣饮,怠于视事。卒谥昭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2 【介绍】: 宋宗室,太宗次子。初名德明。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封广平郡王。次年改名元佑,进封陈王。雍熙三年改今名,为开封尹兼侍中。上表言赵普为开国功臣,愿复其相,太宗从之。端拱元年,进封许王。性沉静寡言,尹京五年,政事无失。卒谥恭孝,真宗时改谥昭成。
全宋文·卷二○九
赵元僖(?——九九二),太宗次子,真宗之兄,初名德明。太平兴国七年出閤,授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封广平郡王。八年进封陈王,改名元佑。雍熙二年,为开封尹兼侍中,改元僖。进封许王,加中书令。尹京五年,政事无失。淳化三年薨,赠皇太子,谥恭孝。真宗末改谥昭成。《宋史》卷二四五有传。
赵宗旦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三○
赵宗旦(?——一○八二),字子文,允升次子。选为仁宗伴读,仁宗即位,获超选。治平中知大宗正事。神宗即位,拜崇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大宗正。元丰三年封华阴郡王,加开府仪同三司。五年卒,赠太尉、滕王,谥恭孝。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三,《宋会要辑稿》帝系四之二七、职官二○之一八,《宋史》卷二四五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六三一
赵仲御(一○五二——一一二二),嗣濮王宗晟子。通经史,多识朝廷典故。累迁镇宁、保宁、昭信、武安节度使。封汝南、华原郡王。政和中,以泰宁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嗣封濮王。宣和四年五月卒,年七十一。追封郇王,谥康孝。见《宋会要辑稿》帝系三之一三、礼四一之二,《宋史》卷二四五《濮王允让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三四
赵仲湜(一○七三——一一三七),字巨源,初名仲泹,楚荣王宗辅子。熙宁十年,授右内率府右副率。累迁密州观察使、知西外宗正事、保大军承宣使。钦宗嗣位,授靖海节度使,更今名。康王即位于南京,仲湜由汉上率众径谒,袭封嗣濮王,加开府仪同三司,历检校少保、少傅。绍兴七年卒,追封仪王,谥恭孝。见《宋史》卷二四五《濮王允让传》及本人所作《自赞》。

人物简介

简介
王俣(1079年—1122年),高丽王朝第16任君主(1105年—1122年在位)。字世民,是高丽肃宗之子,1100年被立为王太子,1105年继承王位,1108年获辽朝册封为高丽国王。即位两年后派尹瓘、吴延宠征伐女真,修筑东北九城,先胜后败,1109年将九城归还女真。后在辽金战争期间拖延辽朝的出兵援助要求,并趁机夺取保州,改 名义州,使高丽疆域抵达鸭绿江。任内还强化对宋邦交,从宋朝引进道教,建立道观福源宫。王俣以崇儒好文著称,他改革学校制度,自己也热衷文学创作,有《睿宗唱和集》刊行于世(今亡佚)。死后庙号睿宗,谥号文孝,葬于裕陵。

人物简介

简介
王楷(1109年—1146年),高丽王朝第17任君主(1122年—1146年在位)。字仁表,原名构,是高丽睿宗王俣与顺德王后李氏所生之子,1115年被立为王太子,1122年继承王位,到1126年为止由其外祖父李资谦执政。王楷在位前半期,统治集团内讧频繁,国内局势动荡不安。1126年,王楷欲除李资谦未果,旋在拓俊京的帮助下打倒李资谦,翌年又流放拓俊京。其后宠信和尚妙清,妙清等在劝王楷迁都西京(今平壤)、征伐金朝、称帝建元均未果后,于1135年在西京发动叛乱,次年被金富轼镇压,政局才安定下来。王楷在位时正逢金朝兴起、灭辽侵宋之际,高丽于1126年向金朝称臣,1142年金朝册封王楷为高丽国王,在这期间宋朝先后要求高丽协助攻金和假道入金,均被高丽拒绝,高丽与宋朝的邦交也宣告终结。王楷死后庙号仁宗,谥号恭孝,葬于长陵。

人物简介

简介
王皓(1131年—1202年),高丽王朝第19任君主(1170年—1197年在位)。原名昕,字之旦,是高丽仁宗三子,高丽毅宗胞弟。早年受封翼阳侯,后升为翼阳公。1170年武臣政变发生后,他被郑仲夫、李义方等武臣扶植上位,1172年获金朝册封为高丽国王。他任内是武臣政权下的傀儡,沉浸于书画艺术,缠绵于儿女之情,慑于武臣淫威而仰其鼻息以度日。先后历经了李义方、郑仲夫、庆大升、李义旼等武臣的轮流专权,1196年崔忠献兄弟推翻李义旼,翌年废黜王皓,另立其弟王旼(高丽神宗),五年后王皓病死于昌乐宫,庙号明宗,谥号光孝,葬于智陵。

人物简介

简介
王璋(1275年—1325年),高丽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初名謜,字仲昂,号海印居士,蒙古名益智礼普化(意为小公牛)。父为高丽忠烈王王昛(王谌),母为元世祖之女元成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追赠齐国大长公主,谥庄穆王后)。他是第一位与蒙古人混血的高丽国王,自己也娶了元朝宗室女宝塔实怜(追赠蓟国大长公主)。大德二年(1298年)接受忠烈王禅让而即位,任内实行改革,七个月后因得罪权门势族及宗主国元朝而被废,滞留中国十年之久,在此期间改名为“璋”。大德十一年(1307年)扶植元武宗即位有功,被元朝封为沈阳王(后改称沈王),至大元年(1308年)忠烈王去世后再次即位为高丽国王,他复位后主要通过在元传旨来控制朝政。皇庆二年(1313年)禅位于儿子王焘(高丽忠肃王),短暂回国后再次来华定居,延祐三年(1316年)又将沈王王位传给侄儿王皓,自称“太尉王”。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继位后将他监禁起来,后以学佛为名流放吐蕃。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死后获赦,泰定二年(1325年)薨于元大都,元朝赐谥号忠宣,葬于德陵,高丽恭悯王加谥宣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