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透支  拼音:tòu zhī
1.支用款项超过收入。如:「这个月又透支不少钱了。」
2.存户与银行协定,在其存款馀额上可超额动支某一额度的资金贷与方式。
3.所付出的金钱、心力超过所能负荷的限度。如:「体力透支」。
《國語辭典》:存户(存戶)  拼音:cún hù
存款于金融机构的客户。如:「这是本银行准备寄给各存户的贺年卡。」
《國語辭典》:钱庄(錢莊)  拼音:qián zhuāng
旧式的金融机构,其经营的业务类似于现代的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外币找换、汇款的活动。《老残游记》第一六回:「这是同裕的票子,是敝县第一个钱庄,万靠得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恰好他有个亲眷,在上海市那边,开了个大钱庄。」。
《國語辭典》:支票  拼音:zhī piào
发票人签发一定的金额,委托金融机构于见票时,照票面所载金额,无条件支付与受款人或执票人的票据。
《國語辭典》:信贷(信貸)  拼音:xìn dài
信用贷款的简称。借款人在无需提供担保的情况,仅凭个人的信用向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
《国语辞典》:零存整付  拼音:líng cún zhěng fù
一种定期储蓄存款。由存款人设定期限及金额,然后于每月同一日存入同一数额的金钱,到期时一并提取全部的本息。
《国语辞典》:利息收入  拼音:lì xí shōu rù
因存款或投资等所收取的利息。如:「除了稳定的薪资外,他每月有不少的利息收入,可以提升生活品质。」
《国语辞典》:货币政策(货币政策)  拼音:huò bì zhèng cè
中央银行藉由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贴现放款及存款准备率等工具,来影响货币供给与利率,进而影响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
《国语辞典》:金融赤字  拼音:jīn róng chì zì
国民信用过度扩张的指标。当银行体系放款大于存款,即国民信用扩张大于储蓄,则出现金融赤字。
《国语辞典》:银行对帐单(银行对帐单)  拼音:yín háng duì zhàng dān
银行于每月月初,将支票存款客户上个月分的存支情形做成单据,送交客户,以便核对双方往来的帐目。也作「银行对账单」。
《国语辞典》:存款准备率(存款准备率)  拼音:cún kuǎn zhǔn bèi lǜ
银行在收取客户各项存款后,除可用以经营放款及投资,为银行本身赚取收益外,必须保留一部分资金,并缴存于中央银行,以备客户随时提取现金之用。此必须保留的存款馀额百分比,即称为「存款准备率」。
《国语辞典》:综合存款(综合存款)  拼音:zòng hé cún kuǎn
一种将活期、活期储蓄、定期、定期储蓄等存款及担保放款,均纳于同一帐户内的存款方式。可解决多个帐户,管理不便的问题,又可增加利息所得及存款调度的灵活性。
《国语辞典》:邮政储金转存制度(邮政储金转存制度)  拼音:yóu zhèng chú jīn zhuǎn cún zhì dù
指邮局将吸收的存款全数转存中央银行。因为邮局不是金融机构,所以其吸收的存款不能从事放款业务,全数转存中央银行。民国81年1月以后,中央政府为增加邮政储金自行运用的弹性,新增邮政储金可自由转存各银行并购买公债、国库券、金融债券及中央银行发行的单券。民国86年12月起可购买经中央银行、财政部(目前为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交通部共同研商决定可投资的债、票券。
《国语辞典》: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  拼音:cún kuǎn bǎo xiǎn zhì dù
一种针对保障客户存款权益的保险制度。即成立存款保险公司(简称为「存保公司」),由金融机构参加投保。当投保的金融机构发生亏损而无法清偿债务时,存保公司必须以基金理赔给投保机构的存款人,使存款人不致因银行舞弊或经营不当而遭受严重的损失。存款人得到保障,金融机构便不容易因流言而发生挤兑,降低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维持金融秩序。
《国语辞典》:外汇定期存单(外汇定期存单)  拼音:wài huì dìng qí cún dān
以外币为计价标准的定期存单。存款人以新台币结换外币,由银行发给定期存单,待期限届满,提领时再兑换为新台币。外汇定期存单的利率是按外币利率水准计算,在存款期间必须负担新台币和外币兑换汇率变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