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8—1641 【介绍】: 明湖广武陵人,字文弱。杨鹤子。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杭州府教授,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崇祯初,起河南副使,十年累擢至兵部尚书,用“四正六隅”(十面网)之策围攻农民军。闻熊文灿在闽办海盗有成效,荐之总理六省军务。文灿专主招降,嗣昌既任之,乃曲为之解。十一年,夺情入阁,仍掌兵部。是年清兵再次入关,卢象升主战,嗣昌主和,遇事掣肘,致象升孤军战殁,嗣昌贬三秩,戴罪视事。十二年,文灿招降之张献忠等再起。崇祯帝特旨命嗣昌督师。次年,经襄阳入川驻重庆,追击献忠军。而献忠“以走致敌”,明军疲于奔命。十四年,献忠军长驱出川,破襄阳,杀襄王。时李自成亦破洛阳,杀福王。嗣昌闻之,畏罪自杀。有《杨文弱先生文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文弱,武陵人。万历庚戌进士,历官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
维基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号字微,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祖籍直隶建平(今安徽郎溪)。明末政治、军事人物。出身门阀,祖父杨时芳乃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以督军著世,嗣昌为人雅好文艺,博闻强记、有辩才、文笔,与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钟惺等来往。亦喜军事,设「四正六隅」之策以灭流寇,一度颇有成效,后流寇复起,李自成烹杀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焚杀襄王朱翊铭,嗣昌忧悸以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葬桃源金厂溪。杨嗣昌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历任杭州府儒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天启年间因受阉党排挤,称病归里。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崇祯三年(1630年)任山石道(抚宁境内山海路、石门路),崇祯六年(1633年)升山海关巡抚。官至兵部尚书。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帝召杨嗣昌至京师,两人谈话后,帝曰:“恨用卿晚。”六月,被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崇祯十一年(1638年),奏请修缮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旧易新,极其壮固”。嗣昌力主“安内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术,各个击破。所谓“四正”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镇,“六隅”则是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区。集合“四正六隅”为十面罗网,各有侧重,协同配合,“随贼所向,专任剿杀”。嗣昌增兵十四万,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由熊文灿为五省军务总理,剿抚兼施。此举在一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罗汝才等闯军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著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同年冬天,清军三路大军第四度南侵,燕京震动,崇祯帝和战不定,杨嗣昌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力主议和。嗣昌深知朝廷兵力、财力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故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但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遂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然嗣昌手握兵权,事事掣肘象升,象升屡战失利,最后战死沙场。大学士杨嗣昌却一意诬陷象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升遗体,「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崇祯急调洪承畴部北上勤王,剿寇策略遂功亏一篑。后李自成往河南发展。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七日,朝廷特命杨嗣昌以大学士督师,赐尚方宝剑,前赴湖广指挥围剿张献忠等。嗣昌与陕西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夹击张献忠于太平县玛瑙山(今四川万源),史载“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崇祯表示嘉许,有手谕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余,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倍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又闻卿调度周密,赏罚严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图”。接下来寒溪寺、盐井、木瓜溪等地连战皆捷。但此时明朝官军内部矛盾重重,诸将多不用命,贺人龙与左良玉皆拥兵自重,不听使唤。杨嗣昌下令:赦免农民军将领罗汝才等人的罪状,唯独张献忠不赦,有擒张献忠者,赏白银五千两,锦衣卫指挥使世袭;斩杀张献忠者二千两,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张献忠则戏谑地回应称:“有斩督师(杨嗣昌)来者,赏银三钱。”还四处张贴,嗣昌非常害怕且惊讶,认为左右都是张献忠的卧底。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阳,烹福王朱常洵。二月初四半夜,张献忠一日夜驰三百里出四川,奇袭襄阳,初五日,在西门城楼杀襄王朱翊铭。朝野震惊,时人认为藩王遇难,将领必须负责,所以嗣昌忧惧交加,嗣昌在给湖广巡抚宋一鹤的信中写道:“天降奇祸,突中襄藩,仆呕血伤心,束身俟死,无他说矣。”旧病复发,吐血甚多,已病入膏肓,监军万元吉问他为何不报知皇上?杨嗣昌只吐出两个字:“不敢!”二月初一日,病死沙市徐家园。杨嗣昌死,自此战争主动权转入闯军手中。兵部尚书陈新甲以陕西三边总督丁启睿接替督师,并起用原兵部尚书傅宗龙继任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剿寇。此后张献忠攻破武陵,特恨杨嗣昌,掘其七世祖坟,焚其夫妇灵柩,并把其尸体斩断出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山阴人,字黍字,号守斋。吕本曾孙。明亡后散财结客,好谈兵。后历游九边。善书,工古文,诗豪迈不羁。有《何山草堂诗稿》、《守斋词》。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七
吕师濂,字黍字,号守斋,浙江山阴人。有《何山草堂诗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后居南京,字满字。贫苦有志节。工山水,笔意高秀,无甜俗气。写生清逸雅秀,有超然尘外之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3—1643 【介绍】: 明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字伯雅,一说字百雅,号白谷。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永城知县,以才调商丘。天启中,历吏部主事、郎中。魏忠贤乱政,乞归。崇祯八年,由验封郎中超迁顺天府丞。陕西农民军势盛,地方人谓巡抚庸懦,乃推边才用传庭。次年赴抚陕。在任严征发期会,一切以军法办事,擒杀高迎祥、蝎子块(拓养坤)等。与本兵杨嗣昌之议不合,遂相矛盾。十一年,与曹变蛟大破李自成。关中无战事。旋以清兵入畿辅,被召入卫,要求见帝面陈大计。为杨嗣昌所诬,下狱。十五年,陕督汪乔年败死,开封危急,乃起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以朝命促战,出兵河南,败于郏县。还陕后,备战练兵。明年加尚书,称督师。复以朝命促战,不得已而出兵,败于汝州,退至潼关而死。谥忠靖。有《白谷集》、《鉴劳录》。
维基
孙传庭(1593年—1643年11月13日),字百雅,号白谷,山西代州振武卫(今代县)人,祖籍河南光山,明末政治人物,军事将领。万历己未进士,与流寇交战多年,曾生擒高迎祥。崇祯末以兵部尚书为督师,防守潼关,在朝廷催促下强行出战李自成,大败身死。「传庭死而明亡」。清朝追谥忠靖。孙传庭自幼聪颖,成年后高大魁梧,武艺精湛,弓马绝伦。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授永城县知县。天启初年入京任职,为吏部验封司主事,升稽勋司郎中,两年后因不满魏忠贤专政,弃官回乡。崇祯八年(1635年)秋,孙传庭返职,任验封郎中,后改顺天府府丞。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请缨任陕西巡抚,负责剿灭闯军。传庭在榆林建军,号为秦军(秦兵)。此时洪承畴正与李自成战于陕北,卢象升调任宣大总督后,闯军首领闯王高迎祥自湖广复出,来到陕西,欲自汉中进攻西安。传庭领秦军镇守,高迎祥无法攻克,遂意图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传庭料之,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激战四天后,高迎祥溃败,后被俘,送往北京处死,而其外甥李自成继任闯王。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在潼关南原被洪承畴与孙传庭设伏击溃,带著残部十七人往陕西商洛山逃亡。明军情势大好,然而清军在此时攻入长城,崇祯帝急调洪承畴与孙传庭回京防禦,李自成大难不死。孙传庭与农民军鏖战多年,屡建战功,卢象升战死后,孙传庭代任其职,但因与杨嗣昌等人不和,颇受抑制。崇祯十二年(1639年),杨嗣昌弹劾孙传庭假装生病请求卸任,崇祯帝怒,把孙传庭囚狱。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移军河南,时河南大饥,史载:饥民“惟恐自成不至”,“从自成者数万”。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崇祯帝想起孙传庭,把他从狱中释放,起用为兵部右侍郎,奉命兵援汴梁。不久孙传庭代替汪乔年为陕西总督,斩杀跋扈的贺人龙,接著传庭又转战河南之地,连战连胜,李自成遂向冢头寨(在今南阳境)转移,途中大量抛弃财物,明军竞相争夺而乱阵,贼返兵而击之,此役“天大雨,粮不至,士卒采青柿以食,冻且馁,故大败”,造成了「柿园之败」。明军是役损失将校70馀人及步骑数千。传庭败归陕西,计守潼关。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朝廷命孙传庭兼督河南、四川军务,随后升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加督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兵部侍郎张凤翔进言「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崇祯帝不从。孙传庭不欲仓促出战,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传庭顿足叹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不得已在八月亲率白广恩、高杰等部10万人出师潼关,同时檄左良玉西上,总兵陈永福、秦翼明分别将河南与四川兵互为犄角。九月,孙传庭大军至汝州(河南郏县)进逼襄城,然天降大雨七日夜不止,久雨道路泥泞,粮车不能前行,孙传庭不得已还军迎粮,留陈永福为后拒。前军既移,后军乱,遂兵败,李自成一日内追杀四百里,直指孟津,明军四万馀人战死,损失大量兵器辎重。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万军围攻孙传庭,孙传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时年51岁。崇祯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追赠或荫官。同年十月,李自成攻破西安。孙夫人张氏率孙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杀,年仅八岁的幺子孙世宁被一老翁收养。《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1 【介绍】: 明江西临川人,字维衡,一作字维新。崇祯十三年进士。授翰林检讨。李自成克北京,出谒。自成兵败,鼎铨南归。清兵破赣州,隐居山中。后举兵响应金声桓反清,兵败被捕死。
维基
傅鼎铨(1610年—1651年),字维源,号聿庵,后改号复庵。江西金溪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二十岁补弟子员,与揭重熙友好。乐于行善,修建学校,乡里敬之。崇祯十三年(1640年)成进士,授翰林检讨。明亡后,投奔南明唐王,赴赣州。夏一鹗击傅鼎铨,鼎铨逃入福建,不久被俘,不屈而死。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五
蒋本生,字字臣,一字道生,零陵人。康熙癸卯举人。有《湘生阁诗草》。

人物简介

维基
李竑邺(1639年10月26日—?年),号字水,四川垫江县人,渠县籍,习《书经》,康熙二年癸卯科四川乡试中式举人,康熙九年庚戌科会试中式进士,任贵州黄平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六八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陈孚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陈字。清江苏昆山人,字子实。善画墨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龚鲸。清浙江杭州人,字兰臣,一作字培雍,号澜臣。诸生。工诗文书法,善人物山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7—1707 【介绍】: 清安徽宿松人,字字绿。初以选贡入太学。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编修。为文雄健,尤熟于明代遗事。卒年五十一。有《杜溪文集》。
维基
朱书(1654年—1707年),又名世文,字字绿,号杜溪。江苏宿松人。清朝翰林、学者。朱书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月初一日。早年以选贡入太学。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出游,十余年间,足迹遍及两畿、燕秦、燕梁、秦楚、闽豫、江浙诸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回宿松,整理完成《游历记》。康熙四十一年(1704年),在好友戴名世、方苞的力劝之下参加科举。康熙四十二年,以殿试二甲四十名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声誉一时。召入武英殿,纂修《佩文韵府》和《渊鉴类函》。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月十九日亥时,因积劳成疾,卒于京师,得年五十一。归葬杜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28—1789 【介绍】: 清江西大庾人,字正字,号筤圃。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编修。尝主江南乡试,称得士。官至太仆寺少卿致仕。弟戴均元、子戴心亨、戴衢亨相继入翰林,并任主试、学政之职,有“江西四戴”之称。

人物简介

沧海遗珠
祝德麟(1742-1798)一说德龄,字趾堂,一说字止堂、芷塘。浙江海宁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提督陕西学政,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掌礼科给事中。其诗以性灵为主,著有《悦亲楼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01—1872 【介绍】: 清广西象州人,字小谷。道光十五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乞养亲辞官,不复出,自号识字耕田夫。同治间主讲广州、桂林各书院。博览强记,尤熟诸史。为文章直抒胸臆,识见甚卓。有《愚一录》、《补学轩诗文集》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八
郑献甫,原名存纻,以字行,号小谷,象州人。道光乙未进士,官刑部主事。有《补学轩诗集》。
维基
郑献甫(1801年—1872年),原名存纻,字献甫,号小谷,广西象州壮族人,清代教育家、经学家、诗人、学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任刑部主事。一年二个月后,以双亲年老乞养为由,辞官回乡。其后主讲于两广多家书院,有“岭南才子”和“两粤宗师”之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7—1873 【介绍】: 清江苏吴县人,字颂芬,号子良。咸丰六年进士,累官刑部给事中。居官不轻言事,凡所陈奏,均较切实,故辄见施行。性诚笃,乐于助人。曾考释《长春真人西游记》地名,续成《汉官谱》。
维基
蒋彬蔚(1817年—1873年),号子良、字颂芬,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进士出身。早年从师郭祥瑞。道光二十九年,顺天乡试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官。咸丰十一年、同治元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同治二年,任会试同考官。同治三年,任江西乡试副考官。同治二年,任湖广道监察御史,改刑科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