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乞眼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人名)舍利弗遇此乞眼婆罗门退失大乘者。智度论十二曰:「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住,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汝身及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踏。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又以脚踏,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脱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又贤愚经六,弥勒所问本愿经,六度集经四等,均有婆罗门乞眼事。
半天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杂名)饿鬼之种类也。焰罗王供养法次第曰:「五百饿鬼,半天婆罗门,诸饿鬼众。」
半天婆罗门多闻天双身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溪岚拾叶集九曰:「一义云双身法者,半天婆罗门与多闻天不二一体之意也。其缘起云:此多闻天往昔与此半天婆罗门同时发心,多闻天以精进苦行故,速成福智,半天婆罗门以懈怠乐行故,今在凡地。于是起猛利强盛之瞋恚,发誓行于修多闻天法之处,而为障碍神。所诠多闻天表法性,半天表无明也。无明法性为相违之法,故此双身相背,无明法性为同体之惑,故不相离也。法性无体,全依无明。无明无体,全依法性。宜深思之。」
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赵宋施护译。佛对二婆罗门语四姓之缘起,即出家證果。与长阿含四姓经同本。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即中阿含黄芦园经之别译。
沙门婆罗门相违
【佛学大辞典】
(杂语)智度论卷十曰:「智慧人有二分,沙门婆罗门,出家名沙门,在家名婆罗门。馀人心存世乐,是故不说。婆罗门多学智慧求福,出家人一切求道。」
马鸣屈鬼辩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传说)摩揭陀国波吒釐子城有婆罗门,常垂帷弄鬼辩,马鸣与之论议,遂搴帷伏之。(参见:搴帷)
搴帷
【佛学大辞典】
(故事)与褰帷同。马鸣菩萨降伏鬼辩婆罗门之故事也。(参见:褰帷)
鬼辩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人名)马鸣菩萨,降伏鬼辩婆罗门。(参见:搴帷)
搴帷
【佛学大辞典】
(故事)与褰帷同。马鸣菩萨降伏鬼辩婆罗门之故事也。(参见:褰帷)
俱缚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又作救婆俱婆罗门。日本内外之典。举随求陀罗尼经之功德,其中屡引此名。按随求经有二译:一为不空译,二卷,名普遍光明焰鬘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一为宝思惟译,一卷,名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检此二经无俱缚婆罗门之名。但说有一优婆塞婆罗门,为恶比丘书随求陀罗尼,系彼之颈,救其病苦,且以恶比丘之死尸隐陀罗尼,死后于地狱灭猛火。生于三十三天。名为先身随求天子云云。世有伪作之随求陀罗经。讹傅之而记俱缚婆罗门之事耳。
旃遮婆罗门女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旃遮)。
旃遮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又作旃阇,战遮。婆罗门名。又名遮摩那。梵音Cin^ca Ma%navika。光明玄上曰:「若饥得食,病得差,狱得出,猕猴得酒。旃遮婆罗门饱食指腹,皆是世人畅情为涅槃尔。」此婆罗门女,名孙陀利,为腹盆而谤佛,佛九恼之一。兴起行经下曰:「佛告舍利弗:往昔阿僧祇劫前有佛名尽胜如来,尔时有两种比丘:一名无胜,一名常观。波罗那城有长者,名大爱,有妇曰善幻。两比丘往其家为檀越,善幻供养无胜四事无乏,供养常观至薄,以无胜比丘断诸漏,六通具足,常观比丘结使未尽故。常观自言,无胜比丘与善幻通,不以道法供养,自以恩爱耳。汝知尔时常观,即我身是,善幻妇人,今婆罗门女名旃遮者是。我尔时无故以无胜罗汉罪,无数千载在地狱,受诸苦痛。今虽为佛,为诸大众说法要时,以馀殃故,多舌童女以舞盂起腹,来至我所曰:沙门何故不说自家事,乃说他事?汝今独乐,不知我苦,汝先与我通,使我有身,今当临月。尔时众会皆低头默然。时释帝桓因侍后,扇佛,以神力化一鼠,入其衣里,啮舞盂,忽然落地。诸四众及六师之徒见盂堕地,皆大欢喜,扬声称庆。智度论二曰:「旃阇婆罗门女。带盂谤佛。」法显传曰:「外道女名旃遮摩那。起嫉妒心。乃怀衣著腹前。似若妊身」西域记六曰:「瞿伽梨陷坑南八百馀步有大深坑。是战遮婆罗门女毁谤如来生身陷入地狱之处。」
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杂名)Bra%hman!a,天竺四姓之一。具云婆罗贺摩拿,又云没啰憾摩。译为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玄应音义十八曰:「婆罗门,此言讹略也。应云婆罗贺摩拿,此义云承习梵天法者。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故独取梵名,唯五天竺有,诸国即无。经中梵志亦此名也。正言静胤,言是梵天之苗胤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传学多闻者也。」希麟音义八曰:「婆罗门,不正梵语也。应云没啰憾摩,此云净行,或云梵行。自相传云:我从梵王口生,独取梵名,世业相传习四围陀论。」俱舍颂疏贤圣品三曰:「此云净志,远烦恼故,同勤息义。」仁王经良贲疏中二曰:「婆罗门,此云静志。」俱舍光记一曰:「婆罗门法。七岁以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学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智度论十曰:「在家中七世法净,生满六岁皆受戒,名婆罗门。」寄归传四曰:「五天之地皆以婆罗门当贵胜,凡有座席并不与馀三姓同行。」注维摩二曰:「肇曰:婆罗门,秦言外意。」毗奈耶杂事一曰:「见诸婆罗门。以自三指点取白土,或以白灰抹其额上,以为三画。」【又】国名。(参见:婆罗门国)
【佛学常见辞汇】
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
【三藏法数】
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或在家,或出家,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自称是梵天苗裔,守道居贞,洁白其操,故谓之净行。
婆罗门仙
【佛学大辞典】
(异类)又曰半天婆罗门。鬼趣之一仙也。释门正统四曰:「旷野鬼并诃利帝母为佛弟子,每食必出生饭者是也。所谓焰口鬼及婆罗门仙者为佛弟子,至心所辨斛食者是也。」
婆罗门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古昔婆罗门种专奉之教法也。中有种种别派,而大要以梵王为主,以四围陀论为经。大日经疏二曰:「于彼部类中,梵王犹如佛。四韦陀典犹如十二部经,传此法者犹如和合僧。时彼闻如是等世间三宝,欢喜归依随顺修行。」
【佛学常见辞汇】
古印度婆罗门种人专奉的教法,以大梵天神为主,以四围陀论为经。
婆罗门国
【佛学大辞典】
(地名)印度之别名。西域记二曰:「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殊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释迦方志上曰:「雪山以南名婆罗门国,与胡隔绝,书语不同。」寄归传三曰:「五天之地皆曰婆罗门国,北方速利总号胡疆。」
婆罗门城
【佛学大辞典】
(地名)佛到婆罗门城乞食,空钵而还,是佛九恼之一。出于智度论八。(参见:九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