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宫庭音乐(宫庭音樂)
皇室贵族宴享娱乐或祭祀用的音乐。 郭沫若 《日本民族发展概观》:“ 唐 代的宫庭音乐和舞踊,在 中国 是失传了的,而在 日本 却还有保存。”
《國語辭典》:骨牌  拼音:gǔ pái
一种以骨头、象牙、竹子或乌木制成的娱乐用具。每副三十二张,上面刻著两个到十二个圆点,以不同方式排列,常用作赌具。也称为「牙牌」。
《國語辭典》:牙牌  拼音:yá pái
1.一种用象牙或骨、角等制成的玩具。共三十二张,作长方形,面雕二到十二个圆点,错综或叠排列。后世用为赌具,或用以占卜。也称为「骨牌」。
2.官吏出入官门时佩戴的象牙制识别牌。宋。欧阳修 早朝感事诗:「玉勒争门随仗入,牙牌当殿报班齐。」《明史。卷二六六。金铉传》:「知帝已崩,解牙牌拜授家人,即投金水河。」
《漢語大詞典》:骋娱(騁娱)
纵情娱乐。 明 王世贞 《宛委馀编》十一:“乘輦车,张羽盖,饰以金银,游观第内,多从倡妓,鸣鐘吹管,酣謳竟路,或连继日夜以骋娱。”
分類:纵情娱乐
《國語辭典》:蚩尤戏(蚩尤戲)  拼音:chī yóu xì
一种古代技艺。秦汉间人相传蚩尤鬓发如剑,头上长角,与人相斗则以角抵人。故民间以此为戏,演出者头戴牛角,而相互抵触。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國語辭典》:那达慕(那達慕)  拼音:nà dá mù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有娱乐、游戏的意思。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套马、下蒙古棋等游牧民族的竞技活动。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是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节日。
《國語辭典》:跑竹马(跑竹馬)  拼音:pǎo zhú mǎ
一种民间歌舞。舞者站在用竹、布扎成的马(或驴)中,与搭档表演的舞者边歌边舞,穿插各种技艺,气氛热闹欢快,在现今民俗节庆中亦常见。也称为「跑马灯」、「马灯调」、「竹马灯」。
《漢語大詞典》:衎宾(衎賓)
使客人娱乐。 三国 魏 曹植 《娱宾赋》:“遂衎宾而高会兮,丹幃曄以四张。”
分類:客人娱乐
《國語辭典》:间奏曲(間奏曲)  拼音:jiān zòu qǔ
1.戏剧、歌剧中简短的过场音乐或幕间曲。
2.形式自由独立,篇幅较短的乐曲。如德人布拉姆斯的钢琴独奏间奏曲。
《漢語大詞典》:节料钱(節料錢)
宋 代逢时逢节分送的供娱乐用的钱。也称“作剧钱”、“则剧钱”。宫廷中也有此俗。 宋 岳珂 愧郯录《国初宫禁节料钱》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八年:“方其始参也,馈诸吏则谓之‘辞役钱’,知县迎送僦夫脚则谓之‘地理钱’,节朔参赞则谓之‘节料钱’。”亦省作“ 节料 ”。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千五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
《國語辭典》:麻雀牌  拼音:má què pái
一种牌戏。参见「麻将牌」条。
《漢語大詞典》:抹骨牌
用骨牌娱乐或赌博。抹牌的一种。红楼梦第二八回:“老太太要抹骨牌,正没人,你抹骨牌去罢。”
《漢語大詞典》:旅游资源
指为旅游者(旅游主体)提供游览、观赏、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考察、交际等活动的客体和劳务。旅游资源的客体分为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其劳务包括导游和各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