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始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一译始士。始发心之谓也。三德指归二曰:「菩提萨埵安师翻为开士始士。」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的义译。
始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一切众生本性之自性清净心,本来具照明之德,是名本觉,由此本觉之内薰与师教之外缘,始起厌求之心,顺本觉而渐渐生觉悟之智,谓之始觉。即本成之四德(常乐我净)云本觉,始成之四德云始觉也。起信论曰:「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佛学常见辞汇】
三觉之一。(参见:三觉)
【三藏法数】
谓众生本觉心源,由无明熏动,觉成不觉,多劫在迷,今始觉悟,是名始觉,始觉究竟,即成佛也。
【三藏法数】
谓本觉之体,忽起妄念,而成不觉,今始觉了一切诸法即是真如,平等不二,故名始觉。
【三藏法数】
始觉者,谓本觉心源之体,从真起妄,而成不觉;若能返妄归真,本觉体显,说名始觉。
始欠持
【佛学大辞典】
(人名)译曰顶髻。南印度国之太子名,杀父杀阿罗汉犯二逆罪。见俱舍光记十八。
始行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久行人而云,新回心忏悔修佛道之人也。
始成正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释迦应身在菩提树下成正觉也。是为垂迹之方便。法华至寿量品,隐之而不明,于寿量品始显本地,而说报身久成,尔前之经更无久成之说,故圆顿之华严经尚三言始成正觉。
始终心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荆溪述。明三谛为天然之性德,众生迷于三谛而生三惑,依于三观而破三惑,破三惑以成三智,依三智而證三德之心要始终。宋净岳有科文,从义有注,各为一卷。
【佛学次第统编】
荆溪大师始终心要曰:「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證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證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纲如此,纲目可寻矣。」
相始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始教中广说诸法之性相,而不言一切皆成佛之教也。如唯识论。空始教之对。(参见:空始教)
空始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立五教中第二为大乘始教,此始教,分空始教,相始教之二,诠般若三论等诸法皆空之理者为空始教。建立深密瑜伽等诸法者为相始教。俱为大乘之初门,故谓为始教。起信论义记上曰:「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部是也。二、真空无相宗,即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所说是也。三、唯识法相宗,即解深密等经,瑜伽等论所说是也。四、如来藏缘起宗,即楞伽密严等经,起信宝性等论所说是也。」此中第二为空始教,第三为相始教也。
浮图之始
【佛学大辞典】
(故事)茶香室丛钞十三曰:「水经汳水篇注云:汳水又东,径梁国睢阳县故城北而东,历襄乡坞南。」续述征记曰:「西去夏侯坞二十里,东一里,即襄乡浮图也。汳水径其南,汉熹平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立碑以旌厥德,隧前有狮子,天鹿,累塼作百达柱八所,荒芜颓毁,彫落略尽矣。按熹平为汉灵帝年号,中国之有浮图,当始见于此。惜某君不传其姓名,所云累塼作百达柱八所,岂即浮图之古制乎。」
无始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如是展转推究,故众生及法之元始不可得,故云无始。胜鬘宝窟中末曰:「摄论云:无始即是显因也,若有始则无因,以有始则有初,初则无因,以其无始则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显佛法是因缘义。」梵语杂名曰:「无始,阿努婆嚩底。」
【佛学常见辞汇】
1。无有元始。诸法皆由因缘生,因上有因,因因无始,如是展转推究,一切众生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云无始。2。指距今极远的时间。
【俗语佛源】
没有开始。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如众生、生死、时间等都是没有开始的。因果关系即建立在「无始」的理论基础上。《摄大乘论》解释说:「若有始则无因,以有始则有初,初则无因;以其无始则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显佛法是因缘义。」众生由于迷惑而造业,轮回生死,也是「无始」的,称为「无始无明」(无明即愚昧)。如《起信论》说:「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无明无始,故生死无始、众生无始、世间无始。后道、儒诸家亦用其语。如《洞玄本行经》:「南极尊祖化形骸于无始之胞,一劫而生,得为男。」宋·朱熹诗云:「高人山水心,结习自无始。」(李明权)
无始间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无始无明)
无始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八空之一。由因果之理推之,则世间一切之法,实为无始,更以慧眼观之,则诸法皆空,而无始之相亦不可得,此谓之无始空。见智度论三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无始以来就是空,为十八空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世间众生无有始相。如今生从前世因缘有,前世复从前世有,如是展转,无始亦不可得,是名无始空。
无始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明无始,故生死亦无始也。(参见:无始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无始以来的生死。由于人类的无明愚痴无始,所以人类的生死也是无始。
无始无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胜鬘,本业,起信诸经论谓之无始无明,菩提心论谓之无始间隔,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也。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等之理性,谓之无明,又曰间隔。是闇惑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闇惑之心,隔离理性,故名间隔。依此无明之间隔而生种种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受种种之果也。而名之为无始者,有三释:一就因缘生之理而释,二就惑体相依之义而释,三就真实同体之理而释。一就因缘生之理而释者,谓凡一切有为法,乃因缘生,现世之果,由前世之因而生,前世之果,更由前世之因而生,如是推究,更无初始,若有初始,则是无因生之外计,而非佛法,得涅槃经之四柱偈及摄论之文等说而明也((参见:无始))。是为大乘论之通说。二就惑体相依之义而释者,谓枝末无明依根本无明,根本无明依真如,是缘起法之自然也。此时无明为惑之根本,无明之先更无为始之惑法,故谓之无始。依此释,则无始之言,即根本之异名,成无明有始之义。依此义,起信论谓为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天台谓之元品无明,起信论之疏家谓之根本无明。曰忽然,曰元品,曰根本,皆为有始之异名也。圆觉经曰:「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转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本业经下曰:「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胜鬘经宝窟中末曰:「无始有二释:一云,无明无有始,故众生无始,波若无底。二云,无明最在初实录有始,但无有一法在此前者,故云无始也。」起信论曰:「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起信论义记下末曰:「唯此无明为染法之源,最极微细,更无染法能为此本,故云忽然念起也。如璎珞本业经云:四住地前无法起,故名无始无明住地。是则明其无明前无别有法为始起之本,故云无始,即是论忽然义也。此约粗细相依之门,说为无前,亦言忽然。不约时节以说忽然,以起无初故也。」大乘经论所说,多依此义。是为使去妄归真之一种教道,权大乘之义也。三就真妄同体之义而释者,谓真如与无明,乃一法之异名,如水与冰,冰之自性即为水,无明之自性即为真如也,吾等本来为冰,非先为水而后为冰也,如前为水之说,仅为教道之方便耳。起信论曰:「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文句私记五曰:「若言心性本净,为惑所覆,犹教道,且顺权说。(中略)若依实理,心性未净,犹如无始唯冰无水。虽今是冰,则不得云冰不是水。心性亦尔,虽本是无明不得云非三德,是故圆人唯观无始,三道即三德,不同权人却覆方见。」
【佛学常见辞汇】
无明罪业蒙蔽障碍我们的佛性已久,至今已无法计算其时日,所以叫做无始无明。
生死无始无终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上所说无明无始之理,生死之无始,其理分明。但无终依别圆二教而异其义,别教已下为有终,以断九界而入佛界故也,圆教性具十界,则至佛界,尚存九界,生死无终也,但修恶转归性恶,于其体性无有一增减。盖无明为缘而造起九界者,别教之权说也,依此说,则无明断尽,九界亦灭无,理之当然也。然圆教十界为性具,非赖无明之造作,无明者,不达其十界之性之迷情也,依此迷情修起照明之性恶,而为杂秽之九界,是曰法本妙。粗由物情。故于我虽有迷悟之别,于法则无有增损,因而于佛界九界宛然,得应现于九界,而自在垂化用也((参见:性恶))。
无始无边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佛法远大。莫能知其由来也。齐书曰:「佛法者,理寂乎万古,迹肇乎中世,渊源浩博,无始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