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八妄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宗镜录所出。一、自性妄想。妄执根尘等之法,各有体如,不相混滥也。二、差别妄想,差别无差别之妄想也。三、摄受积聚妄想,妄执五蕴和合而成一切众生也。四、我见妄想,执有我之妄想也。五、我所妄想。妄执有我身及所受用物之妄想也。六、念妄想,分别可爱之净境而不断之妄想也。七、不念妄想,不缘念可憎之境之妄想也。八、念不念俱相违妄想,于爱憎两境皆违理之妄想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种虚妄的思想,即自性妄想、差别妄想、摄受积聚妄想、我见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违妄想。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自性妄想〕,谓妄执根尘等法,各有体性,不相混滥,是名自性妄想。
〔二、差别妄想〕,谓妄计色等有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无对之色,是名差别妄想。(可见可对色者,即青黄等色,眼可见,亦可对也;不可见可对色者,即声香味触四者,虽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身也;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意识缘过去所见之境,皆不可见,亦无表对也。)
〔三、摄受积聚妄想〕,谓妄计色受想行识五蕴之法摄持聚集,而成一切众生,是名摄受积聚妄想。
〔四、我见妄想〕,谓于色受想行识五蕴法中,妄计有我,是名我见妄想。
〔五、我所妄想〕,谓于色受想行识五蕴法中,妄执我身及所受用之物,皆为我所,是名我所妄想。
〔六、念妄想〕,谓妄分别可爱净境,缘念不断,是名念妄想。
〔七、不念妄想〕,谓妄分别可憎之境,不起缘念,是名不念妄想。
〔八、念不念俱相违妄想〕,谓于念不念爱憎之境,违理分别,是名念不念俱相违妄想。
十二妄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妄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言说妄想。二,所说事妄想。三,相妄想。四,利妄想。五,自性妄想。六,因果妄想。七,见妄想。八,威妄想。九,生妄想。十,不生妄想。十一,相续妄想。十二,缚不缚妄想。详见楞伽经二。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经云: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随境有异,一切愚夫,计著有无,故有十二种也。
〔一、言说妄想〕,谓计著种种妙音歌咏之声,以为有性,是名言说妄想。
〔二、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事,穷其自性,惟圣智所知;凡愚不了,但依彼事,而生言说,是名所说事妄想。
〔三、相妄想〕,谓随事起见,犹如渴鹿奔逐阳焰,作于水想,如于地水火风,执有坚湿煖动之性,然不知性本融通,于一切法相,虚妄计著,是名相妄想。
〔四、利妄想〕,谓乐著世间种种金银珍宝等财利,而不知此物,本是虚幻;凡夫不了,而起贪著,是名利妄想。
〔五、自性妄想〕,谓执持诸法,起自性见,以自为是,馀皆为非,是名自性妄想。
〔六、因妄想〕,谓于因缘所生之法,起有无等见,妄想分别,成生死因,是名因妄想。
〔七、见妄想〕,谓于五阴等法,妄计有无、一异,起诸邪见,执著分别,是名见妄想。(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有无者,计有即常见,计无即断见。一异者,计五阴之法为一为异也。)
〔八、成妄想〕,谓于假名实法上,计我、我所,而起言说,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假名者,谓名字虚假也;实法者,谓五阴之法是实有也。我、我所者,我即假名,我所即五阴色身等也。)
〔九、生妄想〕,谓计一切法若有若无,皆从缘起而生分别,是名生妄想。
〔十、不生妄想〕,谓一切法皆先有体,不假因缘而生,是名不生妄想。
〔十一、相续妄想〕,谓于一切诸法,执此与彼,递相系属,计著分别,无有断绝,是名相续妄想。
〔十二、缚不缚妄想〕,谓于一切法,以情生著,故则成系缚;若离妄想,则无系缚。凡夫不了,于此无缚解中,而生计著,是名缚不缚妄想。
妄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当于实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曰妄想。注维摩三:「生曰:妄想妄分别之想也。」大乘义章三本曰:「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同五末曰:「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妄心取相,目之为想。」楞严经一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伽经四曰:「妄想自缠,如蚕作茧。」观无量寿经曰:「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菩提心论曰:「夫迷途之法从妄想生,乃至展转成无量无边烦恼。」止观七曰:「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
【佛学常见辞汇】
虚妄的思想。
【俗语佛源】
梵语(vikalpa)的意译。又作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与「妄念」、「妄执」等语同义。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对事物确切了解,遂产生谬误。如《楞严经》卷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又如隋·慧远《大乘义章》:「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此词后常用于泛指胡思乱想的人。如 ·白居易《饮后夜醒》诗:「直至晓来扰妄想,耳中如有管弦声。」又如丰子恺《放生》:「但我立刻感觉到这种假想的可笑,就停止了妄想。」亦指不切实际的或非份的想法。如宋·陆游《山园草木四绝句》之一:「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又如朱自清《温州的踪迹》:「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文贤)
【三藏法数】
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五妄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五蕴也。一、坚固妄想,即色阴也。众生之体,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传,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名现色身曰坚固妄想。二、虚明妄想,即受阴也。众生欲想而登高,则足先酸涩,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是即无受阴体。故曰虚明。三、融通妄想,即想阴也。众生之念虑为虚情,色身为实,虚实虽不纶。然能相使者,由想而融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心形虽异。然用能相应者,由想而通之也。故名融通。四、幽隐妄想即行阴也。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密移于运,体虽迁,然无觉者,故名幽隐。五、颠倒妄想(又曰微细精想),即识阴也。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急流之水,望似恬静,其实急流细不可见。湛了内之罔象虚无,故云颠倒。见楞严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四、幽隐妄想〕,幽隐妄想者,即行阴也。谓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运密移,体迁无觉。经云: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五、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妄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当于实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曰妄想。注维摩三:「生曰:妄想妄分别之想也。」大乘义章三本曰:「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同五末曰:「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妄心取相,目之为想。」楞严经一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伽经四曰:「妄想自缠,如蚕作茧。」观无量寿经曰:「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菩提心论曰:「夫迷途之法从妄想生,乃至展转成无量无边烦恼。」止观七曰:「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
【佛学常见辞汇】
虚妄的思想。
【俗语佛源】
梵语(vikalpa)的意译。又作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与「妄念」、「妄执」等语同义。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对事物确切了解,遂产生谬误。如《楞严经》卷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又如隋·慧远《大乘义章》:「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此词后常用于泛指胡思乱想的人。如 ·白居易《饮后夜醒》诗:「直至晓来扰妄想,耳中如有管弦声。」又如丰子恺《放生》:「但我立刻感觉到这种假想的可笑,就停止了妄想。」亦指不切实际的或非份的想法。如宋·陆游《山园草木四绝句》之一:「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又如朱自清《温州的踪迹》:「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文贤)
【三藏法数】
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莫妄想
【佛学大辞典】
(杂语)传灯八(汾阳无业章)曰:「凡学者致问,师多答之曰:莫妄想。」
融通妄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妄想)
【三藏法数】
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五妄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五蕴也。一、坚固妄想,即色阴也。众生之体,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传,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名现色身曰坚固妄想。二、虚明妄想,即受阴也。众生欲想而登高,则足先酸涩,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是即无受阴体。故曰虚明。三、融通妄想,即想阴也。众生之念虑为虚情,色身为实,虚实虽不纶。然能相使者,由想而融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心形虽异。然用能相应者,由想而通之也。故名融通。四、幽隐妄想即行阴也。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密移于运,体虽迁,然无觉者,故名幽隐。五、颠倒妄想(又曰微细精想),即识阴也。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急流之水,望似恬静,其实急流细不可见。湛了内之罔象虚无,故云颠倒。见楞严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四、幽隐妄想〕,幽隐妄想者,即行阴也。谓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运密移,体迁无觉。经云: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五、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颠倒妄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妄想)
【三藏法数】
(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五妄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五蕴也。一、坚固妄想,即色阴也。众生之体,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传,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名现色身曰坚固妄想。二、虚明妄想,即受阴也。众生欲想而登高,则足先酸涩,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是即无受阴体。故曰虚明。三、融通妄想,即想阴也。众生之念虑为虚情,色身为实,虚实虽不纶。然能相使者,由想而融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心形虽异。然用能相应者,由想而通之也。故名融通。四、幽隐妄想即行阴也。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密移于运,体虽迁,然无觉者,故名幽隐。五、颠倒妄想(又曰微细精想),即识阴也。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急流之水,望似恬静,其实急流细不可见。湛了内之罔象虚无,故云颠倒。见楞严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四、幽隐妄想〕,幽隐妄想者,即行阴也。谓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运密移,体迁无觉。经云: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五、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痴心妄想
【俗语佛源】
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谓之「痴心妄想」。如《红楼梦》第一一三回:「人生缘分,都有一定,在那未到头时,大家都是痴心妄想。」「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做「痴心」。《大日经·住心品》将「痴心」列为六十种心相之一。《法苑珠林》卷九十指出:「依邪见故,痴心增上。」后以「痴心」指沉迷于情爱而不能自拔,犹言痴情。如寒山子诗:「伸头临白刃,痴心为绿珠。」又如俗语:痴心女子负心汉。「妄想」和「正觉」相对,又称「生灭心」、「攀缘心」等。隋·慧远《大乘义章·八妄想义》对「妄想」有明确的释义:「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妄想取相,目之为想。」「妄想」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楞严经》卷一所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后用「妄想」泛指胡思乱想和不切实际的想法。如唐·白居易《强酒》诗:「若不坐禅销妄想,即须行醉放狂歌。」(李明权)
坚固妄想
【三藏法数】
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虚明妄想
【三藏法数】
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幽隐妄想
【三藏法数】
幽隐妄想者,即行阴也。谓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运密移,体迁无觉。经云: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自性妄想
【三藏法数】
谓妄执根尘等法,各有体性,不相混滥,是名自性妄想。
【三藏法数】
谓执持诸法,起自性见,以自为是,馀皆为非,是名自性妄想。
差别妄想
【三藏法数】
谓妄计色等有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无对之色,是名差别妄想。(可见可对色者,即青黄等色,眼可见,亦可对也;不可见可对色者,即声香味触四者,虽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身也;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意识缘过去所见之境,皆不可见,亦无表对也。)
摄受积聚妄想
【三藏法数】
谓妄计色受想行识五蕴之法摄持聚集,而成一切众生,是名摄受积聚妄想。
我见妄想
【三藏法数】
谓于色受想行识五蕴法中,妄计有我,是名我见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