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5,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不可思议光如来
不如法
不如无子
不空如来藏
不空成就如来
不动如来
不增减真如
不变真如
六如
心王如来
心真如门
四十九重如意殿
四如意足
四如实观
佛类词典(续上)
五如来色不可思议光如来
不如法
不如无子
不空如来藏
不空成就如来
不动如来
不增减真如
不变真如
六如
心王如来
心真如门
四十九重如意殿
四如意足
四如实观
五如来色
【佛学大辞典】
(名数)总有四种:一、大疏四所谓白坛曼荼罗之五佛。中央大日如来阎浮檀紫摩金色,宝幢如来白色如朝日,其馀华开敷佛,无量寿佛,鼓音佛之三如来共为真金色。二、大疏六所谓,毗庐遮那白,是净法界之色。为一切诸法之本源,故为最初。宝幢如来赤,既发菩提心,于明道之中,降伏魔怨,灭除盖障,故为第二。沙罗树王如来(开敷华王如来)黄,成正觉时,万华开敷。皆至金刚(金刚为地其色赤)实际,故为第三。无量寿如来青,既到金刚实际,即以加持方便普现大悲曼荼罗,犹如虚空(虚空之色青)之具含万象,故为第四。鼓音如来(释迦)黑,所以垂普门之迹者,以皆欲显本,本即是如来自證之地住于大涅槃也,若舍加持神力时,则一切众生之心量,非其境界,是故其色幽玄,居于最后。三、大疏二十所谓由于五转色。五佛如其次第,为黄赤白黑青。(参见:五色)。菩提心义六会第二与第三曰:此中初义,为染色次第,是初心观者之次第也,后义为果地佛德之次第,取青具诸色之义。以青为大日之色。四、慈氏轨等谓由五色界道之义,故为白黄赤黑青之次第,是亦依观行者之次第也。亦与五大色相应。慈氏轨下曰:「第三院最外,白黄赤黑青之五道图之,表五智之义。」尊胜轨下曰:「第三院外院画五道,白黄赤黑青,此表五佛顶五智之义。」
(名数)总有四种:一、大疏四所谓白坛曼荼罗之五佛。中央大日如来阎浮檀紫摩金色,宝幢如来白色如朝日,其馀华开敷佛,无量寿佛,鼓音佛之三如来共为真金色。二、大疏六所谓,毗庐遮那白,是净法界之色。为一切诸法之本源,故为最初。宝幢如来赤,既发菩提心,于明道之中,降伏魔怨,灭除盖障,故为第二。沙罗树王如来(开敷华王如来)黄,成正觉时,万华开敷。皆至金刚(金刚为地其色赤)实际,故为第三。无量寿如来青,既到金刚实际,即以加持方便普现大悲曼荼罗,犹如虚空(虚空之色青)之具含万象,故为第四。鼓音如来(释迦)黑,所以垂普门之迹者,以皆欲显本,本即是如来自證之地住于大涅槃也,若舍加持神力时,则一切众生之心量,非其境界,是故其色幽玄,居于最后。三、大疏二十所谓由于五转色。五佛如其次第,为黄赤白黑青。(参见:五色)。菩提心义六会第二与第三曰:此中初义,为染色次第,是初心观者之次第也,后义为果地佛德之次第,取青具诸色之义。以青为大日之色。四、慈氏轨等谓由五色界道之义,故为白黄赤黑青之次第,是亦依观行者之次第也。亦与五大色相应。慈氏轨下曰:「第三院最外,白黄赤黑青之五道图之,表五智之义。」尊胜轨下曰:「第三院外院画五道,白黄赤黑青,此表五佛顶五智之义。」
五色
【佛学大辞典】
(杂语)青黄赤白黑为五色。亦曰五正色。亦曰五大色。又绯,红,紫,绿,琉黄为五间色。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曰:「言上色者总五方正间: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也;绯红紫绿琉黄,五方间色也。」各色配方位,则如图。
(杂语)青黄赤白黑为五色。亦曰五正色。亦曰五大色。又绯,红,紫,绿,琉黄为五间色。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曰:「言上色者总五方正间: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也;绯红紫绿琉黄,五方间色也。」各色配方位,则如图。
不可思议光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阿弥陀如来之德号也。取无量寿经十二光佛中难思无称之二种,而立不可思议光佛之名。鸾师之赞弥陀偈曰:「南无不可思议光,一心归命稽首礼。」是立名之初也。宝积经如来会上所列十四光中虽有不可思议之名,但此为唐代之译,则赞弥陀偈以后之事也。教行信證五曰:「谨按真佛土者,佛者则不可思议光如来,土者亦是无量光明土也。」
(佛名)阿弥陀如来之德号也。取无量寿经十二光佛中难思无称之二种,而立不可思议光佛之名。鸾师之赞弥陀偈曰:「南无不可思议光,一心归命稽首礼。」是立名之初也。宝积经如来会上所列十四光中虽有不可思议之名,但此为唐代之译,则赞弥陀偈以后之事也。教行信證五曰:「谨按真佛土者,佛者则不可思议光如来,土者亦是无量光明土也。」
不如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法之正理谓之如法,不如者谓之不如法。维摩经观众生品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术语)如法之正理谓之如法,不如者谓之不如法。维摩经观众生品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不如无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恶子不如无子也。无量寿经下曰:「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术语)有恶子不如无子也。无量寿经下曰:「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不空如来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如来藏之一。亦云不空真如。如来藏,即真如之性,具足一切之万德,德无不备,法无不现也。
【三藏法数】
谓此心性,具足无漏清净功德及诸有漏业惑染法,包藏含摄,无德不备,无法不现,故名不空如来藏。
(术语)二如来藏之一。亦云不空真如。如来藏,即真如之性,具足一切之万德,德无不备,法无不现也。
【三藏法数】
谓此心性,具足无漏清净功德及诸有漏业惑染法,包藏含摄,无德不备,无法不现,故名不空如来藏。
不空成就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Amoghasiddhi,金刚界五智如来之第五,五大月轮中北方月轮之中尊,隋业护牙拳之四金刚,金色,左手作拳印,右手舒五指当胸,为成所作智所成,成自利利他之事业,故名不空成就。五部中之羯磨部也。羯磨,译曰成就,与不空成就之义同。以羯磨为三昧耶形,以字为种子,密号为不动金刚。胎藏界谓之天鼓雷音,其密号同。菩提心论曰:「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秘藏记末曰:「北轮不空成就如来,金色,左手拳,右手五指舒开当胸。」
(佛名)Amoghasiddhi,金刚界五智如来之第五,五大月轮中北方月轮之中尊,隋业护牙拳之四金刚,金色,左手作拳印,右手舒五指当胸,为成所作智所成,成自利利他之事业,故名不空成就。五部中之羯磨部也。羯磨,译曰成就,与不空成就之义同。以羯磨为三昧耶形,以字为种子,密号为不动金刚。胎藏界谓之天鼓雷音,其密号同。菩提心论曰:「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秘藏记末曰:「北轮不空成就如来,金色,左手拳,右手五指舒开当胸。」
不动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东方阿閦如来也。阿閦,译不动,又译无动。大教王经曰:「结破魔印,右手舒五指以按地,左手五指执持衣角,入东方不动如来三昧。」略出经曰:「由结阿閦佛触地契故,得心不动。」拔济苦难陀罗尼经有不动如来净除业障咒。
(佛名)东方阿閦如来也。阿閦,译不动,又译无动。大教王经曰:「结破魔印,右手舒五指以按地,左手五指执持衣角,入东方不动如来三昧。」略出经曰:「由结阿閦佛触地契故,得心不动。」拔济苦难陀罗尼经有不动如来净除业障咒。
不增减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真如之一。十地中第八为不动地,此地虽减染法,而增净法,而其增减不起执著,故所證此地之真如,谓之不增减真如。
(术语)十真如之一。十地中第八为不动地,此地虽减染法,而增净法,而其增减不起执著,故所證此地之真如,谓之不增减真如。
不变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随缘真如之称。真如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故曰不变真如,即本性之真心常住之佛性也。此不变之体,随缘生三界六道之相,谓之随缘真如。权大乘不许真如之缘起,故不立随缘真如之义,实大乘于真如立不变随缘之二义,所以明不变之真如造作有为之万法者。金錍论曰:「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
【佛学常见辞汇】
谓真如的体性,毕竟平等,无有变易。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寂静,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术语)对随缘真如之称。真如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故曰不变真如,即本性之真心常住之佛性也。此不变之体,随缘生三界六道之相,谓之随缘真如。权大乘不许真如之缘起,故不立随缘真如之义,实大乘于真如立不变随缘之二义,所以明不变之真如造作有为之万法者。金錍论曰:「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
【佛学常见辞汇】
谓真如的体性,毕竟平等,无有变易。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寂静,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六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经之六喻。(参见:如梦幻泡影)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喻,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梦、幻、泡、影、露、电等来比喻世间的一切法皆是无常。
(名数)金刚经之六喻。(参见:如梦幻泡影)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喻,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梦、幻、泡、影、露、电等来比喻世间的一切法皆是无常。
心王如来
【佛学大辞典】
(杂名)大日如来为心王。馀尊为心数。吽字义曰:「心王如来,既至如是地。尘数难思心所眷属,谁不得此大我身。」
(杂名)大日如来为心王。馀尊为心数。吽字义曰:「心王如来,既至如是地。尘数难思心所眷属,谁不得此大我身。」
心真如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信论所说一心二门之一。(参见:二门)
【三藏法数】
谓心性不生不灭,非染非净,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惟是一心,故名心真如门。
(术语)起信论所说一心二门之一。(参见:二门)
【三藏法数】
谓心性不生不灭,非染非净,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惟是一心,故名心真如门。
四十九重如意殿
【佛学大辞典】
(堂塔)兜率天上如意宝珠所造之四十九重宝殿也。如意珠梵名摩尼(Man!i),即四十九重摩尼殿是也。
(堂塔)兜率天上如意宝珠所造之四十九重宝殿也。如意珠梵名摩尼(Man!i),即四十九重摩尼殿是也。
四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四神足。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禅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论十九曰:「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称目,异说颇多,智度论及法界次第,列欲,精进,心,思惟,辅行七列欲,精进,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论则列欲勤心观,四教仪则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记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住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名。」俱舍论二十五曰:「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故。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一、欲 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二、念 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进 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慧 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术语)又名四神足。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禅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论十九曰:「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称目,异说颇多,智度论及法界次第,列欲,精进,心,思惟,辅行七列欲,精进,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论则列欲勤心观,四教仪则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记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住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名。」俱舍论二十五曰:「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故。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一、欲 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二、念 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进 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慧 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四如实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宗四加行位之观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即修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行者对四寻思寻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即可决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寻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变,假有实无,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或四如实智。如实者,谓恰如真如实性,毕竟不可得。
(术语)唯识宗四加行位之观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即修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行者对四寻思寻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即可决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寻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变,假有实无,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或四如实智。如实者,谓恰如真如实性,毕竟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