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5,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十如是
十如来地
十界十如三千世间
十真如
三身如来
千如
千如是
大日如来
金刚界大日如来
胎藏界大日如来
大日如来四种身
大方等如来藏经
大方广如来藏经
大方广如来秘密义经
佛类词典(续上)
三大部十界十如释体十如是
十如来地
十界十如三千世间
十真如
三身如来
千如
千如是
大日如来
金刚界大日如来
胎藏界大日如来
大日如来四种身
大方等如来藏经
大方广如来藏经
大方广如来秘密义经
三大部十界十如释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图。
(术语)见图。
十如是
【佛学大辞典】
(术语)略云十如。(参见:十如)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认一切法,皆是真如实相,或名为如,或称如是。十法界中,一、外显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内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体质,名如是体;四、由体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业,名如是作;六、由所种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缘,名如是缘;八、由缘发生的结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报应,名如是报;十、以上相为本,报为末,最后的归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法界中的每一界,情与无情,色心万法,皆具此十如是。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玄义)
不异名如,无非曰是。谓十法界,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天台大师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如名不异,即空之义也。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名字施设,各各不同,即假之义也。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之义也。(十法界者,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也。空假中者,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具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
〔一、如是相〕,相即相貌,相以据外览而可别。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各相貌不同,是名如是相。(相据外者,谓相在外而可依据也。)
〔二、如是性〕,性即性分,性以据内自分不改,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其性各各不同,是名如是性。
〔三、如是体〕,体即体质,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俱以色身而为体质,是名如是体。
〔四、如是力〕,力即力用,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有力用功能,是名如是力。
〔五、如是作〕,作即造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能运为造作,是名如是作。
〔六、如是因〕,因即习因,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善恶业因,皆由自种而生,习续不断,是名如是因。
〔七、如是缘〕,缘即缘助,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有缘起之法,助成习因,是名如是缘。
〔八、如是果〕,果即习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由习因习续于前,习果剋获于后,是名如是果。
〔九、如是报〕,报即报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由习因习果,而感其报,是名如是报。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谓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此之本末,皆同实相,一理平等无二,是名如是本末究竟等。
(术语)略云十如。(参见:十如)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认一切法,皆是真如实相,或名为如,或称如是。十法界中,一、外显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内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体质,名如是体;四、由体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业,名如是作;六、由所种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缘,名如是缘;八、由缘发生的结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报应,名如是报;十、以上相为本,报为末,最后的归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法界中的每一界,情与无情,色心万法,皆具此十如是。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玄义)
不异名如,无非曰是。谓十法界,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天台大师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如名不异,即空之义也。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名字施设,各各不同,即假之义也。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之义也。(十法界者,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也。空假中者,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具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
〔一、如是相〕,相即相貌,相以据外览而可别。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各相貌不同,是名如是相。(相据外者,谓相在外而可依据也。)
〔二、如是性〕,性即性分,性以据内自分不改,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其性各各不同,是名如是性。
〔三、如是体〕,体即体质,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俱以色身而为体质,是名如是体。
〔四、如是力〕,力即力用,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有力用功能,是名如是力。
〔五、如是作〕,作即造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能运为造作,是名如是作。
〔六、如是因〕,因即习因,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善恶业因,皆由自种而生,习续不断,是名如是因。
〔七、如是缘〕,缘即缘助,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有缘起之法,助成习因,是名如是缘。
〔八、如是果〕,果即习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由习因习续于前,习果剋获于后,是名如是果。
〔九、如是报〕,报即报果,谓始自地狱,终至佛界,皆由习因习果,而感其报,是名如是报。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谓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此之本末,皆同实相,一理平等无二,是名如是本末究竟等。
十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十如是。法华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台大师开演其深旨者,有玄义、文句、止观、别行玄之四书。其中正释十如之相貌者,玄义与止观也,有通解与别解二种。别解分四类:四类者,四越(止观谓为四途)与人天与二乘及菩萨佛也。玄义分五类:别解菩萨与佛也。文句释佛之权实二智,故与玄义止观聊异其义。因而文句三有上玄义中已说,今不具说之语。又别行玄明圆顿之三慈悲,故约于观心而释之,因而彼文有今观十法界众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种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说。故亦与玄义止观大异其释体。此十如以通解为根本,苟能会得通解,则通四类,自会四类之妙义。故今就通解释之,一相如是:「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善恶等显于外者,谓之相,相虽显于外,然非相见者,则不能见,故止观引三国故事曰:「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二性如是:「性以据内,自分不现。」谓人目不见,状若天生,长无改变也。「如木有火,遇缘即发。」谓如木有火性,钻即火出也。玄义与止观释性如是,其义各异,玄义以为薰习成性之性,如上所释,止观则以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体如是:「主质名为体。」言为主之质谓之体,人身之总体也。四力如是:「功能为力。」是其用所立之功能也。故涅槃经曰:「欲造墙壁则取泥土,欲造画像则取彩色,不取草木。」五作如是:「构造为作。」言身口意三业之所为为作也。六因如是:「习因为因。」谓前所习者为后之种也。如善人习善而益善,恶人习恶而益恶。新译家名之为等流因。七缘如是:「助因为缘。」因与缘不同,如五谷之种,因也,雨露水土缘也,五谷之种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缘故也。是为新译家之异熟因。八果如是:「习因为果。」谓从来所习之因,得其果也。新译家谓之等流果。此习因习果有隔过现之二世现未之二世者,又有现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报如是:「报果为报。」谓酬今生之善恶业因,而受未来之苦乐果也。新译家谓之异熟果。此依报因而成报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谓其本末诸相之落下处为究竟等也。论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缘,为平等之理,故谓之等。其理有三谛,以空谛之故,本末悉为真空,以假谛之故,本末皆为妙假,以中谛之故,本末总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谛即为实相。然则前之九如是为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为实相也。故释诸法实相四字说此十如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如是。(参见:十如是)
(术语)又云十如是。法华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台大师开演其深旨者,有玄义、文句、止观、别行玄之四书。其中正释十如之相貌者,玄义与止观也,有通解与别解二种。别解分四类:四类者,四越(止观谓为四途)与人天与二乘及菩萨佛也。玄义分五类:别解菩萨与佛也。文句释佛之权实二智,故与玄义止观聊异其义。因而文句三有上玄义中已说,今不具说之语。又别行玄明圆顿之三慈悲,故约于观心而释之,因而彼文有今观十法界众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种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说。故亦与玄义止观大异其释体。此十如以通解为根本,苟能会得通解,则通四类,自会四类之妙义。故今就通解释之,一相如是:「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善恶等显于外者,谓之相,相虽显于外,然非相见者,则不能见,故止观引三国故事曰:「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二性如是:「性以据内,自分不现。」谓人目不见,状若天生,长无改变也。「如木有火,遇缘即发。」谓如木有火性,钻即火出也。玄义与止观释性如是,其义各异,玄义以为薰习成性之性,如上所释,止观则以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体如是:「主质名为体。」言为主之质谓之体,人身之总体也。四力如是:「功能为力。」是其用所立之功能也。故涅槃经曰:「欲造墙壁则取泥土,欲造画像则取彩色,不取草木。」五作如是:「构造为作。」言身口意三业之所为为作也。六因如是:「习因为因。」谓前所习者为后之种也。如善人习善而益善,恶人习恶而益恶。新译家名之为等流因。七缘如是:「助因为缘。」因与缘不同,如五谷之种,因也,雨露水土缘也,五谷之种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缘故也。是为新译家之异熟因。八果如是:「习因为果。」谓从来所习之因,得其果也。新译家谓之等流果。此习因习果有隔过现之二世现未之二世者,又有现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报如是:「报果为报。」谓酬今生之善恶业因,而受未来之苦乐果也。新译家谓之异熟果。此依报因而成报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谓其本末诸相之落下处为究竟等也。论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缘,为平等之理,故谓之等。其理有三谛,以空谛之故,本末悉为真空,以假谛之故,本末皆为妙假,以中谛之故,本末总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谛即为实相。然则前之九如是为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为实相也。故释诸法实相四字说此十如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如是。(参见:十如是)
十如来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光明智德地等之十地也。(参见:十地)
【佛学常见辞汇】
即如来的十地。(参见:十地)
(术语)光明智德地等之十地也。(参见:十地)
【佛学常见辞汇】
即如来的十地。(参见:十地)
十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十界十如三千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一念)
(术语)(参见:一念)
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其说有二:(一)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證文类三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然其时限,诸说不同。仁王般若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注上曰:「百一生灭名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摩诃僧祇律十七,则谓「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为一罗豫,二十罗豫名为一须臾,日极长时,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时,有十二须臾,夜极长时,有十八须臾,日极短时,有十二须臾。」此即一昼夜为三十须臾,一须臾二十分为一罗豫,一罗豫二十分为一弹指,一弹指二十分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为一念之说也。又大智度论三十,引经论谓「一弹指顷有六十念。」华严探玄记十八,谓「刹那兹云念顷,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此二说可为同意。彼翻译名义集五,谓「刹那毗昙翻为一念」者,亦即以一念与一刹那解为同义也。(二)思念对境一次也。其义亦多。如天台,以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又或以本觉灵知之自性,谓为一念。净土门诸派,以古来一念多念之论盛行,随而一念之解,其说不一,如日本幸西氏,称弥陀果体所成就之佛智,谓为一念,所谓「一乘即弘愿,弘愿即佛智,佛智即一念」是也。如日本亲鸾氏,以闻名信喜之心,名为一念,教行信證六,所谓「一念云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为一心。」是也。又依选择集上,则谓「念与声是一。」其證则引观经下品下生「使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论十念即为十声。故诵经谓之念经。诵法华谓之念法华。称佛名谓之念佛。凡念字之义,虽通于观念称念,而弥陀之本愿为称念,故一念十念之念,即指称佛之声也。按义寂之无量寿经疏曰:「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同疏一曰:「言一念者,以事究竟为一念,非唯生灭刹那等。」无量寿经上曰:「乃至十念。」同下曰:「乃至一念。」即一念十念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一个念头。2。(喻)极短的时间。
【佛学次第统编】
一念者,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本觉灵知自性,亦即一念。夫一心具三千,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俗语佛源】
极短促的时间,称为「一念」。「一念」短到什么程度?《仁王经》说,「一念」中包括九十刹那,一刹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灭。《往生论经》说,「一念」中包括六十刹那。佛家提倡从「一念相应」下手修行,即抓住一闪念,与清净自性、禅定智慧等互相契合。又提倡「一念不生」,即凝心息虑,不生一念妄心。佛家还认为,空间、时间都产生于「一念」心中,所谓「一念三千(世间)」,「一念万年」,皆指此。后因以「一念」指一闪念间。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可晓得一念不违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会暗中呵护,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会立刻不容。」俗语中又有「一念之差」,谓动念间出的差错。如夏衍《掌声与哀声》:「(执政的阶层)一念之差,一事之误,往往可以使千千万万人民沦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境。」 (李明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如来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灭,不常不断,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是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梵语刹那,华言一念。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术语)其说有二:(一)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證文类三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然其时限,诸说不同。仁王般若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注上曰:「百一生灭名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摩诃僧祇律十七,则谓「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为一罗豫,二十罗豫名为一须臾,日极长时,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时,有十二须臾,夜极长时,有十八须臾,日极短时,有十二须臾。」此即一昼夜为三十须臾,一须臾二十分为一罗豫,一罗豫二十分为一弹指,一弹指二十分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为一念之说也。又大智度论三十,引经论谓「一弹指顷有六十念。」华严探玄记十八,谓「刹那兹云念顷,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此二说可为同意。彼翻译名义集五,谓「刹那毗昙翻为一念」者,亦即以一念与一刹那解为同义也。(二)思念对境一次也。其义亦多。如天台,以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又或以本觉灵知之自性,谓为一念。净土门诸派,以古来一念多念之论盛行,随而一念之解,其说不一,如日本幸西氏,称弥陀果体所成就之佛智,谓为一念,所谓「一乘即弘愿,弘愿即佛智,佛智即一念」是也。如日本亲鸾氏,以闻名信喜之心,名为一念,教行信證六,所谓「一念云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为一心。」是也。又依选择集上,则谓「念与声是一。」其證则引观经下品下生「使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论十念即为十声。故诵经谓之念经。诵法华谓之念法华。称佛名谓之念佛。凡念字之义,虽通于观念称念,而弥陀之本愿为称念,故一念十念之念,即指称佛之声也。按义寂之无量寿经疏曰:「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同疏一曰:「言一念者,以事究竟为一念,非唯生灭刹那等。」无量寿经上曰:「乃至十念。」同下曰:「乃至一念。」即一念十念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一个念头。2。(喻)极短的时间。
【佛学次第统编】
一念者,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本觉灵知自性,亦即一念。夫一心具三千,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俗语佛源】
极短促的时间,称为「一念」。「一念」短到什么程度?《仁王经》说,「一念」中包括九十刹那,一刹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灭。《往生论经》说,「一念」中包括六十刹那。佛家提倡从「一念相应」下手修行,即抓住一闪念,与清净自性、禅定智慧等互相契合。又提倡「一念不生」,即凝心息虑,不生一念妄心。佛家还认为,空间、时间都产生于「一念」心中,所谓「一念三千(世间)」,「一念万年」,皆指此。后因以「一念」指一闪念间。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可晓得一念不违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会暗中呵护,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会立刻不容。」俗语中又有「一念之差」,谓动念间出的差错。如夏衍《掌声与哀声》:「(执政的阶层)一念之差,一事之误,往往可以使千千万万人民沦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境。」 (李明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如来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灭,不常不断,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是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梵语刹那,华言一念。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十真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真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十地所得之十真如也。一遍行真如,此真如为我法二空所显,一法无所不在,故名遍行。二最胜真如,此真如具足无边之德,于一切法为最胜,故名最胜。三胜流真如,此真如所流之教法极为殊胜,故名胜流。四无摄受真如,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之依所取,故名无摄受。五无别真如,此真如无差别之类,非如眼等之有异类,故名无别。六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非后方为净,故名无染。七法无别真如,此真如多数法种种安立无别异,故名法无别。八不增减真如,此真如离增减之执,非随净染而有增减,故名不增减。又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以若證得此真如已,现身相现国土自在故也。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若證得此真如已,则于无碍解得自在,故名。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若證得此真如已,则于一切神通之作业陀罗尼定门,皆得自在,故名。真如之性,实无差别,今随胜德而假立十种。菩萨于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證行,然犹未圆满,故为使圆满后后建立之。见唯识论十。
(名数)(参见:真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十地所得之十真如也。一遍行真如,此真如为我法二空所显,一法无所不在,故名遍行。二最胜真如,此真如具足无边之德,于一切法为最胜,故名最胜。三胜流真如,此真如所流之教法极为殊胜,故名胜流。四无摄受真如,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之依所取,故名无摄受。五无别真如,此真如无差别之类,非如眼等之有异类,故名无别。六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非后方为净,故名无染。七法无别真如,此真如多数法种种安立无别异,故名法无别。八不增减真如,此真如离增减之执,非随净染而有增减,故名不增减。又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以若證得此真如已,现身相现国土自在故也。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若證得此真如已,则于无碍解得自在,故名。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若證得此真如已,则于一切神通之作业陀罗尼定门,皆得自在,故名。真如之性,实无差别,今随胜德而假立十种。菩萨于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證行,然犹未圆满,故为使圆满后后建立之。见唯识论十。
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音部多多他多Bhu%tatathata%(此梵语出于金刚经之梵本,译曰真如性),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皆同体异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真以简妄,如以别倒。初简所执,后简依他。或真以简有漏非虚妄故,如以简无漏非有为故。真是实义,如是常义,故名真如。」探玄记八曰:「不坏曰真,无异曰如。前则非四相所迁,后则体无差别,此约始教。又不变曰真,顺缘称如。由前义故,与有为法非一。由后义故,与有为法非异。二义同为一法,名曰真如。」大乘止观曰:「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往生论注下曰:「真如是诸法正体。」教行信證證卷曰:「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则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杂阿含经二十一曰:「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得真如法。」
【佛学常见辞汇】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佛学次第统编】
「安立非安立二真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真如:
一、安立真如 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谓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 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不变随缘二真如」又起信论疏云二真如:
一、不变真如 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清净,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三藏法数】
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
【三藏法数】
真如者,乃真实无妄之理,即法性土之体也。此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无相,土亦如是,身土虽分,体原不二,故真如为体也。
【三藏法数】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术语)梵音部多多他多Bhu%tatathata%(此梵语出于金刚经之梵本,译曰真如性),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皆同体异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真以简妄,如以别倒。初简所执,后简依他。或真以简有漏非虚妄故,如以简无漏非有为故。真是实义,如是常义,故名真如。」探玄记八曰:「不坏曰真,无异曰如。前则非四相所迁,后则体无差别,此约始教。又不变曰真,顺缘称如。由前义故,与有为法非一。由后义故,与有为法非异。二义同为一法,名曰真如。」大乘止观曰:「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往生论注下曰:「真如是诸法正体。」教行信證證卷曰:「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则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杂阿含经二十一曰:「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得真如法。」
【佛学常见辞汇】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佛学次第统编】
「安立非安立二真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真如:
一、安立真如 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谓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 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不变随缘二真如」又起信论疏云二真如:
一、不变真如 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清净,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三藏法数】
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
【三藏法数】
真如者,乃真实无妄之理,即法性土之体也。此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无相,土亦如是,身土虽分,体原不二,故真如为体也。
【三藏法数】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身如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也。(参见:三身)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诸法如如不变的真理,名法身如来;这不变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处,成妙功德,名报身如来;證得此真理,随机应化,胜用无穷,名应身如来。法身如来是体,报身如来是相,应身如来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术语)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也。(参见:三身)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诸法如如不变的真理,名法身如来;这不变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处,成妙功德,名报身如来;證得此真理,随机应化,胜用无穷,名应身如来。法身如来是体,报身如来是相,应身如来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千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千如是之略。
【佛学次第统编】
十法界一一各具十如是法,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一、如是相 相以据外,揽而可别,如水火相异,如人面色具诸体等,心亦如是,具一切相。
二、如是性 性以据内,种类各别为义,如木中火性,心具一切五阴性,不得言无。
三、如是体 体以主质为义,十界皆以色心为体。
四、如是力 力者堪任有用为义。
五、如是作 作者营造建立为义,离心无作,当知具一切作。
六、如是因 因者招果为义,但使有心,则诸因具足。
七、如是缘 缘者缘由助业为义,无有一法不从缘生。
八、如是果 果者剋获有得为义,习因习续于前,习果获得于后。
九、如是报 报者酬因为义,习因习果,通名为因,招后世报,故谓之报。
十、如是本未究竟等 本未究竟者,相为本,报为未。所归趣处为究竟等,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缘,为平等之理,故谓之等。
百界一一各具此十如是,则相乘而为千如。
(术语)千如是之略。
【佛学次第统编】
十法界一一各具十如是法,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一、如是相 相以据外,揽而可别,如水火相异,如人面色具诸体等,心亦如是,具一切相。
二、如是性 性以据内,种类各别为义,如木中火性,心具一切五阴性,不得言无。
三、如是体 体以主质为义,十界皆以色心为体。
四、如是力 力者堪任有用为义。
五、如是作 作者营造建立为义,离心无作,当知具一切作。
六、如是因 因者招果为义,但使有心,则诸因具足。
七、如是缘 缘者缘由助业为义,无有一法不从缘生。
八、如是果 果者剋获有得为义,习因习续于前,习果获得于后。
九、如是报 报者酬因为义,习因习果,通名为因,招后世报,故谓之报。
十、如是本未究竟等 本未究竟者,相为本,报为未。所归趣处为究竟等,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缘,为平等之理,故谓之等。
百界一一各具此十如是,则相乘而为千如。
千如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之用语。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总有十界,十界之性各具十界,故相乘而为百界,其百界一一具如是相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十种如是,故为千如是。以乘三种之世间,则有三千。台家所立诸法实相之数目也。玄义二曰:「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
(术语)天台之用语。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总有十界,十界之性各具十界,故相乘而为百界,其百界一一具如是相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十种如是,故为千如是。以乘三种之世间,则有三千。台家所立诸法实相之数目也。玄义二曰:「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
大日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密教之本尊,梵名谓之摩诃毗卢遮那Maha%vaircana,摩诃者大之义,毗卢遮那为日之别名,故译云大日。又,毗卢遮那者光明遍照之义,谓之遍照如来。又,云最高显广眼藏如来。大日经疏一曰:「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然世间日则别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内,明在一边不至一边,又唯在昼光不烛夜;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矣,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中略)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是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卢遮那也。」演密钞二曰:「毗云遍,卢遮那云光明照,为顺此方云光明遍照。」金刚顶经义诀曰:「梵音毗卢遮那,此翻最高显广眼藏如来。毗者最高显也,卢遮那者广眼也,先有翻为遍照如来,又有翻为大日如来,此盖略而名义阙也。」金胎两部之大日各异。
【佛学常见辞汇】
梵名叫做摩诃毗卢遮那,摩诃是大的意思,毗卢遮那是日的意思,故华译为大日。又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故又名为遍照如来,是密教的本尊。
(佛名)密教之本尊,梵名谓之摩诃毗卢遮那Maha%vaircana,摩诃者大之义,毗卢遮那为日之别名,故译云大日。又,毗卢遮那者光明遍照之义,谓之遍照如来。又,云最高显广眼藏如来。大日经疏一曰:「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然世间日则别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内,明在一边不至一边,又唯在昼光不烛夜;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矣,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中略)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是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卢遮那也。」演密钞二曰:「毗云遍,卢遮那云光明照,为顺此方云光明遍照。」金刚顶经义诀曰:「梵音毗卢遮那,此翻最高显广眼藏如来。毗者最高显也,卢遮那者广眼也,先有翻为遍照如来,又有翻为大日如来,此盖略而名义阙也。」金胎两部之大日各异。
【佛学常见辞汇】
梵名叫做摩诃毗卢遮那,摩诃是大的意思,毗卢遮那是日的意思,故华译为大日。又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故又名为遍照如来,是密教的本尊。
金刚界大日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金刚界曼荼罗五大月轮中央轮五尊之中尊也。为于色界顶摩醯首罗宫(即大自在宫与胎藏大日依处同),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五相圆满,始成正觉之相,显修生智德之智法身也,其相似菩萨,作天人之状,头垂发,戴五智之宝冠,手结智拳印,其色清白。以字为种子,以五钴为三昧耶形,密号谓之遍照金刚。圣位经曰:「尔时金刚界毗卢遮那佛在色界顶阿迦尼吒天宫,初受用身成等正觉證得一切如来平等。」略出经三曰:「由结大智拳印契故能入佛智。(中略)结跏趺坐有大威德,色如白鹅,形如净月,一切相好悉皆圆满显具,宝冠垂发以缯䌽轻妙天衣绕腰被绁而为上服。」秘藏记上曰:「鍐字者,智法身种子。」瑜祇经疏曰:「以字为大日种子。」瑜祇经曰:「薄伽梵遍照如来。」秘藏记钞三曰:「金刚界者以五为体,五表五智,即大日三昧耶形也。」
(佛名)金刚界曼荼罗五大月轮中央轮五尊之中尊也。为于色界顶摩醯首罗宫(即大自在宫与胎藏大日依处同),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五相圆满,始成正觉之相,显修生智德之智法身也,其相似菩萨,作天人之状,头垂发,戴五智之宝冠,手结智拳印,其色清白。以字为种子,以五钴为三昧耶形,密号谓之遍照金刚。圣位经曰:「尔时金刚界毗卢遮那佛在色界顶阿迦尼吒天宫,初受用身成等正觉證得一切如来平等。」略出经三曰:「由结大智拳印契故能入佛智。(中略)结跏趺坐有大威德,色如白鹅,形如净月,一切相好悉皆圆满显具,宝冠垂发以缯䌽轻妙天衣绕腰被绁而为上服。」秘藏记上曰:「鍐字者,智法身种子。」瑜祇经疏曰:「以字为大日种子。」瑜祇经曰:「薄伽梵遍照如来。」秘藏记钞三曰:「金刚界者以五为体,五表五智,即大日三昧耶形也。」
胎藏界大日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此为胎藏界中台八叶院之中尊,于大自在天广大金刚法界宫,显本有理德之理法身也。是亦菩萨形,首戴发髻,身缠轻妙之衣,手结法界定印,通身金色(或云白色),字为种子,以率都婆为三昧耶形,密号谓之遍照金刚。大日经疏四曰:「观作宝莲华台宝王宫殿,于中敷座,座上置白莲华台,以阿字门转作大日如来身,如阎浮檀紫摩金色,如菩萨形,首戴发髻犹如冠形,通身放种种色光,被绢乘衣,此是首陀会天成最正觉之标帜也(首陀会,译云净居大日经疏一曰:「释论云:第四禅五种那含住处,名净居天。过之以往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曰大自在天王是也。」),彼界诸圣天众,衣服轻妙,乃至无有铢两,本质严净不复假以外饰,故世尊俯同其像也。」秘藏记上曰:「阿字者,毗卢遮那理法身种子。」同下曰:「八叶九尊中台大日如来。(中略)黄色金,入定印。」
(佛名)此为胎藏界中台八叶院之中尊,于大自在天广大金刚法界宫,显本有理德之理法身也。是亦菩萨形,首戴发髻,身缠轻妙之衣,手结法界定印,通身金色(或云白色),字为种子,以率都婆为三昧耶形,密号谓之遍照金刚。大日经疏四曰:「观作宝莲华台宝王宫殿,于中敷座,座上置白莲华台,以阿字门转作大日如来身,如阎浮檀紫摩金色,如菩萨形,首戴发髻犹如冠形,通身放种种色光,被绢乘衣,此是首陀会天成最正觉之标帜也(首陀会,译云净居大日经疏一曰:「释论云:第四禅五种那含住处,名净居天。过之以往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曰大自在天王是也。」),彼界诸圣天众,衣服轻妙,乃至无有铢两,本质严净不复假以外饰,故世尊俯同其像也。」秘藏记上曰:「阿字者,毗卢遮那理法身种子。」同下曰:「八叶九尊中台大日如来。(中略)黄色金,入定印。」
大日如来四种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瑜祇经,谓金刚界遍照如来是自性身。二、分别圣位经谓有二种之受用身,卢遮那是二受用身也。三、摄真实经言毗卢遮那示现化身至释迦菩提道场。又义诀言龙树先持诵毗卢遮那真言。感得现真身为说持念法,是变化身。四、略出经言毗卢遮那来天等之会者,是等流身。见菩提心义十。
(名数)一、瑜祇经,谓金刚界遍照如来是自性身。二、分别圣位经谓有二种之受用身,卢遮那是二受用身也。三、摄真实经言毗卢遮那示现化身至释迦菩提道场。又义诀言龙树先持诵毗卢遮那真言。感得现真身为说持念法,是变化身。四、略出经言毗卢遮那来天等之会者,是等流身。见菩提心义十。
大方等如来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与大方广如来藏经同本先出。
(经名)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与大方广如来藏经同本先出。
大方广如来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举种种譬喻,说如来藏之义,如来藏者众生烦恼之中具如来法身之德也。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举种种譬喻,说如来藏之义,如来藏者众生烦恼之中具如来法身之德也。
大方广如来秘密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失译。东方宝杖佛所有菩萨,名无量志庄严王菩萨。问佛以如来秘密藏之法,佛答以发一切智心为首,说种种之法。迦叶更请说秘密藏之法,佛说逼恼菩萨,亦以菩萨之愿力而无害,如倒于地者,还依地而起,打旃檀者,亦得香气。次说极重之十恶,能解如来之因缘说,亦即除灭。
(经名)二卷,失译。东方宝杖佛所有菩萨,名无量志庄严王菩萨。问佛以如来秘密藏之法,佛答以发一切智心为首,说种种之法。迦叶更请说秘密藏之法,佛说逼恼菩萨,亦以菩萨之愿力而无害,如倒于地者,还依地而起,打旃檀者,亦得香气。次说极重之十恶,能解如来之因缘说,亦即除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