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3,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
同如来庄严具
自性普贤如来
多宝如来
如来
二种如来
二如来
三如来
如来藏
如来日
如来地
如来衣
如来身
如来使
佛类词典(续上)
正法明如来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
同如来庄严具
自性普贤如来
多宝如来
如来
二种如来
二如来
三如来
如来藏
如来日
如来地
如来衣
如来身
如来使
正法明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观世音菩萨过去已成之佛名。千手陀罗尼经等之说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世音菩萨过去成佛时的名字。
(佛名)观世音菩萨过去已成之佛名。千手陀罗尼经等之说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世音菩萨过去成佛时的名字。
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护译。此明王能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法界之大力,故名。明王者,陀罗尼之德名也。经中说陀罗尼及坛法。
(经名)一卷。赵宋法护译。此明王能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法界之大力,故名。明王者,陀罗尼之德名也。经中说陀罗尼及坛法。
同如来庄严具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密印也。密印者,是一切诸佛以此庄严之故成法界之身,又以此加持众生之故得同于法身,故云同如来庄严具。大日经密印品曰:「有同如来庄严具,同法界趣标帜。」义疏十曰:「一切佛以此为庄严故,得成如来法界之身。若有众生修此法者,以印加持故,亦同如来法界身也。」
(术语)称密印也。密印者,是一切诸佛以此庄严之故成法界之身,又以此加持众生之故得同于法身,故云同如来庄严具。大日经密印品曰:「有同如来庄严具,同法界趣标帜。」义疏十曰:「一切佛以此为庄严故,得成如来法界之身。若有众生修此法者,以印加持故,亦同如来法界身也。」
自性普贤如来
【佛学大辞典】
(菩萨)普贤如来,即金刚界之大日如来。称其如来之自性身也。
(菩萨)普贤如来,即金刚界之大日如来。称其如来之自性身也。
多宝如来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东方宝净世界之佛,入灭后以本愿为全身舍利。诸佛说法华经,必于其前出现。(参见:多宝塔)。智度论七曰:「有诸佛无人请者,便入涅槃而不说法。如法华经中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涅槃。后化佛身及七宝塔證说法华经故一时出现。」
【佛学常见辞汇】
东方宝净世界的佛名。
(菩萨)东方宝净世界之佛,入灭后以本愿为全身舍利。诸佛说法华经,必于其前出现。(参见:多宝塔)。智度论七曰:「有诸佛无人请者,便入涅槃而不说法。如法华经中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涅槃。后化佛身及七宝塔證说法华经故一时出现。」
【佛学常见辞汇】
东方宝净世界的佛名。
如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多陀阿伽陀Tatha%gata,译言如来,佛十号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此释通于二身。成实论一曰:「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转法轮论曰:「如实而来,故名如来。(中略)涅槃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槃故名如来。」智度论二十四曰:「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胜鬘宝窟上末曰:「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大日经疏一曰:「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行宗记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秘藏记本曰:「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教行信證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又梵云修伽陀(Sugata),译言如去,又译好去,是如实去生死之义也,故如来如去相对,则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来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显佛之无住涅槃。馀(参见:多陀阿伽陀)
【佛学常见辞汇】
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三藏法数】
谓诸如来出现世间,阐扬大法,化诸众生,出离生死,令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
【三藏法数】
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术语)梵语曰多陀阿伽陀Tatha%gata,译言如来,佛十号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此释通于二身。成实论一曰:「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转法轮论曰:「如实而来,故名如来。(中略)涅槃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槃故名如来。」智度论二十四曰:「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胜鬘宝窟上末曰:「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大日经疏一曰:「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行宗记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秘藏记本曰:「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教行信證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又梵云修伽陀(Sugata),译言如去,又译好去,是如实去生死之义也,故如来如去相对,则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来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显佛之无住涅槃。馀(参见:多陀阿伽陀)
【佛学常见辞汇】
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三藏法数】
谓诸如来出现世间,阐扬大法,化诸众生,出离生死,令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
【三藏法数】
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多陀阿伽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多陀阿伽驮,译曰如来。(参见:多陀阿伽度)。
(术语)又作多陀阿伽驮,译曰如来。(参见:多陀阿伽度)。
二种如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出缠如来,一切诸佛在出障圆明位之称也。二在缠如来,在一切有情缠垢中之称也。凡行者之供养,即供养此二种如来也。见秘藏记钞一。
(名数)一出缠如来,一切诸佛在出障圆明位之称也。二在缠如来,在一切有情缠垢中之称也。凡行者之供养,即供养此二种如来也。见秘藏记钞一。
二如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一家依成实论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之语,解真应之二如来。如实者是如如之境,乘者是如如之智,道是因,觉是果,境智契合,而未穷满之位(是因),谓之乘如实道,已穷满之位(是果),谓之来成正觉,即真身如来也。又境智契合,谓之乘如实道,来至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谓之来成正觉。是应身如来也。前真身之释,属于乘如实道之四字因,今者全属于果,欲果上之境智冥合,而来生于三界也。法华文句九曰:「道觉义成,即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真身如来也。以如实智乘如实道来至三界,示成正觉者,即应身如来也。」
(名数)天台一家依成实论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之语,解真应之二如来。如实者是如如之境,乘者是如如之智,道是因,觉是果,境智契合,而未穷满之位(是因),谓之乘如实道,已穷满之位(是果),谓之来成正觉,即真身如来也。又境智契合,谓之乘如实道,来至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谓之来成正觉。是应身如来也。前真身之释,属于乘如实道之四字因,今者全属于果,欲果上之境智冥合,而来生于三界也。法华文句九曰:「道觉义成,即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真身如来也。以如实智乘如实道来至三界,示成正觉者,即应身如来也。」
三如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天台依智度论二「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之文而释三身如来。法相二字,即法身如来也,法相者如如之境也,解者如如之智也,如如之理,为如如之智境,是名法身,此法身,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来应一切处为来。解之一字,报身如来也,乘如实之道而如法相解也,是契于如如之理如如之智也,此智如法相为如。如法相解为来。说之一字,应身如来也。既至果上,理智冥合之处垂无谋之权用,来至三界转法轮,谓之如法相说,理智冥合为如,来至三界而说为来。文句九曰:「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此为法身如来。(中略)从理名如,从智为来,即报身如来。故论云:如法相解,故名如来也。以如如境智合,故能处处示成正觉。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八相成道,转妙法轮,即应身如来。故论云:如法相说故名如来也。」
(名数)又天台依智度论二「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之文而释三身如来。法相二字,即法身如来也,法相者如如之境也,解者如如之智也,如如之理,为如如之智境,是名法身,此法身,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来应一切处为来。解之一字,报身如来也,乘如实之道而如法相解也,是契于如如之理如如之智也,此智如法相为如。如法相解为来。说之一字,应身如来也。既至果上,理智冥合之处垂无谋之权用,来至三界转法轮,谓之如法相说,理智冥合为如,来至三界而说为来。文句九曰:「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此为法身如来。(中略)从理名如,从智为来,即报身如来。故论云:如法相解,故名如来也。以如如境智合,故能处处示成正觉。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八相成道,转妙法轮,即应身如来。故论云:如法相说故名如来也。」
如来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依佛性论如来藏品,藏有三义:(一)所摄之义,真如立于众生之位则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门,为和合门者生一切之染法,为不和合门者,生一切之净法,一切染净之法,皆摄于如来之性,即真如,故云如来藏。易言之则真如摄一切法。如来藏一切法也。楞伽经四曰:「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众生。」胜鬘宝窟下本曰:「一切众生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如所摄故名藏也。则众生为如来所摄也,是如来藏众生。」起信论义记上曰:「如来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门,以其在于众生位故,若在佛地则无和合义。」(二)隐覆之义,真如在烦恼中时,为烦恼隐覆如来之性德,而不使显现,故名如来藏,是众生之烦恼藏如来也。胜鬘经曰:「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又曰:「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理趣般若经曰:「一切有情皆如来藏。」同述赞下曰:「此真性正实如来藏在缠中名如来藏,一切众生皆有真理故。」胜鬘宝窟下本曰:「如来性住在道前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是众生藏如来也。」(三)能摄之义,真如在烦恼中。含摄如来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来藏。占察经下曰:「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起信论曰:「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述赞下曰:「藏谓库藏,诸佛所有一切功德皆在其中名如来藏,现行功德未能起,故不名法身。」起信论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能摄故出生也),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梵Tatha%gatagarbha。【又】如来所说之一切经藏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其有专心受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
【佛学常见辞汇】
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
【佛学次第统编】
「二如来藏」大乘止观法门云二如来藏:如来者,即理性如来也。藏以含摄为义,谓一切众生烦恼心中,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如石中有金,木中有火,故云垢藏之中,佛性满足,是名如来藏也。
一、空如来藏 谓此心性,虽随染净之缘,建立生死涅槃等法,然心体平等,离性离相,非惟所起染净等法皆空,而能起之心,亦不可得,是名空如来藏。
二、不空如来藏 谓此心性,具足无漏清净功德,及诸有漏业惑染法,包藏含摄,无德不备,无法不现,故名不空如来藏。
「三如来藏」圆觉经略疏云三如来藏:如来者,即理性如来也。因中说果,故名如来。藏者含藏之义,谓含藏一切善恶法也。的指其体,即第八识名如来藏也。
一、隐覆藏 谓诸众生,本有真如法身之理。在第八识中,为无明烦恼之所隐覆,而不能见,故名隐覆藏。
二、含摄藏 谓第八识为染净之所依止,以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名含摄藏。
三、出生藏 谓第八识为染净之本,遇缘熏习则能出生世间出世间有情无情等法,故名出生藏。
【三藏法数】
藏即含藏也。谓真如法性之体,不离一切众生色心,具足圆满染净诸法,是名如来藏。
(术语)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依佛性论如来藏品,藏有三义:(一)所摄之义,真如立于众生之位则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门,为和合门者生一切之染法,为不和合门者,生一切之净法,一切染净之法,皆摄于如来之性,即真如,故云如来藏。易言之则真如摄一切法。如来藏一切法也。楞伽经四曰:「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众生。」胜鬘宝窟下本曰:「一切众生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如所摄故名藏也。则众生为如来所摄也,是如来藏众生。」起信论义记上曰:「如来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门,以其在于众生位故,若在佛地则无和合义。」(二)隐覆之义,真如在烦恼中时,为烦恼隐覆如来之性德,而不使显现,故名如来藏,是众生之烦恼藏如来也。胜鬘经曰:「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又曰:「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理趣般若经曰:「一切有情皆如来藏。」同述赞下曰:「此真性正实如来藏在缠中名如来藏,一切众生皆有真理故。」胜鬘宝窟下本曰:「如来性住在道前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是众生藏如来也。」(三)能摄之义,真如在烦恼中。含摄如来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来藏。占察经下曰:「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起信论曰:「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述赞下曰:「藏谓库藏,诸佛所有一切功德皆在其中名如来藏,现行功德未能起,故不名法身。」起信论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能摄故出生也),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梵Tatha%gatagarbha。【又】如来所说之一切经藏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其有专心受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
【佛学常见辞汇】
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
【佛学次第统编】
「二如来藏」大乘止观法门云二如来藏:如来者,即理性如来也。藏以含摄为义,谓一切众生烦恼心中,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如石中有金,木中有火,故云垢藏之中,佛性满足,是名如来藏也。
一、空如来藏 谓此心性,虽随染净之缘,建立生死涅槃等法,然心体平等,离性离相,非惟所起染净等法皆空,而能起之心,亦不可得,是名空如来藏。
二、不空如来藏 谓此心性,具足无漏清净功德,及诸有漏业惑染法,包藏含摄,无德不备,无法不现,故名不空如来藏。
「三如来藏」圆觉经略疏云三如来藏:如来者,即理性如来也。因中说果,故名如来。藏者含藏之义,谓含藏一切善恶法也。的指其体,即第八识名如来藏也。
一、隐覆藏 谓诸众生,本有真如法身之理。在第八识中,为无明烦恼之所隐覆,而不能见,故名隐覆藏。
二、含摄藏 谓第八识为染净之所依止,以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名含摄藏。
三、出生藏 谓第八识为染净之本,遇缘熏习则能出生世间出世间有情无情等法,故名出生藏。
【三藏法数】
藏即含藏也。谓真如法性之体,不离一切众生色心,具足圆满染净诸法,是名如来藏。
如来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实相日。越过现未三时无相平等之日时也。大日经一曰:「越三时如来之日。」同疏一曰:「以净眼观之,三际之相了不可得,无终无始,亦无去无来,此实相之日。觉明常住,湛若虚空,无有时分修短之异。然以佛神力故,令瑜伽行者于无量劫谓如食顷,或演食顷以为无量劫,延促自在,无定相可得,故云如来日也。」
(术语)又云实相日。越过现未三时无相平等之日时也。大日经一曰:「越三时如来之日。」同疏一曰:「以净眼观之,三际之相了不可得,无终无始,亦无去无来,此实相之日。觉明常住,湛若虚空,无有时分修短之异。然以佛神力故,令瑜伽行者于无量劫谓如食顷,或演食顷以为无量劫,延促自在,无定相可得,故云如来日也。」
如来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位也。楞伽经二曰:「如来禅者,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起信论曰:「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地位。
(术语)佛之位也。楞伽经二曰:「如来禅者,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起信论曰:「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地位。
如来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三轨弘经之一。同于忍辱衣。(参见:三轨)附录。
(衣服)三轨弘经之一。同于忍辱衣。(参见:三轨)附录。
如来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境十佛之一。
【三藏法数】
如来身者,谓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为如来身也。菩萨随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如来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
(术语)解境十佛之一。
【三藏法数】
如来身者,谓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为如来身也。菩萨随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如来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
如来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灭后弘通经法者谓之如来使。法华经法师品曰:「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梵Tatha%gata-du%ta,Pres!t!a Krtyakara。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的使者,即佛灭后努力弘扬佛法的人。
(术语)佛灭后弘通经法者谓之如来使。法华经法师品曰:「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梵Tatha%gata-du%ta,Pres!t!a Krtyakara。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的使者,即佛灭后努力弘扬佛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