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黄门(黃門) 拼音:huáng mén
1.黄色的宫门。唐。杜佑《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侍中》:「凡禁门黄闼,故号黄门。」
2.职官名:(1)秦汉时均置,晋以后称门下省,唐开元中一度更名为黄门省。《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唐。颜师古。注:「黄门之署,职任亲近。」也称为「门下省」。(2)散骑之官,因隶属门下省,称为「黄门侍郎」,简称为「黄门」。如晋朝潘岳官散骑侍郎,后世称为「潘黄门」。
3.太监。东汉时黄门令、中黄门等官均太监所任,故称太监为「黄门」。《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馀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水浒传》第二回:「殿下在庭心里和小黄门踢气毬,你自过去。」
2.职官名:(1)秦汉时均置,晋以后称门下省,唐开元中一度更名为黄门省。《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唐。颜师古。注:「黄门之署,职任亲近。」也称为「门下省」。(2)散骑之官,因隶属门下省,称为「黄门侍郎」,简称为「黄门」。如晋朝潘岳官散骑侍郎,后世称为「潘黄门」。
3.太监。东汉时黄门令、中黄门等官均太监所任,故称太监为「黄门」。《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馀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水浒传》第二回:「殿下在庭心里和小黄门踢气毬,你自过去。」
《漢語大詞典》:同官
(1).在同一官署任职的人,同僚。《左传·文公七年》:“同官为寮。” 唐 韩翃 《送山阴姚丞携妓之任兼寄苏少府》诗:“才子风流 苏伯玉 ,同官晓暮应相逐。” 宋 辛弃疾 《摸鱼儿》词序:“ 淳熙 己亥,自 湖北 漕移 湖南 ,同官 王正之 置酒 小山亭 ,为赋。” 明 屠隆 《綵毫记·脱靴捧砚》:“臣不知圣上呼召,与同官共醉酒楼,死罪!死罪!”《老残游记》第十五回:“我辈都是同官,不好得罪他的; 补翁 是方外人,无须忌讳。”
(2).官职名位相同。《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欒盈 ﹞又与吾同官而专之。” 杨伯峻 注:“同为公族大夫而专任其事。”
(3). 明 内廷同支派的太监称“同官”。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诸升 ﹞于 王太监 安 为同官。按外廷所称同官者,谓职掌名位相同也;内府所称同官者,不过同支派项下已耳,犹前后同门之义,非指同僚而言。”
(2).官职名位相同。《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欒盈 ﹞又与吾同官而专之。” 杨伯峻 注:“同为公族大夫而专任其事。”
(3). 明 内廷同支派的太监称“同官”。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诸升 ﹞于 王太监 安 为同官。按外廷所称同官者,谓职掌名位相同也;内府所称同官者,不过同支派项下已耳,犹前后同门之义,非指同僚而言。”
《漢語大詞典》:都监(都監)
(1).官名。 三国 时称内侍官。《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又以黄门 张当 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
(2).官名。 唐 中叶后常以太监为监军,亦称都监。《新唐书·白居易传》:“ 唐 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
(3).官名。 宋 于诸路、州、府,皆置兵马都监,省称“都监”。《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宋 朝兵马都监有路,分掌本路禁、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州都监则以大小使臣充,掌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兼在城廵检。”《水浒传》第十二回:“正将臺上立着两箇都监:一箇唤做 李天王 李成 ,一箇唤做 闻大刀 闻达 。”
(4). 宋 代道教职称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都监》:“ 太平兴国 中,增置副道録,都监,首座,通旧为八员,已上总知教门公事。”
(2).官名。 唐 中叶后常以太监为监军,亦称都监。《新唐书·白居易传》:“ 唐 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
(3).官名。 宋 于诸路、州、府,皆置兵马都监,省称“都监”。《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宋 朝兵马都监有路,分掌本路禁、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州都监则以大小使臣充,掌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兼在城廵检。”《水浒传》第十二回:“正将臺上立着两箇都监:一箇唤做 李天王 李成 ,一箇唤做 闻大刀 闻达 。”
(4). 宋 代道教职称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都监》:“ 太平兴国 中,增置副道録,都监,首座,通旧为八员,已上总知教门公事。”
《漢語大詞典》:南府
(1).指尚书省。因位于宫廷之南,故称。《北史·柳虯传》:“以 虯 为行臺郎中, 諏 为北府属,并掌文翰。时人为之语曰:‘北府 裴諏 ,南府 柳虯 。’”
(2). 宋 时称 开封府 为南府。《宋史·毕士安传》:“ 士安 没后, 真宗 谓 寇準 等曰:‘ 毕士安 ,善人也,事朕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飭躬慎行,有古人之风。’”
(3). 辽 建国前的部落集团之一。《辽史·营卫志下》:“其先曰 撒里本 , 阻午可汗 之世,与其兄 益古 分营而领之,曰 乙室部 。 会同 二年,更夷离堇为大王。隶南府。”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 遥辇氏 八部以 迭剌部 为核心的五部和以 乙室部 为核心的三部,原来分别组成两个部落集团,称‘北府’、‘南府’。”
(4). 清 乾隆 时,移 内中 、 和乐 、 内学 等太监,习艺于 南花园 ,隶内务府,因称南府,以别于 西华门 内的内务府。
(2). 宋 时称 开封府 为南府。《宋史·毕士安传》:“ 士安 没后, 真宗 谓 寇準 等曰:‘ 毕士安 ,善人也,事朕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飭躬慎行,有古人之风。’”
(3). 辽 建国前的部落集团之一。《辽史·营卫志下》:“其先曰 撒里本 , 阻午可汗 之世,与其兄 益古 分营而领之,曰 乙室部 。 会同 二年,更夷离堇为大王。隶南府。”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 遥辇氏 八部以 迭剌部 为核心的五部和以 乙室部 为核心的三部,原来分别组成两个部落集团,称‘北府’、‘南府’。”
(4). 清 乾隆 时,移 内中 、 和乐 、 内学 等太监,习艺于 南花园 ,隶内务府,因称南府,以别于 西华门 内的内务府。
《漢語大詞典》:宫官
(1).太子属官。犹言宫僚。《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高祖 ﹞又遣礼部尚书 李纲 、民部尚书 郑善果 俱为宫官,与参谋议。”《宋史·燕懿王德昭传》:“宫官 吴申 为御史,荐其学行,命试学士院,累詔不赴。” 明 陈耀文 《天中记·赞善》:“先谏官言 白居易 初授左赞善大夫,盗杀宰相 武元衡 , 居易 首上疏论其寃,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諫职,不当先諫官言事。”
(2).宫中女官。《新唐书·高宗纪》:“﹝ 上元 二年八月﹞丁酉,詔妇人为宫官者岁一见其亲。”
(3).宦官,太监。 唐 韩愈 《丰陵行》:“羣臣杂沓驰后先,宫官穰穰来不已。” 孙汝听 注:“宫官,宦侍也。” 唐 王涯 《宫词》之九:“永巷重门渐半开,宫官著锁隔门回。” 前蜀 韦庄 《洛阳吟》:“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2).宫中女官。《新唐书·高宗纪》:“﹝ 上元 二年八月﹞丁酉,詔妇人为宫官者岁一见其亲。”
(3).宦官,太监。 唐 韩愈 《丰陵行》:“羣臣杂沓驰后先,宫官穰穰来不已。” 孙汝听 注:“宫官,宦侍也。” 唐 王涯 《宫词》之九:“永巷重门渐半开,宫官著锁隔门回。” 前蜀 韦庄 《洛阳吟》:“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國語辭典》:答应(答應) 拼音:dā yìng
1.应声回答。《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刘官人打门,他那里便听见?敲了半晌,方才知觉,答应一声:『来了!』起身开了门。」《红楼梦》第一一回:「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了戏单。」
2.对答、应付。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那礼节上便不省的,倘遇著人说起诗词歌赋来,怎生答应。」《水浒传》第一四回:「二者也要教保正知道,恐日后父母官问时,保正也好答应。」
3.允许、同意。《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吴二浪子说:『再赌一场,一统算帐。』大家不答应。」《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逢之趁此机会,又讹了人家一千银子,答应替他想法,包打赢官司。」
4.感应。汉。蔡邕〈伯夷叔齐碑〉:「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祷请名山,求获答应。」
5.听候使唤、伺候。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老汉最殷勤,答应在白门,谨遵老母命,持言见大人。」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兀那楼下有聪明伶俐的,著一个上楼去,答应元帅。」《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宁国府及贾赦那宅两处自有人款待,只留三四个小太监答应。」
6.清时宫女有答应之称,位在贵人之下,仅供使令。见《称谓录。卷一○。列宫。常在答应》。
2.对答、应付。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那礼节上便不省的,倘遇著人说起诗词歌赋来,怎生答应。」《水浒传》第一四回:「二者也要教保正知道,恐日后父母官问时,保正也好答应。」
3.允许、同意。《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吴二浪子说:『再赌一场,一统算帐。』大家不答应。」《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逢之趁此机会,又讹了人家一千银子,答应替他想法,包打赢官司。」
4.感应。汉。蔡邕〈伯夷叔齐碑〉:「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祷请名山,求获答应。」
5.听候使唤、伺候。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老汉最殷勤,答应在白门,谨遵老母命,持言见大人。」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兀那楼下有聪明伶俐的,著一个上楼去,答应元帅。」《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宁国府及贾赦那宅两处自有人款待,只留三四个小太监答应。」
6.清时宫女有答应之称,位在贵人之下,仅供使令。见《称谓录。卷一○。列宫。常在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