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9,分1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胡宗愈(字 完夫 简修 )
范纯礼(字 彝叟、夷叟 恭献 )
李清臣(字 邦直 )
晁端彦(字 美叔 )
崔公度(字 伯易 )
朱光庭(字 公掞 别称 洛党之魁 )
韩忠彦(字 师朴 仪国公 )
游师雄(字 景叔 )
石麟之(字 南叔 )
毕仲衍(字 夷仲 )
赵挺之(字 正夫 清宪 )
何洵直(字 邦彦 )
赵彦若(字 元考 )
王仲修( 赠 )
其它辞典(续上)
蔡延庆(字 仲远 )胡宗愈(字 完夫 简修 )
范纯礼(字 彝叟、夷叟 恭献 )
李清臣(字 邦直 )
晁端彦(字 美叔 )
崔公度(字 伯易 )
朱光庭(字 公掞 别称 洛党之魁 )
韩忠彦(字 师朴 仪国公 )
游师雄(字 景叔 )
石麟之(字 南叔 )
毕仲衍(字 夷仲 )
赵挺之(字 正夫 清宪 )
何洵直(字 邦彦 )
赵彦若(字 元考 )
王仲修( 赠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9—1090 【介绍】: 宋莱州胶水人,字仲远。蔡齐侄。第进士。历官拜天章阁待制、秦凤等路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王韶进师河州被困,延庆檄兵赴救,除摄熙帅。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再徙渭州。以通兵法为神宗所善,召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官终工部、吏部侍郎。全宋诗
蔡延庆(一○二九~一○九○),字仲远,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齐从子。举进士,通判明州。英宗治平中提点陕西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神宗熙宁中知河中府(《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三九)。为秦凤等路转运使,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历知渭州、戎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五、二九四)。元丰二年(一○七九)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出知滁、瀛、洪、定等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工部侍郎。五年,卒(同上书卷三九五、四三九),年六十二。《宋史》卷二八六有传。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蔡延庆(一○二九——一○九○),字仲远,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蔡齐弟褒之子。中进士第,通判明州。熙宁初,历开封府推官,知河中府,直舍人院、判流内铨。五年,拜天章阁待制、秦凤等路都转运使,以应办熙河军须功,进龙图阁直学士。七年,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坐区处茂州蛮事失宜,徙知渭州。元丰二年,召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以言者罢,出知滁、瀛、洪州,帅高阳、定武,复龙图阁直学士。元祐中,为工部、吏部侍郎。五年卒,年六十二。《宋史》卷二八六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9—1094 【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字完夫。胡宿侄。仁宗嘉祐四年进士。神宗时累官同知谏院,反对王安石用李定为御史,出通判真州。哲宗元祐初,累进给事中、御史中丞,进《君子无党论》,拜尚书右丞。刘安世等合攻之,出知陈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卒谥简修,一曰修简。全宋诗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宿从子。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咸淳毗陵志》卷一七)。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为集贤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神宗立,迁同知谏院。熙宁三年(一○七○)落职通判真州(同上书卷二一二),一说商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五之三二)。七年,通判苏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元丰三年(一○八○)为开封府推官,改知蔡州(同上书卷三○五)。哲宗元祐初拜给事中,进御史中丞。四年(一○八九),出知陈州。五年,徙成都府(同上书卷四二三、四三八)。六年,还为吏部尚书。绍圣元年,知定州(《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六)未行,卒,年六十六。事见《东都事略》卷七一《胡宿传》,《宋史》卷三一八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一六五○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胡宿从子,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嘉祐中举进士甲科,历光禄丞、集贤校理、史馆检讨、同知谏院。因反对王安石用人,出通判真州。后提点河东刑狱,复为开封府推官、吏部右司郎中。元祐初,进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御史中丞。具《君子无党论》以进,拜尚书右丞。后罢为资政殿学士、知陈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乃为礼部尚书,迁吏部。卒,年六十六。《宋史》卷三一八《胡宿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1—1106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彝叟,一作夷叟。范仲淹第三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正字。历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处之以静,民为图像奉之。哲宗时累迁给事中,反对尽废王安石新法。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务去苛政。擢尚书右丞。为王诜所诬,罢为端明殿学士,又贬静江军节度副使,徐州安置,徙单州。后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高宗绍兴初谥恭献。全宋诗
范纯礼(一○三一~一一○六),字彝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仲淹第三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正字。历知遂州、京西转运副使、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哲宗元祐中,召为光禄卿,进给事中。后改天章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出知亳州。徽宗立,以龙图合直学士知开封府,擢尚书右丞,罢知颍昌府。崇宁中,贬静江军节度副使,徐州安置,移单州。五年,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谧恭献。《东都事略》卷五九、《宋史》卷三一四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七○一
范纯礼(一○三一——一一○六),字彝叟,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仲淹第三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正字。熙宁末知遂州,元丰末,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元祐初入为吏部郎中,累迁刑部侍郎,进给事中。为苏辙等所攻,徙为刑部侍郎,转吏部,改天章阁待制、枢密都承旨。绍圣四年以元祐党贬蔡州居住。徽宗立,复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元符三年十一月,自礼部尚书除尚书右丞,以为不可是元丰而非元祐,次年罢知颍昌府。崇宁中,复以党禁贬徐州安置。五年卒,年七十六。《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102 【介绍】: 宋人,世居魏县,徙安阳,字邦直。仁宗皇祐五年进士。神宗召为两朝国史编修官,撰河渠、律历、选举诸志。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翰林学士。哲宗时,累拜中书侍郎,恢复青苗、免役法,变元祐之政。后坐事罢知河南,又落职知真定府。徽宗立,入为门下侍郎,逾年罢知大名府。全宋诗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阳(今属河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迁晋州和川令。神宗时,召为两朝国史编修官,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翰林学士。元丰四年(一○八一),拜吏部尚书。六年,迁尚书右丞。哲宗即位,转尚书左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为门下侍郎,寻出知大名府。崇宁元年卒,年七十一。有诗文一百卷,已佚。事见《杂肋集》卷六二《资政殿大学士李公行状》,《宋史》卷三二八有传。今录诗七首。全宋文·卷一七○九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阳(今河南安阳)人。皇祐五年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和川令。治平二年试秘阁为第一,对策入等,以秘书郎签书平江军判官。以欧阳修荐,得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神宗器其才,召为两朝国史编修官,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翰林学士。元丰中,自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丞,哲宗立,转左丞。因反对废除新法,罢知河阳,徙河南、永兴等地。哲宗亲政,拜中书侍郎。范纯仁去位,清臣独颛中书。后坐事罢知河南,寻落职知真定府。徽宗立,入为门下侍郎,寻出知大名府。崇宁元年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著有诗文一百卷、奏议三十卷、《平南事览》二十卷、《吴书实录》三卷、《真宗圣政记》一百五十卷、《政要》十卷、《仁宗观文览古图记》十卷、《元丰土贡录》二卷。《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5—? 【介绍】: 宋澶州清丰人,字美叔。晁端禀弟。登进士第。与章惇同年生,同榜及第,又同为馆职,常以“三同”相呼。哲宗绍圣初章惇为相,倡“绍述”之说,端彦力谏,黜为陕守。历秘书少监、开府仪同三司。文章书法,为朝野所崇尚。全宋诗
晁端彦(一○三五~一○九五)(生平据《曲洧旧闻》卷五),字美叔,其先清丰(今属河南)人,后徙彭城(宋王圭《华阳集》卷五○《晁君墓志铭》)。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曲洧旧闻》)。一说嘉祐二年进士(《东坡全集》卷七《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权开封府推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七年,以都官员外郎提点淮南东路刑狱,徙两浙路(同上书卷二五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司勋郎中为贺辽国正旦使(同上书卷三八五),后又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同上书卷四四二)。绍圣初以秘府少监黜知陕州(《曲洧旧闻》)。二年卒(《鸡肋集》卷六○《祭陕州二叔父文》)。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一八三二
晁端彦(一○三五——一○九五),字美叔,清丰(今河南清丰)人。与章惇同生于乙亥,同于嘉祐四年进士及第,又同为馆职,常以三同相呼。熙宁四年权发遣开封府推官,七年自淮南东路刑狱徙两浙路。元丰五年为金部郎中。元祐四年知苏州,五年为右司郎中、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绍圣初,章惇入相,见其设施,极力谏之,惇怒,黜为陕守,因谓其亲曰:「三同今日不同矣。」与苏轼相友善,文章书法,为时所宗。见盛陶《晁端彦墓志铭》(残文)、晁补之《祭陕州二叔父文》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二三二、二五三、二六五、二八○、四四○、四八三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7 【介绍】: 宋高邮人,字伯易。崔希甫孙。口吃,博览群书,过目不忘。欧阳修得其所作《感山赋》,示韩琦,琦上之英宗,授国子直讲,不就。王安石当国,献《熙宁稽古一法百利论》,安石延与语。召对,擢光禄丞,知阳武县。寻荐为御史。后历兵、礼部郎中,知颍、润、宣、通四州。致仕卒。全宋诗
崔公度(?~一○九七),字伯易,高邮(今属江苏)人。以父荫为三班差使。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授和州防禦推官,充国子监直讲(《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八之五)。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知阳武县。九年,自馆阁校勘为检正中书礼房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二七七)。元丰元年(一○七八),同知礼院(同上书卷二九二)。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润州。绍圣二年(一○九五),知宣州。四年,知通州,请管勾崇禧观,寻致仕,卒(同上书卷四六五、四八四、四八九)。有《曲辕集》四十篇,二赋百咏(明嘉靖《惟扬志》卷二二),已佚。《宋史》卷三五三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六五三
崔公度(?—一○八九),字伯易,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用父任,补三班差使。治平二年授和州防禦推官、充国子监直讲,以母疾辞。王安石当国,献《熙宁稽古一法百利论》,召对,进光禄丞,知阳武县。熙宁六年,充馆阁校勘。九年,为检正中书礼房公事。元丰初,为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除礼部郎中。元祐六年,充徐王府侍讲,闰八月,出知润州。八年,加直龙图阁,改知宣、通州。绍圣四年七月,管勾崇禧观,寻致仕。八月卒。《宋史》卷三五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7—1094 【介绍】: 宋河南偃师人,字公掞。朱景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少从孙复学,后师事程颐,时称洛党之魁。历知数县,为庆州判官。神宗熙宁末,以言新法不便,为签书河阳判官。哲宗立,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请罢提举常平司及青苗、保甲等法,又劾新党章惇、蔡确等。累官给事中,后落职知亳州,徙潞州。全宋诗
朱光庭(一○三七~一○九四),字公掞,偃师(今属河南)人,景子。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调万年主簿。神宗时签书河阳判官。哲宗即位,为左正言,除侍御史,再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以集贤殿修撰出知亳州,岁馀徙知潞州。绍圣元年卒,年五十八。死后入元祐党籍。事见《范太史集》卷四三《集贤院学士知潞州朱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三《朱景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二○一○
朱光庭(一○三七——一○九四),字公掞,河南偃师(今河南偃师)人。嘉祐二年进士及第,调万年主簿,历四县令。元丰八年,以司马光荐召为左正言,言事无所畏避。元祐元年,迁左司谏。二年,改左司员外郎,十月,迁太常少卿。四年,拜侍御史,为右谏议大夫。五年,迁给事中。乞补外,除集贤殿修撰、知同州,改亳州。六年正月召还,复为给事中。坐罪复落职守亳,岁馀,徙潞州,加集贤院学士。绍圣元年卒于任,年五十八。绍圣中入元祐党籍,追贬柳州别驾。徽宗立,复其官。著有《奏议》三卷。《宋史》卷三三三《朱景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8—1109 【介绍】: 宋相州安阳人,字师朴。韩琦子。少以父任补官,复第进士。历开封府判官,知瀛州。神宗元丰四年,以给事中奉使辽贺生辰。还拜礼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哲宗元祐中,召为户部尚书,擢尚书左丞,改同知枢密院事,进知院事。徽宗即位,拜门下侍郎,陈予仁恩、开言路、去疑似,戒用兵四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旋进左仆射。因与右相曾布不合,出知大名府,继论劾不已,遭谪,以宣奉大夫致仕。名入元祐党籍。有文集、奏议等。全宋诗
韩忠彦(一○三八~一一○九),字师朴,安阳(今属河南)人。琦长子。以父荫为将作监簿,复举进士。以秘书丞召试馆职,为开封府判官、三司盐铁判官,出通判永宁军。召为户部判官。神宗元丰中父丧,服除,擢天章阁待制、知瀛州。拜礼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哲宗元祐中,召为户部尚书,迁知枢密院事。哲宗亲政,以观文殿学士知真定府,移知定州。降资政殿学士,改知大名府。徽宗即位,以吏部尚书召拜门下侍郎。踰月,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仪国公。与右相曾布不协,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大名府。累贬磁州团练副使,以宣奉大夫致仕。大观三年卒,年七十二。事见《西台集》卷一五《丞相仪国公行状》,《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二○一六
韩忠彦(一○三八——一一○九),字师朴,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琦长子。少以父任补官,复举进士。神宗初,以秘书丞召试,除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元丰中,历户部副使,知瀛州,拜给事中、礼部尚书。元祐四年,自户部尚书擢尚书左丞,改同知枢密院事,迁知院事。哲宗亲政,以观文殿学士知真定府、定州;降资政殿学士,改知大名府。徽宗即位,以吏部尚书召拜门下侍郎,进左仆射,封仪国公。崇宁中,四谪至磁州团练副使,入元祐党籍。大观三年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8—1097 【介绍】: 宋京兆武功人,字景叔。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尝学于张载。赵卨帅延安,辟为属。哲宗元祐二年,累擢军器监丞。吐蕃酋长鬼章青宜结据洮州,师雄率种谊、姚兕分兵进击,破洮州,俘鬼章。历陕西转运副使、卫尉少卿。上《绍圣安边策》,陈庆历以来防条得失及御敌之要。进直龙图阁。官终知陕州。有文集。全宋诗
游师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三○),调仪州司户参军。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迁德顺军判官、颍州军事推官。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宗正寺主簿,迁军器监丞。五年,为陕西转运判官、提点秦凤路刑狱。七年,除祠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权陕西转运使。绍圣二年(一○九五),知邠州,改知河中府。三年,权知秦州兼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移知陕州。四年,卒,年六十。事见《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二引《画墁集·游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二有传。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二○一五
游师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东南)人。从张载学,治平元年举进士第一,授仪州司户参军,熙宁四年迁德顺军判官。元祐元年,改宣德郎,除宗正寺主簿,迁军器监丞。会吐蕃寇边,使熙河,佐边帅刘舜卿破敌有劳,迁陕西转运判官。五年,移秦凤路提点刑狱公事,迁承议郎。七年,除祠部员外郎,改工部,以集贤校理权陕西转运副使。元祐九年,迁朝奉郎,除卫尉少卿。绍圣二年,出知邠州,改守河中。三年春,迁直龙图阁、权知秦州、兼秦凤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未几改帅熙河。四年,卒于陕州任上,年六十。著有文集十卷、奏议二十卷。见《游师雄墓志铭》(《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二),《宋史》卷三三二本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郑州人,字夷仲。毕士安曾孙。登进士第。调沈丘令。入为司农丞,改中书检正。奉使契丹,宴射连破的,众人惊异。又尽记契丹朝仪节奏,绘图归献。后以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为官制局检讨官,擢起居郎。卒年四十三。有《中书备对》。全宋诗
毕仲衍(一○四○~一○八二),字夷仲,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从古子。以荫补太庙斋郎,调阳翟县主簿。与弟仲游同举进士,补沈丘县令,签书大名府节度判官,入为司农寺主簿。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检正中书户房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三)。元丰二年(一○七九)为使辽正旦副使(同上书卷二九九)。以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官制局检讨官。五年,卒,年四十三。有《中书备对》三十卷,已佚。事见《西台集》卷一六《毕公夷仲行状》。《宋史》卷二八一有传。全宋文·卷二一○七
毕仲衍(一○四○——一○八二),字夷仲,郑州(治今河南郑州)人。毕士安曾孙,毕仲游之兄。以恩荫补太庙斋郎,调许州阳翟主簿。熙宁三年,与弟仲游同登进士第,补颍州沈丘县令。入为司农寺主簿,迁丞,吴充引为中书刑房检正。改太常丞。王圭与吴充不和,以仲衍为充所用,留滞不迁。置局定官制,为检讨官。官制行,擢起居郎。暴得疾,卒年四十三。著有《中书备对》十卷(一作三十卷)。见毕仲游《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西台集》卷一六)及《宋史》卷二八一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0—1107 【介绍】: 宋密州诸城人,字正夫。神宗熙宁间进士。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力行市易法。哲宗元祐中,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以苏轼尝谓其“聚敛小人”,乃劾轼诽谤神宗,反为谏官所劾,谪徐州通判。后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朝为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排击元祐党人不遗余力。崇宁四年,以蔡京荐,为尚书右仆射。因与京争权,相位罢复不定,未几卒。谥清宪。全宋诗
赵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石林燕语》卷三),教授登、棣二州。元丰末通判德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为集贤校理。二年,为监察御史。四年,出通判徐州。五年,知楚州。八年,为京东路转运副使(同上书卷三九三、四○二、四二九、四四五、四六七、四八四)。绍圣四年(一○九七)为礼部、吏部侍郎(同上书卷四九二、四九三)。元符元年(一○九八)为中书舍人(同上书卷四九八)。徽宗朝,拜尚书右仆谢。大观元年卒(《宋史·徽宗纪》),年六十八。谥清宪。《宋史》卷三五一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二一○七
赵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熙宁进士,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中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又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朝累官御史中丞。力主绍述之说,排击元祐诸臣不遗馀力。崇宁元年,由吏部尚书拜右丞。二年,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四年,因蔡京荐,进拜尚书右仆射。既相,与京争权,屡陈京奸恶,且请去位避之。罢京,加挺之特进,仍为右仆射。大观元年罢,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清宪。《宋史》卷三五一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彦若,字元考,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师民子。以荫入仕,为秘阁校勘,迁集贤校理,通判淄州。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除国史编修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修起居注。五年,召试中书舍人(同上书卷三二五)。六年,改右谏议大夫(同上书卷三四○)。七年,降秘书监(同上书卷三四二)。八年,出知亳州(同上书卷三五七),移陈州。召还,提举万寿观。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兵部侍郎(同上书卷三七○)。五年,权礼部尚书兼刑部侍郎(同上书卷四四五)。六年,拜翰林学士(同上书卷四五五)。绍圣初以元祐党人贬安远军节度副使、澧州安置。卒,年六十三。事见《东都事略》卷六○《趟师民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八三三
赵彦若,字元考,青州临淄(今山东益都西北)人。以荫入仕,历将作监主簿,通判淄州,被诬谪监酒税。嘉祐四年为秘阁校理,熙宁中迁知宗正丞。元丰二年除国史院编修官,撰《百官公卿表》、《宗室世系表》,四年迁修起居注,五年试中书舍人。元祐中累官至兵部侍郎、礼部尚书,七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圣初以预修《神宗实录》贬安远军节度副使、澧州安置,卒,年六十三。有文集五十卷。事详《东都事略》卷六○及《宋史翼》卷三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仲修,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徙家开封。圭子。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攻愧集》卷七五《跋王岐公端午帖子》)。八年,以著作佐郎为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宋会要辑稿》卷选举三三之一四)。元丰四年(一○八一),坐谒告淮南时所为不检,冲替(同上书职官六六之一五)。七年,为著作佐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八)。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勒停(同上书卷四○一)。元符三年(一一○○),为其父王圭诉冤,尽复圭故官谥赠。事见《东都事略》卷八○《王圭传》。全宋文·卷二五二八
王仲修,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王圭之子。熙宁三年进士。八年为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元丰七年擢著作佐郎。王圭卒,仲修属蔡确为撰神道碑,以其言多美词,特勒停。后王圭入元祐党籍,元符三年仲修诉之乃得复。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六之一五、选举三三之一四,《东都事略》卷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三一二、三四八、四○一,《攻愧集》卷七五《跋王岐公端午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