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1067 【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字元珍。与兄丁宗臣俱以文知名,时号二丁。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以太子中允知剡县。迁太常博士知诸暨县,除弊兴利,越人称为循吏。官至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英宗每论人物必称之。尤与欧阳修友善。
全宋诗
丁宝臣(一○一○~一○六七),字元珍,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为峡州判官,迁知剡溪县、端州。皇祐四年(一○五二),侬智高陷城,坐是贬黄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二)。改知诸暨县。英宗即位,为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出通判永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八,有文集四十卷,已佚。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五《丁君墓表》、《临川集》卷九一《丁君墓志铭》今录诗八首。
全宋文·卷九三二
丁宝臣(一○一○——一○六七),字元珍,晋陵(今江苏常州)人。景祐元年举进士及第,为峡州军事判官,历淮南节度掌书记、杭州观察判官,迁太子中允、知剡县,再迁太常博士、知端州。英宗即位,以尚书屯田员外郎任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再迁司封员外郎。治平四年四月卒,年五十八。有文集四十卷。参见王安石《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临川文集》卷九一),欧阳修《集贤校理丁君墓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五),《嘉泰会稽志》卷三,《咸淳毗陵志》卷一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1087 【介绍】: 宋郓州须城人,字辅之。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初为平阴簿,后历知州县。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转吏、礼二部郎中。尝请汰滥官冗兵,禁奢靡,又屡上疏劝皇太后还政英宗。论大事无所顾忌,然词气平和,多被采纳。后出知应天府,徙江宁。神宗朝,累官判太常寺,留守南京。后知青州提举宫观,以正议大夫致仕。有《东原录》、《周易补注》等。
全宋诗
龚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辅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嘉祐六年(一○六一),同知谏院,出为淮南路体量安抚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四)。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应天府(同上书卷二○四),徙江宁。神宗时历知兖州、青州。元丰八年(一○八五)致仕(同上书卷三六一)。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有《东原集》五十卷,已佚。今存《东原录》一卷。事见宋刘挚《忠肃集》卷一三《龚公墓志铭》,《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全宋文·卷九三一
龚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辅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景祐元年第进士,为平阴县主簿,历知莱芜、濛阳县、渠州。召还,擢起居舍人、知谏院,寻判登闻鼓院,拜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改集贤修撰、知应天府,徙江宁府。拜谏议大夫、京东路安抚使,知青州。以正议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七。著有《东原集》五十卷,《谏草》三卷,《周易补注》三卷,《中说注》三卷,《编年官制图》一卷。见刘挚《正议大夫致仕龚公墓志铭》(《忠肃集》卷一三),《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2—1085 【介绍】: 宋开封咸平人,字君贶,原名拱寿。仁宗天圣八年登进士第一。庆历间,累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迁御史中丞。反对庆历新政。新政罢,出知郑、澶等州。至和三年,拜三司使,使契丹。坐事被劾,出任外官多年。神宗熙宁元年召还,王安石言其旧过,复出知应天府。元丰间上言反对保甲法。仕终彰德军节度使。卒谥懿恪。有《治平改鉴》及文集。
全宋诗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贶,旧名拱寿,仁宗赐今名,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庆历元年(一○四一)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皇祐间出知郑州,徙澶、瀛、并三州。四年(一○五二),为学士承旨兼侍读。至和三年(一○五六),拜三司使,旋出知永兴军,移泰、定二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大名府。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判河阳。哲宗即位,徙彰德。元丰八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七十卷,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王懿恪公拱辰传》,《宋史》卷三一八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一○二七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贶,原名拱寿,仁宗赐今名,开封咸平(今河南开封)人。天圣八年举进士第一,通判怀州,入直集贤院,历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拜御史中丞。后以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出知郑、澶、瀛、并州。使契丹还,除宣徽北院使。元丰初,转南院使,再判大名,改武安军节度使。元丰八年徙彰德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是年卒,年七十四。有《治平政鉴》十篇,内、外制集各五卷,奏议十卷,文集七十卷。见刘敞撰《王开府行状》(载《公是集》卷五),《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4—1089 【介绍】: 宋洛阳人,字子难。王承衍孙。仁宗景祐间进士。神宗熙宁中迁盐铁副使,坐荐郑侠并赠金而夺官。后知郓州,河决曹村,力排众议,筑堤城下。堤成大水至,不没者才尺余,幸得免灾。官终龙图阁直学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75 【介绍】: 宋开封人,字君锡。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以荐为集贤校理、提点开封府界,督吏捕盗,尽得之。为淮南转运使,两浙饥,移淮粟赈赡。神宗时累官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严整吏习,号为治办。然用法刻深,烦碎无大体,唯厚结中人。权发遣开封府卒。
全宋诗
李中师(一○一五~一○七五),字君锡,开封(今属河南)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充集贤校理,提点开封府界诸县。擢三司度支判官,为淮南转运使,徙河东转运使。英宗即位,除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知澶州、河南府。神宗即位,迁给事中,除龙图阁直学士,充群牧使,兼知审官东院。熙宁八年权发遣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卒,年六十一。事见《祠部集》卷三四《李公行状》,《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8—1089 【介绍】: 宋寿州人,字晦叔。吕公弼弟。仁宗时登进士第。英宗时知蔡州。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初,知开封府,为御史中丞。反对行青苗法,言吕惠卿奸邪不可用,出知颍州。起知河阳,召还知审官院,寻同知枢密院事。哲宗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辅政,废除新法。三年,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卒谥正献。
全宋诗
吕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凤台)人。仁宗时以父荫补奉礼郎。举进士,通判颍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知开封府。二年,为御史中丞,出知颍州。八年,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改知审官院,同知枢密院事。元丰五年(一○八二),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徙扬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四年卒,年七十二。谥正献。《东都事略》卷八八、《宋史》卷三三六有传。今录诗十八首。
全宋文·卷一○九二
吕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夷简子,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人。登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通判颍州,与郡守欧阳修为讲学友。判吏部南曹,除同文院检讨、同判太常寺,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英宗亲政,加龙图阁直学士,出知蔡州。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熙宁初,知开封府。二年为御史中丞。以与王安石意见不合,出知颍州、河阳。召还提举中太一宫,迁翰林学士承旨,改端明殿学士,知审刑院,同知枢密院事。元丰五年乞去位,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徙扬州。哲宗即位,还朝为侍读,拜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四年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濮州人,字公达。李迪从子。由荫登第。历通判安肃、河南。入判刑部,除直秘阁,知泾、晋、陕三州。精于吏事,所居官皆称职。曾取唐史籍中有益治体者,撰《君臣龟鉴》。卒年八十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79 【介绍】: 宋赵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绶子。仁宗宝元二年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出签书集庆军判官。任编修官,预修《新唐书》。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编修《仁宗实录》,判太常寺。神宗时,历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龙图阁直学士,修《两朝正史》。藏书三万卷,熟于朝廷典故,著书甚多。有《春明退朝录》、《长安志》,辑《唐大诏令集》等。
全宋诗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绶子。仁宗时以父荫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后充编修官,预修《唐书》。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诰、判太常寺。后出知绛州,寻召还,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录》三卷、《长安志》二十卷。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镇《宋谏议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一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绶子。天圣三年,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宝元二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第。仁宗朝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太平、亳州,累迁至工部郎中。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熙宁中,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赠礼部侍郎。敏求学识博洽,著述甚丰。尝奉诏修《两朝正史》,预修《新唐书》,补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百四十八卷,辑《唐大诏令》百三十卷,另著有《书闱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东观绝笔集》二十卷、《东京记》三卷、《閤门仪制》十三卷、《长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录》二卷(存)等。见范镇《宋谏议敏求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苏魏公集》卷五一《龙图阁直学士修国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绶传》附子敏求传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缙叔。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江宁尉。皇祐元年调充《新唐书》编修官。长于史学,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又擅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出力颇多。书成,进直秘阁、同知礼院。仁宗求治道,陈时务五事,朝廷颇采其策。神宗熙宁初,出知颍州。卒年五十三。有《唐书直笔》。
全宋诗
吕夏卿,字缙叔,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乾隆《晋江县志》卷八),为江宁尉。荐为编修唐书官,迁直秘阁,同知礼院。嘉祐八年(一○六三),充史馆检讨(《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八之五三)。神宗熙宁初,迁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晋江县志》卷一二)。出知颍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五十卷(《苏魏公集》卷六六《吕舍人文集序》),已佚。《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三○七
吕夏卿,字缙叔,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庆历二年进士,调高安主簿,改江宁尉。皇祐元年调充《新唐书》编修官,嘉祐五年书成,进直秘阁、同知礼院。英宗世,历史馆检讨,同修起居注、知制诰,与修《仁宗实录》。熙宁中,出知颍州,卒,年五十三(一作五十五)。著《唐书直笔》四卷(存)、《兵志》三卷,文集五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8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王益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七年,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于民,严整保伍,治绩卓著。历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培养人才,未被采纳。迁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乃设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整军,力谋富国强兵。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举、学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罢相,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元丰三年,封荆国公。卒谥文。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辑本。
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词学图录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朝历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绍圣中,谥曰文。崇宁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属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传世。另著有《三经新义》(已佚,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字说》等。《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富阳人,字师直。谢绛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历京西、淮南转运使,以与王安石善,骤擢为侍御史,诬劾苏轼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时章惇开五溪,景温协力拓筑,以功进拜礼部侍郎。哲宗元祐中,历知永兴军、河阳。卒年七十七。
全宋诗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小名锦衣奴(刘攽《中山诗话》),富阳(今属浙江)人,绛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杂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历知邓、襄、潭州。元丰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书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宝文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同上书卷三六九),寻罢知蔡州。三年,权刑部尚书。又出知郓州、真定府、扬州、寿州、邓州(同上书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绍圣四年徙知河阳,请致仕,未受命卒(同上书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宋史》卷二九五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富阳(今浙江富阳)人,绛次子。皇祐元年进士,通判汝、莫二州,江东转运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涟水军。神宗初徙真州,提点江西刑狱,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王安石骤擢之为侍御史知杂事,诬劾苏轼。出知邓州,进陕西都转运使,改知邓、襄、澶三州。加直龙图阁,判将作监。出知潭、洪、应天府、瀛州。元祐初进宝文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坐事罢知蔡州;三年初权刑部尚书,改知郓州,再历永兴军,徙知河阳。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公裕(一○二三~一○八三),字益孺,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人。仁宗皇祐中进士,为戎州军事推官,调忠武军节度掌书记,迁知唐县,改忠武军节度判官。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充秘阁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同知太常礼院。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改判吏部南曹,后复知礼院,出知嘉州。元丰六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三○卷,已佚。事见《范忠宣集》卷一四《承议郎充秘阁校理张君墓志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6 【介绍】: 宋荣州人,字潜夫。仁宗皇祐元年进士。父伯琪,以义声著于乡。时州有盐井,籍民煎输,多至破产,唯有禄之家得免,伯琪请于州,均之官户,而仕者诬诉之,赍恨以殁。梦易为朝奉郎,力成父志,言于州县、刺史、三司,得上闻,还籍没者三百五十五家,蠲岁额三十万斤。摄兴州,部刺史以事中之,罢归而卒。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韩宗道(一○二七~一○九七),字持正,其先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神宗熙宁初,知巴州,改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入为开封府判官,出提点河北西路刑狱,历知庐州、凤翔府、潞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入权户部侍郎,改刑部,以宝文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绍圣初,知成都,改瀛州。三年,知杭州。四年卒,年七十一。事见《金石萃编》卷一四二《韩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五《韩综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六四
韩宗道(一〇二七——一〇九七),字持正,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综子。以荫补将作监主簿,三迁为大理评事。嘉祐四年登进士第,知馀姚县。熙宁中,累官至两浙西路提刑。元丰中,历知庐州,工部、户部、左司郎中,太府卿,刑部、户部侍郎。六年,加宝文阁待制、知开封府,再为户部侍郎。绍圣中,历知陈、青、瀛、杭等州。四年卒,年七十一。见曾肇《韩宗道墓志铭》(《金石萃编》卷一四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洛阳人,字无愧。赵良规子。第进士。知武强县,历开封府推官。哲宗时擢给事中,论蔡确、章惇有罪不宜复职,苏轼宜留在朝。进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后随人俯仰,遇贾易劾苏轼题诗怨谤,亦附而诋之。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卒年七十二。
全宋诗
赵君锡(一○二八~一○九九),字无愧,洛阳(今属河南)人。举进士,知武强县。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权检详枢密院文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五),徙大宗正丞,改宗正丞,历开封府推官。哲宗元祐初,迁司勋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擢给事中。进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以吏部侍郎、天章阁待制出知郑陈澶三州、河南府、应天府。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同上书卷五○六),年七十二。事见《宋史》卷二八七《赵安仁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一六三五
赵君锡(一○二八——一○九九),字无愧,良规子。以父任授将作监主簿,复举进士,以亲故不愿仕。父亡,调知武强县。司马光编《历代君臣事迹》,辟为同修。徙知大宗正丞、改宗正丞,同知太常礼院、开封府推官。元祐初自太常少卿擢给事中,进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初称苏轼之贤,后附贾易,诋轼,宣仁后斥其「全无执守」,遂降知郑、陈、澶三州及河南应天府。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年七十二,谥文定。见《东都事略》卷四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六,高斯得《跋赵文定公君锡行实》(《耻堂存稿》卷三),《宋史》卷二八七《赵安仁传》有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