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大宅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长者之一大宅,譬三界之火宅。法华经譬喻品曰:「譬如长者有一大宅。」(参见:火宅)
火宅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三界之生死,譬如火宅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佛学常见辞汇】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意谓三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烧著的房子一样,人们住在里面,苦不堪言。
【俗语佛源】
典出《法华经·譬喻品》:有一大富翁,家宅广大,而唯有一门,忽然火起,诸子在宅中游戏,全然不觉。富翁心急,对诸子说: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可以游戏,你们快出来吧!于是,诸子争先恐后地奔出火宅,上车而去。经上用这个譬喻说明如来「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佛教以火宅比喻众苦充满的「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即众生生死轮回之处)。如《心地观经·序品》谓:「了达三界如火宅,八苦充满难可出。」八苦,指众生八种基本的苦难: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五阴盛苦。唐·白居易《赠昙禅师》诗:「欲知火宅焚烧苦,方寸如今化作灰。」即用此佛教典故。火宅亦特指烦恼牵缠的俗世家室。如明·妙叶《念佛直指》:「如俗在家,火宅方煎。」民间亦贬称私畜妻室的破戒僧人为火宅僧。诗中亦用火宅比喻荒年乱世。如清·魏源《北岳五台看雪行》诗:「各号清凉奠震旦,欲易火宅为宁坤。」(李明权)
一大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个之大劫也。(参见:大劫)
【佛学常见辞汇】
历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为一世界由成到毁的年数。
大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成住坏空之四期为一周。为八十增减之时量。旧译称之为四中劫。新译称之为八十中劫。(参见:劫)
【佛学常见辞汇】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佛学次第统编】
大劫者,合四中劫,一成、一住、一坏、一空,为一大劫。
一、成劫 历第一次中劫,名曰成劫。
二、住劫 历第二次中劫,名曰住劫。
三、坏劫 历第三次中劫,名曰坏劫。
四、空劫 历第四次中劫,名曰空劫。
合四中劫,共计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
凡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世界,皆悉具此四种。
一大车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一大车譬法华之妙法。又云大白牛车。法华经譬喻品曰:「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参见:火宅)下火宅喻。
火宅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三界之生死,譬如火宅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佛学常见辞汇】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意谓三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烧著的房子一样,人们住在里面,苦不堪言。
【俗语佛源】
典出《法华经·譬喻品》:有一大富翁,家宅广大,而唯有一门,忽然火起,诸子在宅中游戏,全然不觉。富翁心急,对诸子说: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可以游戏,你们快出来吧!于是,诸子争先恐后地奔出火宅,上车而去。经上用这个譬喻说明如来「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佛教以火宅比喻众苦充满的「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即众生生死轮回之处)。如《心地观经·序品》谓:「了达三界如火宅,八苦充满难可出。」八苦,指众生八种基本的苦难: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五阴盛苦。唐·白居易《赠昙禅师》诗:「欲知火宅焚烧苦,方寸如今化作灰。」即用此佛教典故。火宅亦特指烦恼牵缠的俗世家室。如明·妙叶《念佛直指》:「如俗在家,火宅方煎。」民间亦贬称私畜妻室的破戒僧人为火宅僧。诗中亦用火宅比喻荒年乱世。如清·魏源《北岳五台看雪行》诗:「各号清凉奠震旦,欲易火宅为宁坤。」(李明权)
一大事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开显实相妙理之事业,开示佛知见之事业也。一大者,实相之妙理,谓佛知见,即法华之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文句四上曰:「一则一实相也,非五非三,非七非九,故言一也。其性广博,博五三七九,故名为大。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为事。」止观一下曰:「云何为一?一实不虚故,一道清净故,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故,云何为大?其性广博,多所含容(乃至)事者十方三世佛之仪式,以此自成佛道,以此化度众生,故名为事。」玄赞三曰:「大事体即智见,诸佛出世,为此大事,四义明之,谓开示悟入。」又,人之生死谓为大事。善导之临终正念诀曰:「世之大事,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若错,便堕轮回。」
【佛学常见辞汇】
1。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就是向众生开示宇宙人生真理,以令众生转迷成悟和了脱生死的伟大事业。2。指人的生死大事。
一大事因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一大事之因缘。文句四上曰:「众生有此机,感佛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本意。」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大事因缘,即为了化度众生的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一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故名为大。如来出世度生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具此实相而能成机感佛,故名为因。如来證此实相而能起应度生,故名为缘。一切如来出现于世,皆为开示一切众生本有实相,令其咸得悟入佛之知见。舍此则非如来出世本怀,经云:如来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是也。
一大三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世界之中央,有须弥山,此四方之大海中有四大洲,此大海之外,以铁围山围绕之,如是谓之一小世界。合一千一小世界,谓之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世界。夫以一小世界为单位数,则一大千世界之数为一○○○○○○○○○也。其成立及破坏,无不相同。又为一佛所领之土。俱舍论十一曰:「千四大洲,乃至梵世,如是总说,为一小千;千倍小千,名一中千界;千中千界,总名一大千;如是大千,同成同坏。」一大千世界中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之千,故一大三千世界,谓之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虚空极微尘数出生金刚威德大宝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南方灌顶智大福德门之大宝三昧也。由此而出生宝生如来。见摄真实经上。
一生补处菩萨最胜大三昧耶像
【佛学大辞典】
(图像)称三十臂之弥勒菩萨。(参见:弥勒)
一向大乘寺
【佛学大辞典】
(杂语)总称一向专学大乘不兼小乘之寺。非一寺之名。见大藏日本撰述部之显戒论。
大悲阐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为第二种之通名。以大悲誓愿,欲度尽一切众生而后成佛者。故己无成佛之期。何则,以众生尽有成佛之期也。因之亦名一阐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阐提为梵语一阐提之略。成佛不可能之义。大悲阐提者,言为有大悲而自己之成佛毕竟不可能也。如观音地藏之大悲菩萨是也。(参见:一阐提)
【佛学常见辞汇】
指具足大悲心的菩萨,因他们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故成佛亦无期。阐提是极难成佛的意思。
二十八大药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十八部众)
大小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曰大乘,二曰小乘。大乘乃大人之乘,此中摄一乘与三乘中之菩萨乘,与不愚法及二乘(此三者即大乘之三乘);小乘者,小人之乘,即愚法之二乘也。涅槃经中说为半字教,满字教,智度论判为声闻藏,摩阿衍藏者是也。自经本上论之。四阿含经为小乘。其馀诸经为大乘。以八宗配之。则俱舍成实为小乘。律宗以上为大乘。若依诸家之教判。则天台之三藏经,华严之愚法小乘教,法相之初时有教,天台之通教以上,华严之始教以上,法相之第二时空教以上。皆为大乘。问曰四阿含经中。有六度万行之菩萨乘。俱舍成实之宗中亦有释迦佛有弥勒菩萨。何声闻缘觉之为二乘耶?答曰:以小乘为本位而论之。则本有三乘。(参见:三乘)。然自大乘上论之。则彼小教中说佛菩萨之大乘法。实非对菩萨之机而说菩萨之法。为使二乘信能化之佛。而说佛之自行即菩萨之大法而已。推其意。惟在度二乘。故其所说之佛果。亦无异于二乘之所證,惟与彼等同断见思二惑而脱离三界之生死,依析空观仅證但空偏真之理而已。所不同者。在依长劫之修行,断不染污无知,而自在度一切众生。八十而住世之缘尽,则与彼等同归无馀涅槃,而法界中减一有情也。此小乘中所说之大乘佛果也。假说如是浅近之佛果。毕竟为度彼等二乘。故抑就所化之人,总为此二乘(即小乘)也。例如天台之通教,华严之始教。为欲化菩萨兼不愚法回心之二乘,虽说声缘之二乘。其本意为欲度菩萨。且使彼二乘向大。故总称之曰大乘。问曰:小乘教中。虽有菩萨乘。而为二乘之菩萨乘。则从二乘而为小乘教。大乘教中虽有二乘。而为菩萨乘之二乘。则从菩萨而为大乘教。然则大小乘之别。止就所化之人而差别。于教义上,无有深浅。何也?答曰:于教义大有深浅,例如瑜伽杂集论等,说声闻等之教行住果及断惑之分齐。与婆沙俱舍等不同,是也。又天台以观法判之。凡大乘有独菩萨法。有通三乘法。通三乘法,即天台之通教。独菩萨法,即天台之别圆二教。此中独菩萨法。以中道为观法。通三乘法。以空理为观法。观此空理,有析空与体空之二。分析诸法而悟空理为析空。知诸法如梦如幻,而体不坏悟其空理,为体空。以此析体二空为大小之区别。小乘之声缘菩均为析空。大乘之声缘菩均为体空。由是可知教义之深浅也。止观三曰:「小者小乘也。智慧力弱,但堪修析法止观,析于心色。(中略)大者大乘也。智慧深利,修不生不灭体法止观,大人所行,故名大乘。中论明即空者,由摩诃衍。摩诃衍即大也。衍中云:欲得声闻当学般若者。元此是菩萨法。大能兼小,傍狭声闻。譬如朱雀门,天家所立,正通王事,不防群小由之出入。虽通小人,终是天门。今摩诃衍亦如是。正为菩萨体法入空。虽有小乘,终为大。例如三藏析法,虽有佛菩萨,终是小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小乘也。一切经自教义之上分此二者,以对于小机说罗汉之道。为小乘,以对于大机说作佛之道为大乘。四部之阿含经等为小乘,法华经维摩经等为大乘。智度论百曰:「阿难知筹量众生志业大小,是故不于声闻人中说摩诃衍。(中略)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他人之别,是故有大小乘差别。」法华游急下曰:「佛教虽复尘沙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为大乘。」传灯录曰:「禅有深浅阶级,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吾法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柳宗元文曰:「儒以礼行,觉以律兴,一归真源,无大小乘。」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和小乘。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是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若从经藏里的经本分之,四阿含等罗汉系经典为小乘,般若法华华严等菩萨系经典为大乘。
三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三乘有四种:(一)大乘之三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谛之理,以證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于其最后之生不依如来之声教,感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十二因缘之理,以證辟支佛果者。三大乘,又云菩萨乘,三无数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以證无上菩提者。或以羊鹿牛三车譬之,或以象马兔三兽比之。是为大乘之三乘,故不摄不愚法之二乘(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二种,(参见:二乘))。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中略)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求自然慧,独乐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中略)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二)小乘之声缘菩三乘也。又称小中大,皆灰身灭智,故此中之声缘,即是愚法。四教仪注上曰:「三乘,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五教章上二曰:「大乘中乘小乘为三乘。(中略)如小论中自有声闻缘觉法及佛法。」(三)大小合论之声缘菩三乘也,又云小中大。此中之菩萨乘摄一乘,声缘二乘,摄愚法不愚法之二类。五教章上二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四)一、一乘。如华严法华明一切皆成佛者。二、三乘法,如深密般若别立三乘之得道者。三、小乘,执于四阿含等之所明而不信一切大乘之教理者。见五教章上。是由大小合论之三乘中菩萨乘闻一乘,由其二乘别开愚法之一类也。密教以第一类之三乘为法佛内證之三密。声闻依声教而悟道,故配之于语密,缘觉只心观十二因缘而悟道,故配之于意密,菩萨以大悲利他之故,舍身于娑婆界,而广修六度万行,故配之于身密。菩萨之行,通于三业,而于身业最重,故且为身密。三业之中,身兼意口,三乘之中菩萨之行广兼三业,故寄于总德而配之于身密。然而法华经以三乘为方便,一佛乘为真实。会三乘而归于一乘也。然密教之见,以为三乘即法佛内證之三密。故三乘之行不动,直以为秘密佛乘之体也。故大日经疏三,释经之通达三乘文曰:「真言门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为通达三乘。」详见秘藏记钞七。
【佛学常见辞汇】
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无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众〕,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七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楞严经三就地水火风空见识之七法,明周遍法界之义,周遍法界者大之义也,此七法,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故种种法法无不周遍,无不含容,此为大之实义。大小乘中虽说四大五大六大,然是各持自相,地大不能遍于水大风大,水大不能容火大,岂成大之义哉,欲显此义,故经中先就五阴,六入,十二入,十八界(是云四科),说明幻空性真之理,更说七大之义。此中第六之见大,为眼根之见性,举一而其他耳根等之闻性等,可推而知,即六根之性也。故疏释者通称之为根大(案俱舍有根见识见之二说,而毗昙宗成立根见之义,今于有情世间为愚者依根见之说开显能缘能了之真性也),然则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为六境,见大为六根,识大为六识,但与十八界开合不同耳。世尊就十八界破凡夫所见幻化之相,显圆融之真性,是七天之义也。(参见: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严经所说。七大者地水火风空见识。上五大为该括一切六尘之境者。见者举经中眼根见性之一,使例知其他耳根等之听嗅尝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作用也。因之又名根大(经三)。「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识者六根六尘和合而生了别六尘之识心也。开则为六识。要之为六境六根六识之十八界也。大者周遍之义,地水火风空周遍法界,十方圆满,根识之二大亦周遍法界,十方圆满,故皆称为大也。此中明根识二大之周遍法界,他经尚无所说,是本经之特别发明也。虽密教之六大无碍,亦无过于此。「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为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佛学常见辞汇】
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是四大,空即虚空的本性,见即眼根的见性,识即八识。因为以上七大周遍于法界,所以叫做大。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大即体性圆融周遍无外之义。盖由万法不离地水火风而成,依空建立,因见有觉,因识有知,举此七种,则自他依、正、色、心,一切万法无不摄矣。然以众生迷失本心,根尘对起,知见妄分,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但于日镜和合处见火起,月珠和合处见水生,各不相容,执相成碍,殊不知如来藏中,水火性空,本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故世尊于楞严会上,开悟阿难及诸大众,会七大万法,皆归如来藏,故说此七大之相也。(依、正、色、心者,依即所依国土;正谓正受果报,即能依之身也;色即色身;心即心识也。)
〔一、地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析则成空,合聚为地。众生昏迷,但见其相,不知地性融通,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清净本然,宁有方所,故名地大。(循业,即随业也。)
〔二、火大〕,火性无我,寄于诸缘,如执镜艾,对日火生。众生昏迷,但见其相,不知火性融通,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如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故名火大。(火性无我者,言火性无体也。)
〔三、水大〕,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执珠盘,对月出水。众生昏迷,但见其相,不知水性融通,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如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故名水大。
〔四、风大〕,风性无体,动静不常,如人整衣,则有微风拂他人面。众生昏迷,但知微风,不知风性,融通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如一人整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故名风大。
〔五、空大〕,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人凿井,出土一尺,中间则有一尺虚空。众生昏迷,但见此空,不知性觉真空,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故名空大。
〔六、见大〕,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朝明夕昏,一切色相,因见分析。众生昏迷,但见明暗之相,不知性见精明,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以由色空既遍,见亦周遍,六根互用,闻听觉知,亦复如是。圆满十虚,宁有方所,故名见大。(六根互用者,谓如眼见色,亦能闻声、嗅香、知味、觉触之类也。十虚,即十方虚空也。)
〔七、识大〕,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而出,如根尘对起,分别妄生。众生昏迷,但随分别,不知性识明知,遍周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以由根境无边,识亦无尽,含吐十虚,宁有方所,故名识大。(六种根尘者,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十虚者,十方虚空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Maha%,摩诃、么贺。自体宽广之义,周遍包含之义,又多之义,胜之义,妙之义,不可思议之义。俱舍论一曰:「体宽广故。」起信论义记上本曰:「包含为义。」法华玄义二曰:「大义有三大多胜。」玄义十曰:「即妙是大,即大是妙也。」止观三曰:「大经云:大名不可思议也。」长水楞严义疏三下曰:「周遍含摄,体无不在,物无不且,非因待小当体受称,故名为大。」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摩诃,华译为大,是自体宽广、周遍包含、多、胜、妙、不可思议等的意思。
【三藏法数】
大即常体得名,常遍为义。谓旷兼无际,体不变易,竖穷三际,横亘十方也。(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晋代失译。说七佛八菩萨各神咒。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善无畏译。七俱胝佛母尊之仪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