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高级汉语词典》:胶东大鼓  拼音:jiāo dōng dà gǔ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诸县。唱腔为板腔体结构,分北、东、南三路。表演形式灵活,一般是演员击书鼓、钢板演唱,以三弦、二胡伴奏
《漢語大詞典》:京音大鼓
见“ 京韵大鼓 ”。
《國語辭典》:京韵大鼓(京韻大鼓)  拼音:jīng yùn dà gǔ
流行于大陆河北、东北、华东地区的一种曲艺。以木板大鼓结合清音子弟书,并吸收平剧、梆子及其他说唱艺术等发展而成。起初多演唱长篇,后主要演唱短篇,只唱不说。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唱腔主要有起板、平腔、快板等。一人演唱,自击鼓、板,以三弦、四胡、琵琶等为伴奏乐器。因自清代起流行于北平、天津二地,故也称为「京津大鼓」。
《國語辭典》:京韵大鼓(京韻大鼓)  拼音:jīng yùn dà gǔ
流行于大陆河北、东北、华东地区的一种曲艺。以木板大鼓结合清音子弟书,并吸收平剧、梆子及其他说唱艺术等发展而成。起初多演唱长篇,后主要演唱短篇,只唱不说。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唱腔主要有起板、平腔、快板等。一人演唱,自击鼓、板,以三弦、四胡、琵琶等为伴奏乐器。因自清代起流行于北平、天津二地,故也称为「京津大鼓」。
《国语辞典》:京东大鼓(京东大鼓)  拼音:jīng dōng dà gǔ
一种起源于北平、天津的民间小调,且结合地方的语调发展而成。只唱不说,唱词多七字句。演唱者左手击铜板、右手打鼓,以三弦、打琴等伴奏。
《國語辭典》:梅花大鼓  拼音:méi huā dà gǔ
一种曲艺。演出时和以三弦、二胡、月琴等乐器,以单人说唱方式演讲故事内容。约起源于清光绪、同治年间。音调柔缓,且多取材西厢记、红楼梦等章回小说,与京韵大鼓相较之下显得幽怨委婉。也称为「梅花调」。
《漢語大詞典》:辽宁大鼓(遼寧大鼓)
也称东北大鼓。旧称奉天大鼓。曲艺的一种。流行于 东北 各地。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唐山大鼓的曲调。由一人击鼓板演唱,二三人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等。在流行过程中,形成多种流派:奉天调流行于 沈阳 、 辽阳 ;南城调流行于 营口 、 海城 ;西城调流行于 北镇 、 黑山 ;还有东城调、北城调。传统曲目有《忆真妃》《响马传》《蝴蝶杯》《宝玉探病》《孟姜女寻夫》等。
分類:旧称曲艺
《國語辭典》:乐亭大鼓(樂亭大鼓)  拼音:lào tíng dà gǔ
清中叶一种起源于河北省乐亭县的曲艺,流行于乐亭、唐山及华北地区。表演形式为一人左手击铁板,右手击鼓演唱,另以三弦或四胡、笛子、二胡等乐器伴奏。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东路以乐亭为中心,音调高亢;西路以唐山为中心,唱腔婉转,节奏富变化。
《國語辭典》:梨花大鼓  拼音:lí huā dà gǔ
铁片大鼓的别名。参见「铁片大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