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楞严道人。名继。殊有高行。赐号觉济大师。与文与可。为方外友。相得甚驩。有诗赠焉。觉济大师。且赞其像。极其称叹云。
释普亮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八八
释普亮,号宗志大师,真宗咸平间广州法性寺僧。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三
惟净,南唐吉王李从谦之子,李煜从子。幼时入经院习梵字,解五竺国梵语。太宗时度为僧,与法护同译新来诸经,任译经鸿胪少卿,赐号光梵大师。庆历中朝廷百度例务减省,知言者必乞罢译经,遂预奏乞罢。见《湘山野录》卷上,《补续高僧传》卷一。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法护。中天竺国人。景德改元。赍梵筴入京。赐紫衣束帛。馆于传法院。时天息灾法贤。相继迁逝。虽译事不𥨊。而司南乏人。佥议非法护不可。遂被诏补其处。仍敕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参政赵安仁等润文。礼数有加。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合经律论。共成四百十三卷。净与秘书监扬亿编次。又与安仁等。编修大藏经录。凡二十一卷。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宸裁序文。置于录首。仁宗即位。净与翰林学士夏竦。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净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赐名天圣释教录。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南海驻辇国遣使。进金叶梵经。诏法护译之。御制译经颂为赐。至和元年。敕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三藏法护。戒德高胜。可特赐六字师号。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是时。译场久开。润文官。非位德并隆者。不得参预。如吕夷简宋绶。如富弼文彦博韩琦。皆以宰臣入选。弘阐之盛。古所未有。况梵本甚富。不容尽翻。夷简绶奉诏。续修法宝录。自祥符至景祐。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至是。净上言。西土进经。新旧万轴。鸿胪之设。有费廪禄。欲乞停罢。中丞孔辅道。亦以为言。上出净疏示之。谕以先朝盛典。不可辄废。译虽不停。自是势亦少缓。不似如前之锐也。至徽宗大观中。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即击磬以觉嘉州定僧者。与译语。仁义笔受。宗正南游江浙。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护终于嘉祐三年。净未详所终。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又同时与法护共译事者,有惟净绍德。惟净姓李氏,江南李煜之从子,太平兴国八年,奏选童子五十人学梵字,诏高品、王文寿典选政,以净等充选引见,令入经院受学。净天资颖妙,冠绝流辈,口授梵章,便解文义,岁馀度为僧,与护同译新来诸经。所译《佛说身毛喜竖经》三卷,《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十卷,即《大宝积第三金刚力士会》同本异译,分作二十五品,《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十八卷,即《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第五》也。又译《大乘中观释论》九卷。赐以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为光梵大师。仁宗庆历三年,净见执政裁省译经之务,因自奏疏,乞罢,敕曰:“三圣崇奉,朕何敢罢?且琛贡所入皆异域文字,非鸿胪谁识不凡?”未几,御史中丞孔道辅等果乞罢译馆,仁宗以净疏示之,其议遂止。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或,号文宝大师。事见《吟窗杂录》卷三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玄宝,号文畅大师,与吕端同时(《金石续编》卷一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长吉,号梵才大师,住净名庵。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二七、三五。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一一
智彬,乾道间住世,号神照大师。曾为平江府松江华严教院住持。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子琦,泉州(今属福建)人。俗姓许。依开元智衲,试经得度,精《楞严》、《圆觉》。住蕲州开元,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七。今录诗二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子琦。泉州许氏子。试经得度。精楞严圆觉。弃之游江淮。谒翠岩真禅师。问佛法大意。真唾地曰。这一滴落在何处。师扪膺曰。学人今日脾病。真为解颐。辞参积翠南公。尽得其道。相与商搉古今。适大雪。南公。指谓师曰。斯可以一致帚否。师曰。不能。然则天霁日出。云物解驳。岂复有哉。知有之人。于一切言句。如破竹。虽百节当迎刃而解。讵容声于儗议乎。一日南公。遣僧逆问三关语。师厉声曰。你理会久远。时事作么。南公益奇之。于是名著丛席。南公殁。四祖演禅师。命分座。室中垂语曰。一人有口道不得姓字为谁。后传至东林总禅师。叹曰。琦首座如铁山万仞。卒难逗他语脉。未几。以开元为禅林。请师为第一世。赐号觉照大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周(?~一○二三),俗姓王,字觉元,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八岁出家,住泉州开元寺。曾三次应诏,赐号慧大师。仁宗天圣元年卒。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六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32 【介绍】: 宋僧。台州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投东掖山义全出家。年二十受具戒,研律学。后诣普贤像前,自誓习天台教法,遂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真宗大中祥符中敷席杭州昭庆寺,讲扬所学。后复兴故天竺寺居之。真宗赐号慈云大师。著有《忏仪》多种,世称“百本忏主”、“慈云忏主”。又有《天竺灵苑集》。
全宋诗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事见《镡津集》卷一五《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著述今存《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 遵式诗,以《续藏经》本《金园集》、《天竺别集》为底本,《金园集》参校日本刻本(简称日刻本,藏上海图书馆)。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七首,共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二○○
遵式(九六四——一○三二),字知白,宁海(今浙江宁海)叶氏子。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继入国清寺。雍熙元年,见明州宝云寺义通法师北面受业,与知礼同门相契。智解秀出,得天台奥旨。义通入寂,众请居宝云讲《法华》诸经,又历讲诸寺,后定居杭州天竺寺。天禧中赐号慈云,乾兴元年受章懿太后命,为皇室行忏,遂请天台教文入藏,天台宗由是大振。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著述甚丰,今存《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十数种。见契嵩《慈云式公行业曲记》(《镡津文集》卷一五),《补续高僧传》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遵式。字知白。台州宁海叶氏。母梦咽明珠而生。出家于东掖山。传天台教于宝云通师。未几。继其席。祥符八年。刺史薛公请居灵山天竺寺。寺久废。师按其旧而新之。王文穆出守。重师之道。奏复天竺名。寻请赐慈云号。章献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忏。师著金光明护国仪文上之。因奏请天台教文入藏。又依经撰集诸忏法盛行于世。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师力行之。感应非一。凡为法祈祷必然指。唯存三焉。及建光明忏堂。每架一椽一甃。必诵大悲咒七遍。屡经兵火。岿然独存。愿力致也。师诗文典雅。有金园灵苑天竺别集。天圣九年归东岭草堂。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陨于山。师示寂。累谥法宝禅慧。淳祐八年。其徒明禋祷晴获应。上御宸翰。加谥圣应。淳祐十一年。明禋祷晴复应。上御宸翰。加谥正觉。 赞曰。 台岭一宗  兴于法智  师出宝云  金昆玉季 示无生忍  住不退地  徽号累旌  终古不坠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遵式。字知白。天台宁海叶氏子。母王氏。乞男于观音。梦大士与明珠吞之而生。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受具戒。研律学。继入国清。普贤像前。烬一指誓弘教观。雍熙元年。见宝云北面受业。未几智解秀出。智者讳日。然顶誓行四三昧。宝云入寂。师乃返天台。以苦学致疾。至于呕血。感异梦而愈。既而顶高寸馀。手垂过膝。声若洪钟。时年二十八也。众请居宝云。讲法华维摩金光明等经。至道二年。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咸平中。归天台。主东掖。以徒属之繁。即西隅益建精舍。率众修念佛三昧。有白鹤庙。居民甚神之。师与神授戒。改祭为斋。祥符四年。讲止观于景德寺。道经黄岩。有豕奔伏于前。推其来。乃逸于屠肆者。偿其直而豢之。赤山寺濒海而高。先是。山颠有异光。中现七层浮屠之形。周山四十里。皆渔人之[竺-二+(一/(尸@邑))]梁。或以语师。师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于是居人感化。不复为渔。时东山结忏会。天大旱。师卓锡石缝。泉即激涌。七年。受杭昭庆请。大弘法化。从化者众。自是居杭矣。八年。苏人以郡符。迓师于开元建讲。缁素毕集。不荤饮者。倾匝邑。屠酤不售。官监有失课之言。师辞其徒曰。智者遗晋王书。有言六恨。其一谓。以法集动众妨官。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复杭。刺史薛颜。始以灵山。命师居之。即隋真观所营天竺寺也。天禧三年。王钦若抚杭。与师道契。奏锡天竺旧名。复其寺为教。又奏请西湖。为放生池。因赐号慈云。乾兴元年。章懿太后。以师熏修精进。遣使赍白金。命于山中。为国行忏。天台教文。于是入藏矣。天圣四年。中秋月望之夕。桂子降于殿庭。师取其实。播种林下。乃作桂子之诗。九年讲净名经。忽谓其徒曰。昔在东掖讲此经。梦荆溪授我卷。及出室视日已没。今吾殆终此讲乎。因与众诀。作谢三缘诗。谓谢徒属。绝宾友。焚笔砚也。随徙东岭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示疾不用医药。惟说法勉众而逝。寿六十九。腊五十。逝之夕。山中人。见大星殒于灵鹫峰。越明年仲春四日。奉遐榻。葬于寺东月桂峰下。师始出家。郡挍诸生。慕师才俊。勉回业儒。为诗答卢积。中有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之句。人多诵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于行道。四隅置𨫼炽炭。遇困倦。则渍手于𨫼。十指惟存其三。崇宁三年。赐号法宝大师。绍兴中。又谥忏主禅慧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遵式,字知白,姓叶氏,宁海人。投天台东掖山义全出家,纳戒于禅林寺,习律于守初师。郡校诸生,要其还初服,式答以偈曰:“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因诣普贤像前,然指自誓,习天台教法,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遂然顶誓行四禅三昧。后染疾危甚,入灵墟佛室,持咒伏消,梦感神觉,其疾乃愈。于是澄心澈虑,著《观音礼忏文》,复撰《誓生西方记》、《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大中祥符四年,昭庆齐一律师启请至寺,宣讲四部,兼弘律仪,学者向慕,如水赴壑,沛然莫禦。杭之风俗,以酒肴会葬,式谕以胜缘,其俗皆化,易为蔬果,因著《戒酒肉慈悲法门》以正其事,至今犹则效之。尝赴姑苏开元寺,大敷讲席,听者踵止,户内之履,几不能容。后居天竺灵山,于寺东建日观庵。老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大师《三昧行法说》,著《金光明经忏法三昧仪》。名彻上闻,召赐紫衣。乾兴元年,赐号“慈云大师”。明道壬申岁,入寂,葬寺东月桂峰下,所著诗文《金园集》、《灵苑集》,释元复赞曰:“台岭一宗,兴于法智。师出宝云,金昆玉季。示无生忍,住不退地。徽称累旌,终古不坠。”其《慈云集》中有《酬伉上人》诗云:“尘外清閒极,谁能更似君。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拾句书幽石,收茶踏乱云。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伦。”又《寄悟和尚》诗云:“无累无机祗任缘,一斋长掩古松边。长垂白发过深雪,不下青林知几年。木叶当薪烧更暖,草苗为履著难穿。竟何人问东林社,时引清流灌碧莲。”其风度超迈,胸怀活淡,可想见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仲休,一作仲林,越僧。真宗时赐号海慧大师。有《山阴天衣十峰咏》,郡人钱易为之序(《嘉泰会稽志》卷一五),已佚。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
仲休,一作仲林,越人。精习天台教。李沆以其名上,赐号海慧大师。著《越中牡丹花品》二卷,又有《山阴天衣十峰咏》,郡人钱易为之序。见《嘉泰会稽志》卷一五、《宋诗纪事》卷九一。
释景尧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二
景尧,大中祥符年间僧,曾任台州宁海县都僧正,赐紫,号明智大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6—1022 【介绍】: 宋僧。钱塘人,俗姓徐,字无外,自号中庸子。居孤山玛瑙院,杜门独处。与林逋友善,以诗文自娱。有《闲居编》。
全宋诗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为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乾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谥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为底本。
全宋文·卷三○七
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钱唐(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氏。八岁受具于杭州龙兴寺。二十一岁,从奉先寺源清法师学天台三观。凡三年而师卒,遂孜孜研探经论,撰著讲训,为天台宗「山外」派义学名僧。大中祥符末,卜居西湖孤山玛瑙院,世称孤山法师。乾兴元年二月卒,年四十七。徽宗崇宁三年赐谥法惠大师。智圆兼宗儒教,旁涉《庄》、《老》,喜为诗文。平生著述宏富,其经论疏钞科注等洎诸外学凡一百七十卷,今尚存《般若心经疏》、《请观音经疏阐义钞》等七八种;又集景德三年至天禧五年间杂著诗文为《闲居编》。事迹见自撰《中庸子传》,吴遵路《闲居编序》,《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智圆。字无外。钱塘徐氏。八岁出家。传天台三观于奉先源清。师尝叹荆溪没后。微言坠地。于是留意撰述。作十疏通经。师蚤勤儒学。兼涉老庄。自号中庸子。居孤山玛瑙院。有高世之节。时王文穆罢相来牧郡。僧悉迎于关外。慈云遣使邀师偕往。师以疾辞。笑谓使者曰。为我致意慈云。钱塘且驻却一僧。闻者叹服。师少抱羸疾。多杜门独居。惟与处士林逋为邻友。相好以诗文自娱。杂著五十一卷。题曰闲居编。乾兴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辞。越二日示寂。门人奉遗训。斲院之后山。敛以陶器。合而瘗之。后十五年积雨山颓。启陶。睹师真身不坏。爪发俱长。其唇微开。齿若珂雪。谥号法慧。治平二年改名宝胜院。绍兴二十一年创延祥观。有司新师所居以广之。移额山北并塔迁焉。 赞曰。 鸿毛贵势  蝉蜕尘嚣  羸然一榻  叠简飞毫 屹屹孤山  云林寂寥  迹则刬矣  弗夷其高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智圆。字无外。钱塘徐氏子。学语即知孝悌。稍长。尝析木濡水。就石书字。列花卉若绵蕝。戏为讲训之状。父母异之。令入空门受具戒。二十一。闻奉先清公传天台三观之道。负笈造焉。二年而清亡。遂往居西湖之孤山。杜门乐道。自号潜夫。与林处士逋。为邻友。雅善病。又号病夫。师尝叹荆溪殁后。微言坠地。曰。吾何人也。于是。著十疏以通经。述诸钞以释疏。翼赞弘宣。其功伟矣。师雪骨冰心。傲然物外。视人间之世。如纤尘。过目了不关怀。时王钦若。抚钱唐。慈云遣使邀师。同往迓之。师笑语使人曰。为我致意。慈云钱唐。且驻却一僧。闻者叹服。于讲道之外。以诗文自娱。有杂述五十卷。题曰閒居编。以乾兴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词。越二日。示寂。年仅四十有七也。预戒门人曰。吾殁后。无厚葬以罪我。无建塔以诬我。无谒有位求铭以虚美我。但用陶器二合而瘗。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及亡。门人如所戒。敛以陶器。斸所居岩以藏之。不屋而坛。后十五年。积两山颓。门人开视陶器。肉身不坏。爪发俱长。唇微开露。齿若珂玉。乃更袭新衣。屑众香散其上。而重瘗之。崇宁三年。赐谥法慧大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8 【介绍】: 北宋僧人。秀州嘉兴人。初从洪敏学《楞严经》。后从慧觉之教,励志扶持华严宗,移住长水,因称“长水子璿”。徒众近千,为宋代华严宗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楞严经疏》(即《长水疏》),为华严宗重要著述。
全宋文·卷二六八
子璿(?——一○三八),秀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一说钱唐人),俗姓郑氏,为贤首宗义学名僧。初从本州天台宗洪敏法师学《楞严》,既又参谒禅宗琅琊慧觉禅师。后住长水,专究《华严》,开讲贤首义旨,众几千人,此宗由此复兴,赐号楞严大师。宝元元年卒。著有《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楞严经义疏注经》等多种,今存。事迹见章衡《重修长水疏主塔亭记》(《续藏经》第一编第二一套《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灯会元》卷一二,《补续高僧传》卷二等。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子璿。秀州人。自落发。诵楞严经不辍。从洪敏法师讲。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谓敏曰。敲空击木。尚落筌蹄。举目扬眉。已成儗议。去此二途。方契斯旨。敏拊而證之。然欲探禅源。罔知攸往。闻琅琊觉禅师。道重当世。即趋其席。值上堂。遂问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凭陵答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师领悟礼谢曰。愿侍巾瓶。觉谓之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厉志扶持。报佛恩德。勿以殊宗为介也。师如教。后住长水。众几一千。弘贤首教。疏楞严经十卷。御史中丞王随。序而行之。纸为之贵。赐号楞严大师。尝示众曰。道非言象得。禅非儗议知。会意通宗。曾无别致。由是二宗仰之。后跏趺示疾。以两瓮合之。葬于真如院。兀朮入𡨥。发视指爪绕身。复瘗而去。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二八
自宝(九七八——一○五四),俗姓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弱龄出家寿州普宁禅院,后云游四方,与蕲州五祖山戒禅师、驸马都尉李遵勖友善。至筠州洞山,长老晓聪愿以法席传之,四方禅学闻风而至。祖无择召临庐山归宗禅院,程师孟请徙云居,法席鼎盛,四众云集。初以李遵勖荐赐紫方袍,皇祐中赐号妙圆大师。至和元年卒,年七十七。见《武溪集》卷七《妙圆大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七。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自宝。庐州合肥人。姓吴氏生有奇相。弱龄归普宁院。已抱出群之见。闻五祖戒公匠石宗门造之。置水投针。理存默识。遂入室传法焉。祖病。令行者往库司取生姜煎药。宝方主库事叱之。行者白祖。祖令将钱回买。乃与之。后往洞山。聪公知其为人。特加器重。临殁遗言。令继其席。郡守。又以书托祖。举所知者主洞山。祖云。无如买生姜汉。住未几。户外屦满矣。丛林殷足委积。常馀百万。黄檗山饘粥不继。宝移杖总之。黄檗为之丰。直院祖君无择。部宪程君师孟。并著好贤乐善之名。祖。既挽宝主归宗。程。复以云居致宝。前后凡四住名刹。在归宗时。一日扶杖出门见喝道来问甚。官吏云。县尉令避路。宝侧立道左。马至前跪不行。宝曰。畜生却识人。尉知是宝。再拜而去。住云居时。一夜山神肩舆。舆宝绕寺行。宝云。抬你爷抬你娘抬上方丈去。神直抬上方丈。宝为人精严。护持戒法。初行脚时。宿旅店。为娼女所窘。与同寝榻。宝危坐终夜。明发娼女索钱。与之出门。烧被而去。娼女以实告其父母。遂请归置斋以谢。谓真佛子也。然好名事边幅故。所至必选名僧自随。为其羽翼。宝实得法于五祖。祖暮年。弃众造焉。宝以其行藏落人疑似。弗为礼。且说偈讥之。祖遂造大愚。一日于僧堂前。倚拄杖。谈笑而化。宝虽有盛名。丛林亦以是少之。师在洞山。尝自甓寿藏。后二十馀年。遂终于归宗。寿七十七。僧腊五十一。示寂。十八日全身入塔。至和元年也。余襄公靖。为之铭曰。彼上人者。丛林独步。激扬宗旨。慈心广度。言发其机。俾之自悟。人得其要。直趋觉路。横杖而来。舍筏而去。吁嗟妙圆。人天仰慕。妙圆。师赐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