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51 五代后晋至后周间,任左街僧录。赐号圆鉴大师。敦煌遗书中收其所撰《赞普满偈》10首、《修建寺殿募捐疏头辞》10首、《十慈悲偈》10首,皆为七律体。《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匡白 朝代:五代吴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时庐山东林寺僧。让帝大和六年(934)作《江州德化东林寺白氏文集记》,署“管内僧正讲论大德赐紫沙门”。赐号文通大师。与诗人左偃为友。事迹散见《庐山记》卷四与卷五、《全唐文》卷九一九《白氏文集记》、《全唐诗》卷七四〇左偃诗。《崇文总目》卷五载其诗集10卷,已佚。《庐山记》存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匡白。太和中沙门。
僧彦求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彦球。五代时僧,缙云人,俗姓叶。后梁贞明中受戒,初师景霄习律,后入闽,从长庆慧棱得禅法。归浙,住六通院,道望日隆。吴越王钱俶请其住功臣院,晚住杭州龙华寺,赐号实相得一大师。好营众事,常供千僧食。宋太祖建隆中卒于寺。
僧汇征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吴越钱弘佐时为僧正,赐号光文大师。善诗文。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汇征善诗文。吴越忠懿王命为僧正。赐号光文大师。著有诗文集七卷。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曾奉诏创建六和塔。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宋高僧传》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弃吏出家,吴越时住永明寺。雅好诗道。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志》卷七○)。《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传》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志》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参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镜录》。宋开宝八年入灭。诗一首。(《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延寿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寿字冲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获赦。遂出家。住天台智者岩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灵隐寺。后迁永明道场。赐号智觉禅师。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谥永明宗照大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智觉禅师者。讳延寿。馀杭王氏子。自其儿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诵法华经。五行俱下。诵六十日而毕。有羊群跪而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尝舟而归钱塘。见渔船万尾戢戢。恻然意折。以钱易之。放于江。裂缝掖。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学出世法。会岑迁止龙𠕋寺。吴越文穆王。闻其风悦慕。听其弃家。为剃发。自受具。衣不缯纩。食无重味。持头陀行。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时韶国师眼目出间。北面而师事之。韶曰。汝与元帅有缘。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说法于雪窦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灵隐新寺。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为第二世。众至二千人。时号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曰迦叶波初闻偈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尝作如是说。此佛祖骨髓也。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风性本不动。以缘起故动。傥风本性动。则宁有静时哉。密室中若有风。风何不动。若无风遇缘即起。非特风为然。一切法皆然。维摩谓文殊师利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缘起无生之旨也。僧问。长沙偈曰。学道之人未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时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智觉曰。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为阿难拣别详矣。而汝犹故不信。阿难以推穷。寻逐者为心。遭佛呵之。推穷寻逐者识也。若以识法随相。行则烦恼。名识不名心也。意者忆也。忆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识。不干心事。心非有无。有无不染。心非垢净。垢净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卧。并是妄识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灭。若知自心如此。于诸佛亦然。故维摩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智觉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设难。至波险处。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之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学者传诵焉。僧问。如和尚所论宗镜。唯立一心之旨。能摄无量法门。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欤。从他而生欤。共生无因而生欤。答曰。此心不纵不横。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横。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纵。若言自生。则心岂复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则自他尚无有。以何为共哉。若言无因而生者。当思有因。尚不许言生。况曰无因哉。僧曰。审非四性所生。则世尊云何说。意根生意识。心如世𦘕师。无不从心造。然则岂非自生乎。又说心不孤起。必藉缘而起。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岂非他生乎。又说。所言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则岂非共生乎。又说。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故。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智觉笑曰。诸佛随缘差别。俯应群机。生善破恶。令入第一义谛。是四种悉檀。方便之语。如以空拳示小儿耳。岂有实法哉。僧曰。然则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审尔则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岂不闻首楞严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僧曰。既无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还背圆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称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说契。僧曰。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矣。曰此亦强言。随他意转。虽欲隐形。而未忘迹。僧曰。如何得形迹俱忘。曰本无朕迹。云何说忘。僧曰。我知之矣。要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大悟时节。神而明之。曰我此门中。亦无迷悟。明与不明之理。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辛苦说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担。先德曰。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无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若未亲到。谩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门中。旁赞助入之语。于自己分上。亲照之时。反视之。皆为魔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但以形言迹。文彩生时。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要须如百尺竿头。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尝谓门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则真唯识。才有信处。皆可为人。若论修證之门。则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且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且约现今世间之事。众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思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于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分。与同时意识。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故曰。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安寄。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大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现本理。能诠正宗也。智觉乘大愿力。为震旦法施主。声被异国。高丽遣僧。航海问道。其国王投书。叙门弟子之礼。奉金丝织成伽梨。水精数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相继归本国。各化一方。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予初读自行录。录其行事。日百八件。计其貌状。必枯悴尪劣。及见其𦘕像。凛然丰硕。眉目秀拔。气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说法。如禹之治水。孔子之闻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孙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呜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钱塘王氏。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然质直。未尝妄语。日行坐诵法华。不辍口。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寿弃妻子。求剃染。既登戒习定于天台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鸟类斥鴳。巢衣襵中。俄谒国师韶公。决择所见。徙居雪窦山。从忠懿王钱氏请。为众生行方等忏法。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营造塔像。不可殚纪。高丽国王。远闻其誉。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灵隐徙居永明。举唱之繁。斯录一二。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寿云。更添香著云。谢师指示。寿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识永明。指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吹波浪起。僧问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轮回。亦出不得。未审出个甚么不得。寿云出汝问处不得。僧问如何是大圆镜。寿云破沙盆。开宝八年。终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延寿。字冲元。馀杭王氏。少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及市。颜色不变。文穆王异之。放令出家。居龙册寺。执劳供众。日唯一食。长坐不卧。得法于天台韶国师。初住雪窦。寻归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众常二千。署智觉号。移天台。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时散花行道。日课一百八事。未常暂废。馀力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部。别号抱一子。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获大辩才。著宗镜录百二十卷。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诗偈几千万言。传播海外。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开宝八年示寂。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延寿。姓王。本钱塘人也。两浙有国。时为吏督纳军须。其性纯直口无二言。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属翠岩参公盛化。寿舍妻孥削染登戒。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迁遁于雪窦山。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食无重味野蔬断中。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请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多励信人营造塔像。自无贮畜雅好诗道。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高丽国王览其录。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以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树亭志焉。
神僧传·卷第九
僧延寿。字冲玄。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毕。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无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尝谓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当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住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善业方到此中。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辨才。初演法于雪窦。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二年迁永明。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受菩萨戒。夜施鬼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俗姓高。高骈族子。博极群书,善讲说,而脱略跌宕,无日不醉。自号为酒秃。南唐李煜召讲《华严经》,赏赉甚厚,玄寂即日尽送酒家,日夜剧饮。醉则从小儿数十,浩歌道中。一日,醉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避玄烨(圣祖)讳改作元寂。俗姓高,自称高骈族人。南唐烈祖时,出家于金陵开元寺。元宗保大中,诏讲《法华经》,授左街僧录,赐号明教大师。属违戒律,有司惜其才而赦之。后主时入讲《华严经》,赐金帛甚多。因而益自恣,日以狂饮为事,醉则行歌于路。坐是落僧职,出居长干寺,后醉死于石子冈。马令《南唐书》卷二六有传。《全唐诗》存歌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福唐人,俗姓郑。出家于宝林院。嗣雪峰义存。泉州刺史王延彬迎住五峰,奏赐号弘教大师。后住泉州睡龙山,世称睡龙和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郑,福州福唐(今福建福清)人。五代闽时禅僧。出家于宝林院。嗣雪峰义存。泉州刺史王延彬迎之住五峰,奏赐号弘教大师。后住泉州睡龙山,世称睡龙和尚。《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九有传,并录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泉州莆田人。初于福州玄沙院出家。后嗣长庆慧棱。闽主迎请住福州报慈院,赐号慧觉大师。世称报慈和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五代闽时僧。初于福州玄沙院出家。后嗣长庆慧棱。闽主迎请其住福州报慈院,赐号慧觉大师,世称报慈和尚。《祖堂集》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二一有传。《祖堂集》卷一三录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湖州(今属浙江)人。吴越时禅僧。嗣雪峰义存。归住明州翠岩,世称翠岩和尚。吴越钱王请其住杭州龙册寺,赐号永明大师。卒年不详。《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并存其诗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禅僧。嗣云门文偃。后住朗州德山,赐号圆明大师。《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下录其诗偈11首,皆颂云门禅旨之作。《天圣广灯录》卷二一收为其门人鼎州普安山道禅师所作,《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缘密,号圆明。韶州云门释文偃法嗣,为青原下七世。后住鼎州德山。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诗十二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台州黄岩(今浙江台州黄岩)人。吴越时禅僧。嗣玄沙师备。归浙中后,吴越王钱镠请住杭州天龙寺,封明真大师。世称天龙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二一有传,并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存寿 朝代:后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石霜弟子也。住蒲坂。方冀王友谦作镇此邦尤礼下之。数迎入府论道。每为之前席。供施便蕃。且请为菩萨戒师。所居栖岩山。玄侣骈拥。诚无愧于枯木众也。卒年九十三。停龛一月。髭发再生。因复剃除然后入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存寿。不知何许人也。清标胜范造次奚及。罢寻经论勇冠辈流。往问律于石霜禅师。决了前疑。虚舟不系。乃为枯木众之椔杌矣。后还蒲坂。缁素归心。时冀王友谦受封屏翰。好奇侚异。闻人一善厚礼下之。王召入府斋。论道谈玄不觉膝之前席。颇增奉仰续为菩萨戒师。供施更蕃。度门人四百许员尼众百数。寿平日罕言。言必利物。喜愠之色人未尝见。望之若孤松凌雪焉。终时春秋九十三。加趺而坐。一月后髭发再生。重剃入塔。塔之亭每有虎旋绕。𠫗迹时繁。敕谥为真寂大师焉。
张契真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钱塘人。生有异相,青骨方瞳,形如瘦鹤。曾独处真圣宫数年,翻绎蕊笈琅函之秘,深得微旨。后归宋,选居太乙宫,赐号元静大师。
释传章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彭氏。开封东明人。父諲力农。尤明佛经诠旨。母邢梦游伽蓝。揽器物而娠。旋以语其父。父喜曰。必生男子。当令出家。年十一。遣事邑之秘公为弟子。授净名仁王法华经。即能覆诵。既落𩭄。从其师。礼文殊于五台。遂受具。当是时。浚郊之清朗。睢阳之道雅。以法华。而其师以唯识。是皆内实而外名者也。故章获历扣密传。以资开演。筵张席启。徒侣环列。垂二十载。未尝小辍。周广顺中。左街僧录广智大师。荐闻于朝。赐紫方袍。乾德二年。以左街僧录道深之荐。赐号义明大师。俄示疾终。春秋五十五。法岁三十六。以其年十一月十六日。茶毗于都城之南原。舌根不坏。初其父之死而茶毗也。亦舌根不坏。固知持诵法华之验。有如此者。开宝五年。门人树塔并葬焉。相国寺清慧大师彝炳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7—979 【介绍】: 宋僧。陆泽人,俗姓张。尝至五台山华严寺,师事超化大师。又从崇法大师传《唯识论》,历数稔,精通所学。太祖时,赐号宣教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深州陆泽人。幼事五台华严寺超化大师出家。性尤强记。凡百章疏一览即了。不数稔获青蓝之誉。且删多补少。成贞辨钞。为四卷以行世。开宝间。诏赐紫衣。号宣教。太平兴国四年七月四日。示疾。终于净土院。寿六十三。腊四十三。树塔葬舍利于龙门山宝应寺之西阜。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普胜。姓张氏。深州陆泽人也。幼岁情爱媮薄。俄决志趋五台山华严寺。师事超化大师。或问之曰。子胡以越山踰域而求出家。彼饶阳者岂无仁祠哲匠乎。胜对曰。附神骥可以日千里矣。某知妙吉净刹感徵胶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證。可不是乎。众耹斯说。曰任气小儿有此高识。我曹俱弗如也。胜曰。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厌之徒。也。愿入慈门而思利物耳。迨乎受具南临潞府讲通上生经矣。闻崇法大师传唯识论盛化洛都。往从学焉。凡百章疏经目便识之。不几稔閒习通精赡。胜所传者中山贞辩钞讲多误失所。然昌言曰。繁略不均解判非当。乃删多补少为四卷行于世。太祖神德皇帝赐紫衣。师号曰宣教也。以太平兴国四年秋七月四日示疾。终于净土院。亨寿六十三。坐四十三夏。门人等收舍利葬于龙门山宝应寺西阜。建塔旌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