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向大乘寺
【佛学大辞典】
(杂语)总称一向专学大乘不兼小乘之寺。非一寺之名。见大藏日本撰述部之显戒论。
大乘菩萨十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华严仁王等诸大乘经所明大乘菩萨之十地也。一、欢喜地,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證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位,成就檀波罗蜜。二、离垢地,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三、发光地,成就忍辱波罗蜜,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云发光地。四、燄慧地,成就精进波罗蜜,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云燄慧地。五、极难胜地,成就禅定波罗蜜,断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云极难胜地。六、现前地,成就慧波罗蜜,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差别,故云现前地。七、远行地,成就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亦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云远行地。此位即终第二阿僧祇劫之行。八、不动地,成就愿波罗蜜,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故云不动地。九、善慧地,成就力波罗蜜,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故云善慧地。十、法云地,成就智波罗蜜,亦断修惑,具足无边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覆虚空出清净之众水,故云法云地。
入大乘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坚意菩萨造,北凉道秦译。由义品,入摩诃衍品,议论空品,顺修诸行品之四品而成,大乘教之概论也。
大乘三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智度论之意则三藏为小乘之特称,而大乘为一修多罗藏。依摄大乘论之意,则大乘中亦有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经等为论藏(阿毗达磨经此土不译唯识论中往往引之),然是为一修多罗藏之分类,故名之为总部之三藏。小乘之三藏,称为别部之三藏。玄奘译世亲摄论释一曰:「此中三藏者:一素怛缆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达磨藏。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则成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的经律论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经等为论藏。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住安乐世界,为观自在菩萨初说三十八吉祥如来之名号,次说吉祥天女之一百八名。为十二契讽称之,分十二段之曲谱。故云。
大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Mana%ya%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祇─┤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祇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祇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大乘天
【佛学大辞典】
(杂名)印度之人美玄奘三藏曰大乘天,以三藏能鼓吹大乘也,印度之俗,总称物之美者为天。慈恩传五曰:「诸众欢喜为法师竞立美名,大乘众号曰摩诃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众号曰木叉提婆,此曰解脱天。」梵Maha%ya%na-deva,Moks!a%-deva。
大乘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大乘之道而求佛之心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大乘心是菩萨净土。」注曰:「肇曰:乘八万行兼载天下不遗一人,大乘心也。」慧远疏曰:「求佛之心为大乘心,行能运通目之为乘,乘中莫加谓之为大。」
【佛学常见辞汇】
合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等叫做大乘心。
大乘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指菩提心,或示诸法实相。大疏九曰:「所谓大乘因者,即是菩提心。」南岳止观曰:「大乘因者,诸法实相。」
大乘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灭后诸宗纷起,其中求罗汉之證悟者为小乘宗,求作佛者为大乘宗。先在印度,依寄归传之记惟中观瑜伽之二宗,为大乘,馀皆为小乘。中观即中国之三论宗。瑜伽则法相宗也。在中国日本之诸宗,惟俱舍、成实、为小乘,馀皆为大乘宗。但其二宗亦为学习法门而存,无有行之者,故谓之依学之宗。
【佛学常见辞汇】
佛灭后,诸宗纷纷成立,其中求罗汉之證悟者为小乘宗,求作佛者为大乘宗。
大乘基
【佛学大辞典】
(人名)慈恩大师窥基,为大乘家之泰斗,故尊之曰大乘基。宋高僧传窥基传曰:「慈恩寺传中云:奘师龙朔三年,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中略)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琮不全斥故云大乘基。」
大乘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明作佛道法之一切经典也。佛计大小之根机,而说大小之二教。对于小机,说声闻缘觉之法,谓为小乘。对于大机,说六度之法,谓为大乘。灭后,弟子结集之,别大小二经,各为一藏。智度论谓为声闻藏,菩萨藏,或谓为三藏,摩诃衍藏者是也。就现流之经典言之。则四部之阿含经等为小乘经。华严般若等为大乘经。问:阿含中有说菩萨之行法者,而般若等诸经亦非无小乘之道法?答曰:于阿含说大法,欲使弟子之小机,仰信师之胜因胜果也。于诸大乘经列小法,欲使知法之胜劣也。非为欲各得其法,故互有无妨。
【佛学常见辞汇】
说明成佛之道的经典,如华严般若等诸经是。
大乘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之名,通于因果。大乘道即佛果也。胜鬘经曰:「此究竟者入大乘道因。」同宝窟下末曰:「此名佛果为大乘道,与佛为因名大乘因。」
大乘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之教法。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所说。满六度之行而成佛之法门也。法相之三时教,第二时空教已上也。三论之二藏教,菩萨藏也。天台之四教。通教已上也。华严之五教,始教已上也。真言之十住心,他缘大乘心已上也。(参见:大乘)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的教法,亦即说明六度万行的法门。
大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Mana%ya%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祇─┤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祇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祇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大乘教九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小乘教之九部而立大乘教之九部。(参见:九部)
九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二部经中去方广与授记及无问自说之三部者。是小乘教之九部也。又有大乘教之九部。十二部中除因缘与譬喻及论义之三部者是也。然常言之九部,则多指小乘教。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梁僧传三(求那跋么)曰:「洞明九部,博晓四含。」皆言小乘教也。(参见:九部经及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