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7,分1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大乘止观
大乘玄论
大乘妙经
大乘纯界
大乘义章
大乘声闻
大乘法师
大乘法相教
大乘破相教
大乘起信论
大乘善根界
大乘无上法
大乘二种成佛
大乘无作大戒
佛类词典(续上)
大乘五位大乘止观
大乘玄论
大乘妙经
大乘纯界
大乘义章
大乘声闻
大乘法师
大乘法相教
大乘破相教
大乘起信论
大乘善根界
大乘无上法
大乘二种成佛
大乘无作大戒
大乘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位)
(名数)(参见:五位)
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之五位。
【佛学常见辞汇】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2。唯识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名数)有种种之五位。
【佛学常见辞汇】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2。唯识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大乘止观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南岳慧思说。说止观二门之深义。唐末经典,流散海外,咸平三年日本国寂照持此本至四明。慈云得之为作序。见佛祖统纪二十五。明智旭释之曰止观释要。
(书名)具名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南岳慧思说。说止观二门之深义。唐末经典,流散海外,咸平三年日本国寂照持此本至四明。慈云得之为作序。见佛祖统纪二十五。明智旭释之曰止观释要。
大乘玄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五卷,隋嘉祥寺之吉祥撰。第一二谛义,第二八不义,第三佛性义,第五一乘义,第六涅槃义,第七二智义,第八教迹义,第九论迹义,委曲尽三论宗之奥义。
(书名)五卷,隋嘉祥寺之吉祥撰。第一二谛义,第二八不义,第三佛性义,第五一乘义,第六涅槃义,第七二智义,第八教迹义,第九论迹义,委曲尽三论宗之奥义。
大乘妙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也。
(经名)法华经也。
大乘纯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印度大小乘并行。其行人亦异住处。中国日本有俱舍成实之二宗。是为小乘宗。然惟学习之。而非有行之者。所行者悉为大乘宗。故中国日本为大乘纯一之国土。
(术语)印度大小乘并行。其行人亦异住处。中国日本有俱舍成实之二宗。是为小乘宗。然惟学习之。而非有行之者。所行者悉为大乘宗。故中国日本为大乘纯一之国土。
大乘义章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卷,隋净影寺之慧远撰。分义为五聚:一教聚,有三门。二义聚,有六门。三染聚,有六十门。四净聚。有一百三十一门。五杂聚,欠缺。解释大小乘法相之古今第一书也。
(书名)二十卷,隋净影寺之慧远撰。分义为五聚:一教聚,有三门。二义聚,有六门。三染聚,有六十门。四净聚。有一百三十一门。五杂聚,欠缺。解释大小乘法相之古今第一书也。
大乘声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五种声闻中之第五。(参见:声闻)
【三藏法数】
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不住化城,终归宝所,是名大乘声闻。(化城者,无而焂有,名化防非,禦敌名城,以喻小乘涅槃,能防见、思之非,而禦生死之敌也。宝所即大乘实相之理也。)
(术语)台家所立五种声闻中之第五。(参见:声闻)
【三藏法数】
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不住化城,终归宝所,是名大乘声闻。(化城者,无而焂有,名化防非,禦敌名城,以喻小乘涅槃,能防见、思之非,而禦生死之敌也。宝所即大乘实相之理也。)
大乘法师
【佛学大辞典】
(杂名)唐代慈恩基师之尊称也。
(杂名)唐代慈恩基师之尊称也。
大乘法相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参见:五教)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参见:五教)
五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大乘破相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参见:五教)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参见:五教)
五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大乘起信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本论可分为三分观之。起首三颂为序分。从论下为正宗分。末后一颂,即是随行所起大愿,为流通分。玆将本论各家之著述列下。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恺作),起信论义疏上卷(缺下卷隋昙延撰),起信论义疏四卷(隋慧远撰),起信论同异略集二卷(唐见登集),起信论义记七卷(唐法藏撰),起信论别记一卷(唐法藏撰),起信论疏注四卷(唐法藏撰宗密注),起信论疏笔削记二十卷(宋子璿录),起信论纂注二卷(明真界纂注),起信论捷要二卷(明正远注),起信论续疏二卷(明通润述疏),起信论疏略二卷(唐法藏造疏明德清纂略未刊),起信论直解二卷(明德清述),起信论裂网疏释实叉难陀译六卷(明智旭述),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一卷(续法辑),起信论疏记会阅十卷(续法会编),起信论疏记六卷(新罗元晓疏并别记),起信论别记一卷(新罗元晓撰),起信论内义略探记一卷(新罗太贤作)。
(书名)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本论可分为三分观之。起首三颂为序分。从论下为正宗分。末后一颂,即是随行所起大愿,为流通分。玆将本论各家之著述列下。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恺作),起信论义疏上卷(缺下卷隋昙延撰),起信论义疏四卷(隋慧远撰),起信论同异略集二卷(唐见登集),起信论义记七卷(唐法藏撰),起信论别记一卷(唐法藏撰),起信论疏注四卷(唐法藏撰宗密注),起信论疏笔削记二十卷(宋子璿录),起信论纂注二卷(明真界纂注),起信论捷要二卷(明正远注),起信论续疏二卷(明通润述疏),起信论疏略二卷(唐法藏造疏明德清纂略未刊),起信论直解二卷(明德清述),起信论裂网疏释实叉难陀译六卷(明智旭述),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一卷(续法辑),起信论疏记会阅十卷(续法会编),起信论疏记六卷(新罗元晓疏并别记),起信论别记一卷(新罗元晓撰),起信论内义略探记一卷(新罗太贤作)。
大乘善根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西方净土之德称也。谓大乘为成就善根功德之国界。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生于其土者。自然成就作佛之善根功德也。净土论曰:「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术语)西方净土之德称也。谓大乘为成就善根功德之国界。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生于其土者。自然成就作佛之善根功德也。净土论曰:「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大乘无上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法中最上之法门也。语出楞伽经。对于权大乘之法而指实大乘之法,又对于自力圣道之大乘而指他力本愿一乘之法。正信偈所谓「宣说大乘无上法。」为后者。
(术语)大乘法中最上之法门也。语出楞伽经。对于权大乘之法而指实大乘之法,又对于自力圣道之大乘而指他力本愿一乘之法。正信偈所谓「宣说大乘无上法。」为后者。
大乘二种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大乘之法,立一切众生悉皆成佛上,有二种之别。生得成佛者。言众生之心性清净。自可成佛也。修得成佛者。言遇教化。始修佛道。而得成佛也。
(术语)于大乘之法,立一切众生悉皆成佛上,有二种之别。生得成佛者。言众生之心性清净。自可成佛也。修得成佛者。言遇教化。始修佛道。而得成佛也。
大乘无作大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天台宗之圆顿戒也。是为大乘戒,故曰大乘,无作者,戒体也,新译谓之无表。凡受戒时,受者身内发生戒之实体。旧译家对于三业之有作。谓之无作。新译家对于三业之有表,谓之无表,戒之通名也。
(术语)谓天台宗之圆顿戒也。是为大乘戒,故曰大乘,无作者,戒体也,新译谓之无表。凡受戒时,受者身内发生戒之实体。旧译家对于三业之有作。谓之无作。新译家对于三业之有表,谓之无表,戒之通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