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7,分1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大乘
大乘天
大乘心
大乘因
大乘宗
大乘基
大乘经
大乘道
大乘教
大乘教九部
大乘戒
大乘戒经
大乘戒坛
大乘四果
佛类词典(续上)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大乘
大乘天
大乘心
大乘因
大乘宗
大乘基
大乘经
大乘道
大乘教
大乘教九部
大乘戒
大乘戒经
大乘戒坛
大乘四果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住安乐世界,为观自在菩萨初说三十八吉祥如来之名号,次说吉祥天女之一百八名。为十二契讽称之,分十二段之曲谱。故云。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住安乐世界,为观自在菩萨初说三十八吉祥如来之名号,次说吉祥天女之一百八名。为十二契讽称之,分十二段之曲谱。故云。
大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Mana%ya%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祇─┤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祇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祇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术语)Mana%ya%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祇─┤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祇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祇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大乘天
【佛学大辞典】
(杂名)印度之人美玄奘三藏曰大乘天,以三藏能鼓吹大乘也,印度之俗,总称物之美者为天。慈恩传五曰:「诸众欢喜为法师竞立美名,大乘众号曰摩诃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众号曰木叉提婆,此曰解脱天。」梵Maha%ya%na-deva,Moks!a%-deva。
(杂名)印度之人美玄奘三藏曰大乘天,以三藏能鼓吹大乘也,印度之俗,总称物之美者为天。慈恩传五曰:「诸众欢喜为法师竞立美名,大乘众号曰摩诃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众号曰木叉提婆,此曰解脱天。」梵Maha%ya%na-deva,Moks!a%-deva。
大乘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大乘之道而求佛之心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大乘心是菩萨净土。」注曰:「肇曰:乘八万行兼载天下不遗一人,大乘心也。」慧远疏曰:「求佛之心为大乘心,行能运通目之为乘,乘中莫加谓之为大。」
【佛学常见辞汇】
合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等叫做大乘心。
(术语)依大乘之道而求佛之心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大乘心是菩萨净土。」注曰:「肇曰:乘八万行兼载天下不遗一人,大乘心也。」慧远疏曰:「求佛之心为大乘心,行能运通目之为乘,乘中莫加谓之为大。」
【佛学常见辞汇】
合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等叫做大乘心。
大乘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指菩提心,或示诸法实相。大疏九曰:「所谓大乘因者,即是菩提心。」南岳止观曰:「大乘因者,诸法实相。」
(术语)或指菩提心,或示诸法实相。大疏九曰:「所谓大乘因者,即是菩提心。」南岳止观曰:「大乘因者,诸法实相。」
大乘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灭后诸宗纷起,其中求罗汉之證悟者为小乘宗,求作佛者为大乘宗。先在印度,依寄归传之记惟中观瑜伽之二宗,为大乘,馀皆为小乘。中观即中国之三论宗。瑜伽则法相宗也。在中国日本之诸宗,惟俱舍、成实、为小乘,馀皆为大乘宗。但其二宗亦为学习法门而存,无有行之者,故谓之依学之宗。
【佛学常见辞汇】
佛灭后,诸宗纷纷成立,其中求罗汉之證悟者为小乘宗,求作佛者为大乘宗。
(术语)佛灭后诸宗纷起,其中求罗汉之證悟者为小乘宗,求作佛者为大乘宗。先在印度,依寄归传之记惟中观瑜伽之二宗,为大乘,馀皆为小乘。中观即中国之三论宗。瑜伽则法相宗也。在中国日本之诸宗,惟俱舍、成实、为小乘,馀皆为大乘宗。但其二宗亦为学习法门而存,无有行之者,故谓之依学之宗。
【佛学常见辞汇】
佛灭后,诸宗纷纷成立,其中求罗汉之證悟者为小乘宗,求作佛者为大乘宗。
大乘基
【佛学大辞典】
(人名)慈恩大师窥基,为大乘家之泰斗,故尊之曰大乘基。宋高僧传窥基传曰:「慈恩寺传中云:奘师龙朔三年,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中略)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琮不全斥故云大乘基。」
(人名)慈恩大师窥基,为大乘家之泰斗,故尊之曰大乘基。宋高僧传窥基传曰:「慈恩寺传中云:奘师龙朔三年,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中略)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琮不全斥故云大乘基。」
大乘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明作佛道法之一切经典也。佛计大小之根机,而说大小之二教。对于小机,说声闻缘觉之法,谓为小乘。对于大机,说六度之法,谓为大乘。灭后,弟子结集之,别大小二经,各为一藏。智度论谓为声闻藏,菩萨藏,或谓为三藏,摩诃衍藏者是也。就现流之经典言之。则四部之阿含经等为小乘经。华严般若等为大乘经。问:阿含中有说菩萨之行法者,而般若等诸经亦非无小乘之道法?答曰:于阿含说大法,欲使弟子之小机,仰信师之胜因胜果也。于诸大乘经列小法,欲使知法之胜劣也。非为欲各得其法,故互有无妨。
【佛学常见辞汇】
说明成佛之道的经典,如华严般若等诸经是。
(术语)明作佛道法之一切经典也。佛计大小之根机,而说大小之二教。对于小机,说声闻缘觉之法,谓为小乘。对于大机,说六度之法,谓为大乘。灭后,弟子结集之,别大小二经,各为一藏。智度论谓为声闻藏,菩萨藏,或谓为三藏,摩诃衍藏者是也。就现流之经典言之。则四部之阿含经等为小乘经。华严般若等为大乘经。问:阿含中有说菩萨之行法者,而般若等诸经亦非无小乘之道法?答曰:于阿含说大法,欲使弟子之小机,仰信师之胜因胜果也。于诸大乘经列小法,欲使知法之胜劣也。非为欲各得其法,故互有无妨。
【佛学常见辞汇】
说明成佛之道的经典,如华严般若等诸经是。
大乘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之名,通于因果。大乘道即佛果也。胜鬘经曰:「此究竟者入大乘道因。」同宝窟下末曰:「此名佛果为大乘道,与佛为因名大乘因。」
(术语)道之名,通于因果。大乘道即佛果也。胜鬘经曰:「此究竟者入大乘道因。」同宝窟下末曰:「此名佛果为大乘道,与佛为因名大乘因。」
大乘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之教法。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所说。满六度之行而成佛之法门也。法相之三时教,第二时空教已上也。三论之二藏教,菩萨藏也。天台之四教。通教已上也。华严之五教,始教已上也。真言之十住心,他缘大乘心已上也。(参见:大乘)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的教法,亦即说明六度万行的法门。
(术语)大乘之教法。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所说。满六度之行而成佛之法门也。法相之三时教,第二时空教已上也。三论之二藏教,菩萨藏也。天台之四教。通教已上也。华严之五教,始教已上也。真言之十住心,他缘大乘心已上也。(参见:大乘)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的教法,亦即说明六度万行的法门。
大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Mana%ya%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祇─┤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祇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祇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术语)Mana%ya%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祇─┤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祇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祇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大乘教九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小乘教之九部而立大乘教之九部。(参见:九部)
(名数)对于小乘教之九部而立大乘教之九部。(参见:九部)
九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二部经中去方广与授记及无问自说之三部者。是小乘教之九部也。又有大乘教之九部。十二部中除因缘与譬喻及论义之三部者是也。然常言之九部,则多指小乘教。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梁僧传三(求那跋么)曰:「洞明九部,博晓四含。」皆言小乘教也。(参见:九部经及九经)
(名数)十二部经中去方广与授记及无问自说之三部者。是小乘教之九部也。又有大乘教之九部。十二部中除因缘与譬喻及论义之三部者是也。然常言之九部,则多指小乘教。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梁僧传三(求那跋么)曰:「洞明九部,博晓四含。」皆言小乘教也。(参见:九部经及九经)
大乘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菩萨僧所受之戒也。又曰菩萨戒。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善戒经所说之三聚净戒等是也。其别名依宗而异。天台曰圆顿戒,真言曰三昧耶戒,禅宗曰无相心地戒。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菩萨戒,即菩萨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网经中所说的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及善戒经中所说的三聚净戒是,天台宗谓之圆顿戒,真言宗谓之三昧耶戒,禅宗谓之无相心地戒。
(术语)谓菩萨僧所受之戒也。又曰菩萨戒。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善戒经所说之三聚净戒等是也。其别名依宗而异。天台曰圆顿戒,真言曰三昧耶戒,禅宗曰无相心地戒。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菩萨戒,即菩萨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网经中所说的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及善戒经中所说的三聚净戒是,天台宗谓之圆顿戒,真言宗谓之三昧耶戒,禅宗谓之无相心地戒。
大乘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祇园说大略之略戒。不别说戒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祇园说大略之略戒。不别说戒相。
大乘戒坛
【佛学大辞典】
(杂名)授受大乘戒之坛场也。
(杂名)授受大乘戒之坛场也。
大乘四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通教之菩萨,历十地修行,有證果有不同。以小乘之四果而区别之。一在初地以断惑證理生于如来之家者为须陀洹果。二在八地蒙佛之授记而得作佛者为斯陀含果。三在十地受如来之职,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者为阿那含果。四在佛地,即通教之果佛断见思之惑,习气俱尽而成佛者。为阿罗汉果。见大乘庄严经论。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庄严经论云大乘四果: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得得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證果位,今菩萨历于十地,修行證果,亦有浅深,始终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区别之,是名大乘四果。
一、初地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云预流,谓菩萨入初乾慧地时,断惑證理,即是證佛所證,故云生如来家。因借声闻初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须陀洹果。
二、八地得授记是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菩萨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记,而得作佛。因借声闻第二果以区别之,故云是斯陀含果。
三、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四、佛地是阿罗汉果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罗汉果。
(名数)通教之菩萨,历十地修行,有證果有不同。以小乘之四果而区别之。一在初地以断惑證理生于如来之家者为须陀洹果。二在八地蒙佛之授记而得作佛者为斯陀含果。三在十地受如来之职,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者为阿那含果。四在佛地,即通教之果佛断见思之惑,习气俱尽而成佛者。为阿罗汉果。见大乘庄严经论。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庄严经论云大乘四果: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得得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證果位,今菩萨历于十地,修行證果,亦有浅深,始终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区别之,是名大乘四果。
一、初地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云预流,谓菩萨入初乾慧地时,断惑證理,即是證佛所證,故云生如来家。因借声闻初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须陀洹果。
二、八地得授记是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菩萨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记,而得作佛。因借声闻第二果以区别之,故云是斯陀含果。
三、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四、佛地是阿罗汉果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