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大乘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菩萨僧所受之戒也。又曰菩萨戒。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善戒经所说之三聚净戒等是也。其别名依宗而异。天台曰圆顿戒,真言曰三昧耶戒,禅宗曰无相心地戒。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菩萨戒,即菩萨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网经中所说的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及善戒经中所说的三聚净戒是,天台宗谓之圆顿戒,真言宗谓之三昧耶戒,禅宗谓之无相心地戒。
大乘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祇园说大略之略戒。不别说戒相。
大乘戒坛
【佛学大辞典】
(杂名)授受大乘戒之坛场也。
大乘四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通教之菩萨,历十地修行,有證果有不同。以小乘之四果而区别之。一在初地以断惑證理生于如来之家者为须陀洹果。二在八地蒙佛之授记而得作佛者为斯陀含果。三在十地受如来之职,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者为阿那含果。四在佛地,即通教之果佛断见思之惑,习气俱尽而成佛者。为阿罗汉果。见大乘庄严经论。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庄严经论云大乘四果: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得得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證果位,今菩萨历于十地,修行證果,亦有浅深,始终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区别之,是名大乘四果。
一、初地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云预流,谓菩萨入初乾慧地时,断惑證理,即是證佛所證,故云生如来家。因借声闻初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须陀洹果。
二、八地得授记是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菩萨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记,而得作佛。因借声闻第二果以区别之,故云是斯陀含果。
三、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四、佛地是阿罗汉果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罗汉果。
大乘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位)
五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之五位。
【佛学常见辞汇】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2。唯识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大乘止观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南岳慧思说。说止观二门之深义。唐末经典,流散海外,咸平三年日本国寂照持此本至四明。慈云得之为作序。见佛祖统纪二十五。明智旭释之曰止观释要。
大乘玄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五卷,隋嘉祥寺之吉祥撰。第一二谛义,第二八不义,第三佛性义,第五一乘义,第六涅槃义,第七二智义,第八教迹义,第九论迹义,委曲尽三论宗之奥义。
大乘妙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也。
大乘纯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印度大小乘并行。其行人亦异住处。中国日本有俱舍成实之二宗。是为小乘宗。然惟学习之。而非有行之者。所行者悉为大乘宗。故中国日本为大乘纯一之国土。
大乘义章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卷,隋净影寺之慧远撰。分义为五聚:一教聚,有三门。二义聚,有六门。三染聚,有六十门。四净聚。有一百三十一门。五杂聚,欠缺。解释大小乘法相之古今第一书也。
大乘声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五种声闻中之第五。(参见:声闻)
【三藏法数】
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不住化城,终归宝所,是名大乘声闻。(化城者,无而焂有,名化防非,禦敌名城,以喻小乘涅槃,能防见、思之非,而禦生死之敌也。宝所即大乘实相之理也。)
大乘法师
【佛学大辞典】
(杂名)唐代慈恩基师之尊称也。
大乘法相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参见:五教)
五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大乘破相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参见:五教)
五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大乘起信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本论可分为三分观之。起首三颂为序分。从论下为正宗分。末后一颂,即是随行所起大愿,为流通分。玆将本论各家之著述列下。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恺作),起信论义疏上卷(缺下卷隋昙延撰),起信论义疏四卷(隋慧远撰),起信论同异略集二卷(唐见登集),起信论义记七卷(唐法藏撰),起信论别记一卷(唐法藏撰),起信论疏注四卷(唐法藏撰宗密注),起信论疏笔削记二十卷(宋子璿录),起信论纂注二卷(明真界纂注),起信论捷要二卷(明正远注),起信论续疏二卷(明通润述疏),起信论疏略二卷(唐法藏造疏明德清纂略未刊),起信论直解二卷(明德清述),起信论裂网疏释实叉难陀译六卷(明智旭述),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一卷(续法辑),起信论疏记会阅十卷(续法会编),起信论疏记六卷(新罗元晓疏并别记),起信论别记一卷(新罗元晓撰),起信论内义略探记一卷(新罗太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