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4,分9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伐阇罗弗多罗尊者
最胜修多罗
弗若多罗
僧达摩(别称 菩提达摩、菩提达磨 达磨 刹帝利 名 菩提多罗 世称 中土禅宗初祖 圆觉禅师 )
僧波颇( 波颇、光智 别称 明知识、波罗颇迦罗密多罗、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刹利帝、刹帝利 )
钵伐多罗王
僧觉救(名 佛陀多罗 )
阿巴泰( 多罗饶余郡王 敏 )
瓦克达( 爱新觉罗 多罗郡王 襄 )
策棱(别称 策凌 多罗郡王 襄 )
舍棱( 多罗郡王 )
僧格林沁( 多罗郡王、亲王 忠 )
佛类词典(续上)
脩多罗伐阇罗弗多罗尊者
最胜修多罗
其它辞典
帛尸梨蜜多罗(号 高座 )弗若多罗
僧达摩(别称 菩提达摩、菩提达磨 达磨 刹帝利 名 菩提多罗 世称 中土禅宗初祖 圆觉禅师 )
僧波颇( 波颇、光智 别称 明知识、波罗颇迦罗密多罗、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刹利帝、刹帝利 )
钵伐多罗王
僧觉救(名 佛陀多罗 )
阿巴泰( 多罗饶余郡王 敏 )
瓦克达( 爱新觉罗 多罗郡王 襄 )
策棱(别称 策凌 多罗郡王 襄 )
舍棱( 多罗郡王 )
僧格林沁( 多罗郡王、亲王 忠 )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吉友。西域国王子也。让位于弟。如吴泰伯。出家东游诸国。永嘉中至关中。值乱渡江。止建邺建初寺。世呼为高座。丞相王茂弘见之曰。我辈人也。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舆。廷尉桓茂伦。一时名士。皆造门结好。声名著缙绅间。友尝对导解带槃薄。尚书令卞望之适至。友正容肃然。人问其故。对曰王公风鉴期人。卞令范度格物。吾正当以是应之耳。桓廷尉欲为友作目。久而未得。或云尸梨蜜可谓卓朗。桓绝欲以为尽品题之极。大将军王处仲在南夏。闻友为诸公器重。心未然之。及见。不觉欣然致敬。周顗为仆射领选。临入局。过语。叹曰为朝廷选贤。得如君者。真令人无愧耳。顗殁。友尉其孤。对坐作梵呗。清响凌云。又咒语千馀言而去。导曰。外国之不为富贵所惑者。有君一人而已。友笑曰。若使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耶。时传以为名言。友高简不学晋言。以持咒称。初江夏未有咒。友译孔雀明王经诸神咒。以授弟子觅历。咸康中殁。寿八十馀。友好于石子冈行头陀。遂葬其地。成帝为树刹。冢侧有沙门亡其名。自关右来为造寺。号高座。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帛尸梨密多罗。此云吉友。西域人。时人呼为高座。传云。国王之子当承继世。而以国让弟。闇轨太伯。既而悟心天启。遂为沙门。密天姿高朗风神超迈。直尔对之。便卓出于物。晋永嘉中。始到中国。值乱仍过江止建初寺。丞相王导一见而奇之。以为吾之徒也。由是名显。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与廷尉桓茂伦。皆一代名士。见之终日累叹。披衿致契。导尝诣密。密解带偃伏悟言神解。时尚书令卞望之亦与密致善。须臾望之至。密乃敛衿饰容。端坐对之。有问其故。密曰。王公风道期人。卞令轨度格物。故其然耳。诸公于是叹其精神洒厉皆得其所。桓廷尉尝欲为密作目。久之未得。有云。尸梨密可谓卓朗。于是桓乃咨嗟绝叹。以为标题之极。太将军王处仲在南夏。闻王周诸公皆器重密。疑以为失。及见密乃欣振奔。至一面尽虔。周顗为仆射。领选临入过造密。乃叹曰。若使太平之世尽得选此贤。真令人无恨也。俄而顗遇害。密往省其孤。对坐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次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变。既而挥涕收泪。神气自若。其哀乐废兴皆此类也。王公尝谓密曰。外国有君一人而已。密笑曰。若使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当时为佳言。密性高简不学晋语。诸公与之语言。密虽因传译。而神领意得顿尽言前。莫不叹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密善持咒术所向皆验。初江东未有咒法。密译出孔雀王经明诸神咒。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传响于今。晋咸康中卒。春秋八十馀。诸公闻之痛惜流涕。桓宣武每云少见高座称其精神著出当年。琅琊王珉师事于密。乃为之序曰。春秋吴楚称子。传者以为先中国而后四夷岂不以三代之胤行乎殊俗之礼。以戎狄贪婪无仁让之性乎。然而卓世之秀。时生于彼。逸群之才。或侔乎兹。故知天授英伟。岂俟于华戒。自此以来唯汉世有金日磾。然日磾之贤尽于仁孝忠诚德信纯至。非为明达足论。高座心造峰极。交俊以神。风领朗越过之远矣。密常在石子冈东行头陀。既卒因葬于此。成帝怀其风为树刹冢所。后有关右沙门来游京师。乃于冢处起寺。陈郡谢琨赞成其业。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功德华。罽宾人。少出家。精研三藏。而嗜味十诵。以奉持毗尼。为学者宗尚。秦弘始初。至关中。姚兴延见。如礼罗什。见必增敬。六年十月集义学僧数百人于中寺。延请多罗。出十诵梵本。罗什翻为晋文。方半而罗什殁。学者痛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弗若多罗。此云功德华。罽宾人也。少出家以戒节见称。备通三藏而专精十诵律部。为外国师宗。时人咸谓己阶圣果。以伪秦弘始中振锡入关。秦上姚兴待以上宾之礼。罗什亦挹其戒范厚相宗敬。先是经法虽传律藏未阐。闻多罗既善斯部。咸共思慕。以伪秦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集义学僧数百馀人于长安中寺。延请多罗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三分获二。多罗搆疾庵然弃世。众以大业未就而匠人殂往。悲恨之深有踰常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6 【介绍】: 即菩提达摩。或作达磨。高僧。南朝梁时南天竺国王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师从般若多罗尊者,为西土禅宗二十八世传人。梁武帝大通元年泛海至广州。普通中迎至金陵与谈佛理。谈不契合,乃渡江入魏传布佛教。居嵩山少林寺面壁参禅九年,人莫测其玄妙。传《楞伽经》及其心法于慧可,于是禅宗得流传中国。世称中土禅宗初祖。全后魏文·卷六十
菩提达磨姓刹帝利,天竺王子。梁大通元年(即普通八年)。来至东土,与梁武语,机缘不契,度江来归,止嵩山少林寺,明年终(大通二年即孝庄建义元年)。梁武帝追慕为碑,昭明为祭文,是为初祖。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南天竺香至国王之季子也。刹帝利种。资性开朗。神慧无方。志存大乘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游化其国。受王供养。以神通力。知其密迹。使与二兄月净多罗功德多罗。辨所施珠。而磨才智无碍。二兄不能屈。尊者因谓之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以承统寄。磨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顺世。遂躬行阐导。破伏六宗。然观震旦。有大乘气象。故附舶东来。阅三寒暑。达于南海。时梁大通元年也。广州既备礼迎接。即驿奏武帝。帝诏至。慰劳勤渥。问曰。朕自御极以来。造寺写经度僧。有何功德。答曰。人天小果耳。上曰。何谓大乘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上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上曰。对朕者谁。答曰不识。上终无所领悟。乃北抵魏。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危坐。终日嘿然。人竞以壁观婆罗门称之。时则孝明帝武泰元年也。帝钦磨道德。三诏不起。就赐摩衲袈裟。金钵银水瓶。以致供养。 俄有沙门惠可道副道育尼总持者。从其诲励九年。乃命之曰。时至矣。汝等宜各言其所得乎。副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磨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磨曰。汝得吾骨。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磨曰。汝得吾髓。于是顾谓慧可曰昔如来。以王法眼藏。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以至于吾。我今付汝。汝当护持。拜授袈裟。以表信。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吾观震旦。惟楞伽经。可以印心。汝等宜加勉。乃往禹门千圣寺。端坐示灭。即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之定林寺。塔其上焉。后三岁。奉使宋云自西域回。遇磨葱岭手𢹂只履。翩然独迈。问之曰。西天去云归以闻。诏启。圹视之。仅只履而已。唐代宗朝追谥圆觉禅师。塔曰空观。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在后而锐志高远。初逢法将知道有归。寻亲事之经四五载。给供咨接。感其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疑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对。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摩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录其言诰卷流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馀岁。游化为务不测于终。神僧传·卷第四
菩提达磨。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梁武帝普通初至广州。刺史表闻。武帝遣使诏迎至金陵。帝亲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舍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并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省玄旨。师知机不契。十九日遂去梁。折芦一枝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寻至雒邑。初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九年。遂逝焉。葬熊耳山。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何去。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暨复命明帝已登遐矣。迨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起圹。惟空棺一只革履存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33 【介绍】: 唐僧。中天竺人,刹利王种,姓刹利帝氏。通内外学。高袒武德中至京,敕住兴善寺。与慧乘、玄谟等译有《宝星经》及《般若灯大庄严论》等。卒于胜光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作明知识。一名波颇。华言光智。中天竺人也。本王种。姓刹帝利。十岁出家。随师习学。诵一洛叉大乘经偈。受具后。因习律部。略通戒纲。心乐禅观。更从胜德习定。阅十二年。南游伽陀国。那兰陀寺。时戒贤师。方弘十七地论。复获听受。然以此论兼明小教。仍诵小乘论一洛叉偈。门人般若因陀罗跋摩传灯本国。托以绍承。乃展转北行。达于西面可汗叶护衙。以法训勖。曾未浃旬。可污信向。武德九年。高平王使而见之。将载与俱。而叶护君臣未即许。高平驲奏闻。诏叶护津发。毋滞留。十二月偕高平诣京师。谒帝。诏居兴善寺。赐䌽段纳帔。从僧加常供给。问劳勤至。三年三月。诏所司。𢯱扬硕德一十九人。就波颇所居寺传译。沙门慧乘等證义。沙门玄暮等译语。沙门慧赜。慧净。慧明。法琛。等缀文。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参助铨定。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总知监护。出宝星。胜光。般若灯。大庄严经论。合三部三十五卷。六年缮写云毕。上闻。赐波颇䌽百假。馀赐束帛有差。当是时。或谤以为故聚名达。废弃讲贯。侥倖取誉。诚非弘通本意者。监护使以沙门灵佳之辨弗听。会太子疾。迎入内。承顾问。宠眷益隆渥。然其气刚志确。终以前谤。不能平。遂分散衣资。造诸净业。贞观六年四月六日。观佛坐逝于胜光寺。遗表施身。诏阇维收舍利起塔。续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三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唐言作明知识。或一云波颇。此云光智。中天竺人也。本刹利王种。姓刹利帝。十岁出家。随师习学。诵一洛叉大乘经可十万偈。受具已后便学律藏。博通戒网心乐禅思。又随胜德修习定业。因修不舍经十二年末复南游摩伽陀国那烂陀寺。值戒贤论师盛弘十七地论。因复听采。以此论中兼明小教。又诵一洛叉偈小乘诸论。波颇识度通敏器宇冲邃。博通内外研精大小。传灯教授同侣所推。承化门人。般若因陀罗跋摩等。学功树绩深达义纲。今见领徒本国匡化。为彼王臣之所钦重。但以出家释子不滞一方。六月一移任缘靡定。承北狄贪勇未识义方。法藉人弘敢欲传化。乃与道俗十人展转北行。达西面可汗叶护衙所。以法训勖曾未浃旬。特为戎主深所信伏。日给二十人料。旦夕祇奉。同侣道俗咸被珍遇。生福增敬日倍于前。武德九年。高平王出使入蕃。因与相见。承此风化将事东归。而叶护君臣留恋不许。王即奏闻。下敕徵入。乃与高平同来谒帝。以其年十二月达京。敕住兴善。释门英达莫不修造。自古教传词旨。有所未踰者。皆委其宗绪。括其同异。内计外执指掌释然。徵问相雠披解无滞。乃上简闻。蒙引内见。躬传法理无爽对扬。赐䌽四十段。并宫禁新纳一领。所将五僧加料供给。重频慰问劳接殊伦。至三年三月。上以诸有非乐。物我皆空。眷言真要无过释典。流通之极岂尚翻传。下诏所司。搜扬硕德备经三教者一十九人。于大兴善创开传译。沙门慧乘等證义。沙门玄谟等译语。沙门慧赜慧净慧明法琳等缀文。又敕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参助勘定。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总知监护。百司供送四事丰华。初译宝星经。后移胜光。又译般若灯大庄严论。合三部三十五卷。至六年冬。勘阅既周。缮写云毕。所司详读乃上闻奏。下敕各写十部散流海内。仍赐颇物百段。馀承译僧有差束帛。又敕太子庶子李百药制序。具如论首。波颇意在传法。情望若弦。而当世盛德自私诸己。有人云。颇侥倖时誉取驰于后。故聚名达废讲经论。斯未是弘通者时。有沙门灵佳。卓荦拔群妙通机会。对监护使具述事理云。颇远投东夏情乖名利。欲使道流千载声振上古。昔符姚两代。翻经学士乃有三千。今大唐译人不过二十。意在明德同證。信非徒说。后代昭奉无疑于今耳。识者佥议攸同。后遂不行。时为太子染患众治无效。下敕迎颇入内。一百馀日。亲问承对不亏帝旨。疾既渐降辞出本寺。赐绫帛等六十段并及时服十具。颇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度葱河来归震旦。经途所亘四万有馀。躬赍梵本望并翻尽。不言英彦有坠纶言。本志颓然雅怀莫诉。因而搆疾自知不救。分散衣资造诸净业。端坐观佛遗表施身。下敕特听。寻尔而卒于胜光寺。春秋六十有九。东宫下令给二十人。舆尸坐送至于山所。阇维既了。沙门玄谟收拾馀骸。为之起塔于胜光寺。在乘师塔东。即贞观七年四月六日也。有识同嗟法轮辍轸。四年之译三帙献功。掩抑慧灯望照惑累。用兹弘道未敢有闻。既而人丧法崩归𮘧斯及。伊我东鄙匪咎西贤。悲夫。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北天竺罽宾人,本名佛陀多罗。止洛阳白马寺。译有《大方广圆觉了经义》。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觉救。北天竺罽宾人也。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于洛阳白马寺。文辞谐畅。理趣精微。诚如来之慧命。众生之心地也。然而来游岁月。平昔行藏。史皆不载。惜诸。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佛陀多罗。华言觉救。北天竺罽宾人也。赍多罗夹誓化支那。止洛阳白马寺。译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此经近译不委何年。且隆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救之行迹莫究其终。大和中圭峰密公著疏。判解经本一卷后分二卷成部。续又为钞演畅幽邃。今东京太原三蜀盛行讲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9—1646 【介绍】: 清太祖第七子,初授台吉。太宗即位,封贝勒。崇德七年,为奉命大将军,领兵深入明境,至兖州始还。顺治元年封多罗饶余郡王。曾统兵镇压山东满家洞义军。卒谥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6—1652 【介绍】: 清宗室,太祖孙,礼烈亲王代善第四子。崇德末,以兄硕托谋立多尔衮事牵连,黜宗室。顺治初,从入关,以军功复宗室,封三等镇国将军。五年,晋封多罗郡王。六年,为征西大将军,镇压姜镶余部。八年,加封号“谦”,掌工部,预议政。九年,坐事解部任,罢议政。康熙十年,追谥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0 【介绍】: 亦作策凌。清蒙古喀尔喀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四十五年,尚圣祖女和硕纯悫公主,授和硕额驸。从征准噶尔有功。雍正间,进封多罗郡王,再进和硕亲王。讨准部噶尔丹屡胜,十年,光显寺之战,建功尤伟,加“超勇”号。乾隆间增置赛音诺颜部,令策棱与子孙世袭为札萨克。卒谥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台吉。乾隆间见阿睦尔撒纳、达瓦齐先后被清军歼灭,遂谋奔俄国,并以计杀害清将唐喀禄。三十六年,随渥巴锡率部重返祖国,清廷赦其罪,封多罗郡王,授札萨克。五十七年,以病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1—1865 【介绍】: 清蒙古科尔沁旗人,博尔济吉特氏。道光五年袭封多罗郡王。咸丰间,统兵拒太平天国北伐军。五年,先后擒林凤翔、李开芳,晋封亲王。第二次鸦片战争间,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兴筑大沽等处炮台。十年,速败于大沽、天津、八里桥,褫爵及职。旋复受命镇压捻军,转战直鲁豫皖等省,复王爵。同治四年,督军穷追捻军,师老力竭,于曹州高楼寨遇伏被杀。谥忠。
脩多罗
【三藏法数】
梵语脩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经,法也、常也,乃圣教之总名。今言脩多罗,即经中长行之文也。谓直说法相,随其义理长短,不以字数为拘,是为长行。
梵语脩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经,法也、常也,乃圣教之总名。今言脩多罗,即经中长行之文也。谓直说法相,随其义理长短,不以字数为拘,是为长行。
伐阇罗弗多罗尊者
【三藏法数】
梵语伐阇罗弗多罗(无翻),此尊者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剌拿洲。
梵语伐阇罗弗多罗(无翻),此尊者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剌拿洲。
最胜修多罗
【三藏法数】
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于三藏中,最胜极妙,更无有比,故名最胜修多罗。(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于三藏中,最胜极妙,更无有比,故名最胜修多罗。(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