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方外
【佛学大辞典】
(杂语)犹言世外。庄子大宗师曰:「彼游方之外者也。」今谓僧道曰方外。
【佛学常见辞汇】
僧道的别称。
六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种苦行外道也。(参见:外道)下。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自饿外道〕,谓外道修行,不羡饮食,长忍饥虚,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饿外道。
〔二、投渊外道〕,谓外道修行,寒入深渊,忍受冻苦,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投渊外道。
〔三、赴火外道〕,谓外道修行,常热炙身,及熏鼻等,甘受热恼,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赴火外道。
〔四、自坐外道〕,谓外道修行,常自裸形,不拘寒暑,露地而坐,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坐外道。
〔五、寂默外道〕,谓外道修行,于尸林冢间,以为住处,寂默不语,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寂默外道。
〔六、牛狗外道〕,谓外道修行,自谓前世从牛狗中来,即持牛狗戒,龁草啖污,唯望生天;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牛狗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中台外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三大院中第二院以下对于中台八叶院,故总曰外部。又,外金刚部院之一谓之外部。
内外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内六根,外六尘,无我我所也。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内外空者,根尘合观,无我我所。」
【三藏法数】
谓我身不净,外亦如是,外身不净,我亦如是,一等无异,净相不可得故,是名内外空。
【三藏法数】
谓六根、六尘、六识,都无自性,故名内外空。(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内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内道与外道。如言内教外教。【又】内之外道也,对于外之外道而言。如小乘之犊子部,大乘之方广道人,佛法中之外道,称为内之外道。大日经疏二曰:「此宗中说,有两种外道:外外道犹如睹见清潭逆生怖畏不敢习近,内外道虽能游泳其中适热除垢得清凉乐,然不觉是中有无量宝玉。」
【佛学常见辞汇】
内道与外道。内道即佛学,外道即外学。
内外兼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明中前四明为外明,第五为内明。五明兼备者曰兼明。
【佛学常见辞汇】
五明中之前四明为外明,第五明为内明,五明兼备,谓之兼明。
内外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众生诸佛及依报为外境,自己之心法为内境,观二境而使互融,入不二之妙,名为内外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此就内外二境论内外二观也。谓众生诸佛及以依报名为外境;自己心法,名为内境。于此内外二境,皆以三观观之,即名内外二观也。然若论修观次第,必先观内心;若论机入不同,故须内外并列。复为显其妙义,必须内外互融,随观一境,皆能遍摄,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依报者,即身所依之国土也。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
内外八供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八供)
八供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八供养之菩萨也。(参见:八供养)
内外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作画作二种之曼荼罗也。(参见:观作)
牛狗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六种苦行外道之一。持牛戒或狗戒之外道类也。见涅槃经十六。
【三藏法数】
谓外道修行,自谓前世从牛狗中来,即持牛狗戒,龁草啖污,唯望生天;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牛狗外道。
外道四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种之总括:一邪因邪果,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若灭,还归本天,若天瞋,则四生皆苦,若天喜,则六道悉乐。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盖是邪心之所画,故曰邪因邪果。二无因有果,执万物无因而有自然,例如言万物依造化而有,造化无因,简言之,即造化无因而有果也。又名自然外道。就无因言,谓为无因,就有果言,谓为自然,此其所执也。三有因无果。断见者流,谓唯有现在实无后世,例如草木,尽于一期是也。四无因无果,总为拨无因果之邪见,无可受苦乐果之善恶业因,亦无对于善恶业因之苦乐果也。三论玄义曰:「总论西域九十六术,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内外道四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宗。三论所诽斥之内外四执也:一一切外道,不达二空而存人法者。二毗昙宗,即萨婆多,虽已得人无我,而执法之有性者。三成实宗,虽具辨二空,而明空犹不了者。四大执,大乘中一切有所得之见也。三论玄义曰:「但邪谬纷论,难可备序。三论所斥,略辩四宗:一摧外道,二析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中略)问此之四执优降云何?答:外道不达二空,横存人法。毗昙已得无我,而执法有性。跋摩(成实)具辨二空,而照犹末尽。大乘乃言究竟,但封执成迷。」又,谓固执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等之四句也。
外凡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凡之一。声闻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修行位为外凡,四善根之位为内凡。又菩萨乘以十信之位为外凡,十住等三贤之位为内凡。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未能息相内缘真性,故名为外。六道分段凡身未舍故名为凡。」四教仪集注中曰:「相似见理名内,未得似解名外。」
【佛学常见辞汇】
二凡之一。(参见:二凡)
二凡
【佛学大辞典】
(名数)内凡外凡也。三乘之行人,见谛已前为凡位,凡位分为二,但闻教法而信之者为外凡。正行其法,近于圣位者为内凡。小乘之三贤,大乘之十信位,是外凡也。小乘之四善根,大乘之十住已上,是内凡也。法华玄义三曰:「四教并以外凡为教,内凡为行,圣位为證。」
【佛学常见辞汇】
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教起信的人。
外五钴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参见:五钴印)。合两手之小指,而形一钴,合左右之中指而又形一钴,开左右之头指,各形一钴,合左右之拇指而形一钴通成五钴。而交叉左右之无名指,容于掌内,为内五钴印,出于手背,为外五钴印。见图印集二。
外四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金刚界三十七尊中,香,华,灯,涂之四菩萨,是由中央之大日如来供养阿閦等之四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