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处塔
【佛学大辞典】
(堂塔)在世尊生处龙弥你之塔也。八塔之一。(参见:塔)
(堂塔)在世尊生处龙弥你之塔也。八塔之一。(参见:塔)
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皆梵语窣堵波(Stu%pa,巴Thu%pa)之讹略也。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又名俱攞。译言聚、高显、坟、灵庙等。别有所谓支提或制底(Chaitya),言不藏身骨者。或通称为塔。亦曰支提。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明了论云:支提,此云净处。」行事钞下二曰:「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亦云方坟。支提云庙,庙者貌也。」玄应音义六曰:「诸经论中,或作薮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苏偷婆,或作支提浮都,亦言支提浮图,皆讹略也。正言窣堵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冢,或云聚相,谓累石等高以为相也。」西域记一曰:「窣堵波,即旧所谓浮图也。又曰鍮婆,又曰塔婆,又曰私鍮簸,又曰数斗波,皆讹也。」法华文句记三曰:「新云窣睹波,此云高显,方坟,义立也。谓安置身骨处也。」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中略)即名此处以为制底。」塔有显密二教之别。显教以为揭高德之标帜,即所谓墓标,故限于佛乃至有德之比丘。密教以为大日如来之三昧耶形。五轮塔是佛体。非墓标。因而许为结缘追福。建于一般僧俗之墓处,俗曰石塔、塔婆、窣堵波者,指此五轮塔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种形高而尖的建筑物,由五级到十几级不等,藏佛遗骨的叫做塔,不藏遗骨的则叫做支提。
(术语)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皆梵语窣堵波(Stu%pa,巴Thu%pa)之讹略也。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又名俱攞。译言聚、高显、坟、灵庙等。别有所谓支提或制底(Chaitya),言不藏身骨者。或通称为塔。亦曰支提。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明了论云:支提,此云净处。」行事钞下二曰:「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亦云方坟。支提云庙,庙者貌也。」玄应音义六曰:「诸经论中,或作薮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苏偷婆,或作支提浮都,亦言支提浮图,皆讹略也。正言窣堵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冢,或云聚相,谓累石等高以为相也。」西域记一曰:「窣堵波,即旧所谓浮图也。又曰鍮婆,又曰塔婆,又曰私鍮簸,又曰数斗波,皆讹也。」法华文句记三曰:「新云窣睹波,此云高显,方坟,义立也。谓安置身骨处也。」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中略)即名此处以为制底。」塔有显密二教之别。显教以为揭高德之标帜,即所谓墓标,故限于佛乃至有德之比丘。密教以为大日如来之三昧耶形。五轮塔是佛体。非墓标。因而许为结缘追福。建于一般僧俗之墓处,俗曰石塔、塔婆、窣堵波者,指此五轮塔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种形高而尖的建筑物,由五级到十几级不等,藏佛遗骨的叫做塔,不藏遗骨的则叫做支提。
白处尊
【佛学大辞典】
(菩萨)白处观音也。
(菩萨)白处观音也。
白处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又曰白住处菩萨。白衣观音之异名也。
(菩萨)又曰白住处菩萨。白衣观音之异名也。
必至补处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二愿。使欲往生净土者,必至一生补处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中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术语)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二愿。使欲往生净土者,必至一生补处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中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耳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耳入。(参见:耳入)
(术语)即耳入。(参见:耳入)
耳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入之一。耳根也,耳根与声境涉入,故曰入。新译曰耳处。
【三藏法数】
谓耳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声,故名耳入。
【三藏法数】
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术语)十二入之一。耳根也,耳根与声境涉入,故曰入。新译曰耳处。
【三藏法数】
谓耳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声,故名耳入。
【三藏法数】
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寺塔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寺塔处者练若也,此有三种:一达磨,是菩提场。二檀陀伽,是无秽尊处。三摩登伽,是无喧动处。见不思议疏上。
(术语)寺塔处者练若也,此有三种:一达磨,是菩提场。二檀陀伽,是无秽尊处。三摩登伽,是无喧动处。见不思议疏上。
在在处处
【佛学大辞典】
(杂语)各处各方也。涅槃经九曰:「在在处处,示现有生,犹如彼月。」
(杂语)各处各方也。涅槃经九曰:「在在处处,示现有生,犹如彼月。」
百门学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百光遍照真言王暗字所生之百字,遍布于一身也。大日经六曰:「此一切无上觉者句,于百门学处诸佛所说心。」
(术语)以百光遍照真言王暗字所生之百字,遍布于一身也。大日经六曰:「此一切无上觉者句,于百门学处诸佛所说心。」
安下处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语。安息而置行李之处,即宿泊处。又请升座斋僧时设于山门外之小休憩所也。见百丈清规及象器笺。
(杂语)禅语。安息而置行李之处,即宿泊处。又请升座斋僧时设于山门外之小休憩所也。见百丈清规及象器笺。
色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处之一,青黄赤白等法,生眼识之所依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处之一。
(术语)十二处之一,青黄赤白等法,生眼识之所依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处之一。
色无边处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空处定之一。略云识处定。无色界第二天,识无边处之禅定也。(参见:四空处)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识处定,即无色界第二天识无边处的禅定,为四空处定之一。
(术语)四空处定之一。略云识处定。无色界第二天,识无边处之禅定也。(参见:四空处)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识处定,即无色界第二天识无边处的禅定,为四空处定之一。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之异名,心者迁流于刹那,皆云心行。璎珞经下曰:「一切言语断道心行处灭。」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语道断。」止观五上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仁王经中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俗作「同断」者误。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意谓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语所能言说,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术语)又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之异名,心者迁流于刹那,皆云心行。璎珞经下曰:「一切言语断道心行处灭。」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语道断。」止观五上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仁王经中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俗作「同断」者误。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意谓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语所能言说,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见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漏法之异名。有漏之诸法为生起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见之住处,故名(参见:处。参照五见)
(术语)有漏法之异名。有漏之诸法为生起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见之住处,故名(参见:处。参照五见)
住无住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心住何处即住?答:住无住处即住。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心住何处即住?答:住无住处即住。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
别相念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方便之第二。身为不净,受为苦。心为无常,法为无我,各别观身受心法之四者,而破净乐我常之四颠倒(参见:也。见四念处观)
【佛学常见辞汇】
指小乘行人修四念处观时,将其各别分开来作观。
(术语)七方便之第二。身为不净,受为苦。心为无常,法为无我,各别观身受心法之四者,而破净乐我常之四颠倒(参见:也。见四念处观)
【佛学常见辞汇】
指小乘行人修四念处观时,将其各别分开来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