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电发(電發)
(1).雷电发作。比喻行动迅速或声势猛烈。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雷动电发,馺高举兮。”周书·武帝纪论:“及英威电发,朝政惟新,内难既除,外略方始。”
(2).疾速进发、出击。《宋书·徐羡之传》:“可遣中领军 到彦之 即日电发。”梁书·文学传下·刘峻:“自金行不竞,天地版荡,左带沸脣,乘间电发。”
《國語辭典》:霆击(霆擊)  拼音:tíng jí
快速攻击,声势如急雷。《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今既发兵,宜纵先至者,令臣尤等深入霆击,且以创艾胡虏。」《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雷动猋至,星流霆击。」
《漢語大詞典》:声灵(聲靈)
声势威灵。 明 张煌言 《北征录》:“尔时上游声灵丕振,而留都守御亦坚。”明史·外国传八·鞑靼:“ 正统 后,边备废弛,声灵不振。” 清 龚自珍 《〈皇朝硕辅颂〉序》:“声灵则雷厉风飞,景运则天翌神赞。” 郭孝成 《陕西光复记》:“ 关 辅 之脂膏无餘, 河 岳之声灵悉变。”
《漢語大詞典》:作作
(1).形容光芒四射。史记·天官书:“岁阴在酉,星居午……作作有芒。” 清 黄景仁 《念奴娇·虞山旅舍》词:“此际乌啼星作作,凉露碧天如水。”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 潘文恭 公初入翰林,以歙砚求铭於 纪文达 公,为之铭:‘棱棱有骨作作芒,取墨则利颖亦伤。’”
(2).形容声势逼人。《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一五回:“ 张雨帅 眼光奕奕,常思染指中原,扩张势力,既得 老徐 密电,正好乘机展足,作作生芒。”
《漢語大詞典》:威慑(威懾)
亦作“ 威讋 ”。以声势或威力使之恐惧屈服。 汉 张衡 《西京赋》:“威慑兕虎,莫之敢伉。” 晋 郭璞 《开明》诗:“开明天兽,禀兹食精,虎身人面,表此桀形,瞪视 崑山 ,威慑百灵。”梁书·武帝纪上:“若功业克建,威讋四海,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唐 元稹 《论教本书》:“ 赵高 之威慑天下,而 胡亥 已自幽於深宫矣。” 峻青 《秋色赋·故乡杂记》:“站在他面前的一些又高又大的敌人,竟被这满身血迹又瘦又小的孩子底一双冒着火花的眼神威慑住了。”
《國語辭典》:填然  拼音:tián rán
充满且盛大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新唐书。卷二○七。宦者列传上。程元振》:「陛下始出都,百姓填然夺府库,相杀戮,此三辅叛陛下也。」
《国语辞典》:助势(助势)  拼音:zhù shì
助长声势。如:「有这么多人在旁助势,他的胆子也大了起来。」也作「助阵」、「助威」。
分类:助长声势
《漢語大詞典》:飙飙(飆飆)
亦作“飇飆”。
(1).风吹貌。 南朝 宋 谢灵运 《上留田行》:“素雪纷纷鹤委,上留田。清风飆飆入袖,上留田。”
(2).显赫貌。形容声势盛大。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纷纷化迹,飇飇圣致。”
《漢語大詞典》:声节(聲節)
(1).音声节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然 杜夔 调律,音奏舒雅; 荀勖 改悬,声节哀急。” 唐 杜甫 《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诗:“声节哀有餘,夫何激衰懦。”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远远在墙外卖凉货的小贩敲着‘冰盏’……叮泠有声,清圆而浏亮,那声节是:‘叮嚓叮嚓,叮叮嚓,嚓嚓叮叮嚓。’”
(2).声势气概。《三国演义》第六八回:“ 清河 崔琰 :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
《國語辭典》:干劲(幹勁)  拼音:gàn jìn
做事的热忱与精力。如:「他做起事来干劲十足,充满活力。」也作「干劲儿」。
《漢語大詞典》:赫张(赫張)
声势盛大貌。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书》:“朝廷清一,言路光明,邪人何自而赫张?民瘼何自而壅隔?” 清 黄景仁 《平金川铙歌》:“弦弧剡矢,皇威赫张。” 清 黄景仁 《平金川铙歌》:“大集师,声赫张。”
分類:声势盛大
《漢語大詞典》:虚势(虚勢)
虚假的声势。《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年》:“ 绍 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明史·项忠传:“臣揭榜晓贼,谓已杀数千,盖张虚势怵之,非实事也。”
分類:虚假声势
《国语辞典》:造势(造势)  拼音:zào shì
营造声势。如:「选举时,候选人大多想尽办法为自己造势。」
分类:营造声势
《漢語大詞典》:威形
令人生畏的声势。《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今不张示威形以副民望,而停军高垒,有似畏懦,非用兵之势也。”
分類:人生声势
《漢語大詞典》:煇赫
谓声势显赫。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五:“ 李子中 如刁家奴,煇赫车马,施散金帛,原非己物。” 清 唐孙华 《送同年范国雯出守延平》诗:“君昔南宫抡第一,喧传海内声煇赫。”
分類:声势显赫